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 第68章 无奈被些名利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搞定了国内最后一个反对的声音,李成桂彻底一骑绝尘了,势要带着全国人多多赚钱,继续增持保有大量大明币钞,增加与大明的通商口岸及渠道,用经贸手段把朝鲜彻底绑在大明这条大船上,让大明投鼠忌器,尾大不掉,乖乖和朝鲜做生意。

    见机的很快的李成桂这次依旧选择了带头做模范。

    在农民们大量抛荒卖地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之,囤了好些地,招了好多人,将商队一扩再扩。

    这还不止呢!

    作为一开始就想建城促发展的朝鲜少数几个懂得经济之道的人,他在想要提高税收的时候就想明白了,房产将是未来的主流。

    因为做活路的人如今大多不住在老家,那么离做活路的地方比较近的新居就是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尤其是那些挣到大钱的,谁还不想住好点呢?哪怕为此多花点钱也是乐意的。

    除房产外,孩子读书、家里人看病、购物等等都是硬性需求,只要抓住了,还用愁挣钱?

    一切落实后,在这样的大型聚集地上,便是去摊煎饼卖,只要勤快点,一年下来怕也不少挣。

    所以早在一开始李成桂就让人成立了专门的建房子的商行,一边囤地一边去大明学习规模化建房,然后在永乐五年下半年开始各种大肆宣传,疯狂卖房。

    他手底下甚至有专门的打算开遍全国的医馆、学校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要卖地挣钱,他要卖房挣钱,他要开各种店铺挣钱,他还要在各个钱财循环的环节收税,以此来将全国经济搞上去,把国库及自己的私人库房装满币钞。

    这一套连招啊,从朱二牛愿意投资时就开始了,加税则是李成桂心中计划的一次加速,当农民离开原住地,他随时都可以釜底抽薪,将军抽车。

    随着整个计划的陆续实施,眼看着私人库房一扩再扩,钱多的不得不继续投资,压制通货紧缩,李成桂越来越看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了,比起过去那套天地君亲师、父父子子的儒家等级治理手段,如今这套一挣钱的机会自然是更多了,人才缺口不仅没有补齐,反而撕的更大了。

    以至于即使是平壤城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一想到本国的财富和工商业,便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

    朝鲜如此浩浩荡荡的根本经济制度改革,离不开与大明的各种商业往来。

    而以大明目前的经济制度,是无法与之相匹配的,双方根本就不是一套榫卯。

    哪怕是朱大牛、朱二牛,也没法与之配合。他们没那么大权利。

    这也是朱七牛留在定辽右卫而没有去朝鲜的原因之一。

    这事儿啊,也就他能行了。

    李成桂以为是他的步子迈的够快,这才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先与各地农场、官府、商行乃至普通百姓建立钱财关系,以他们来撬动整个大明的经济、商业、货币走向,实际上这也是朱七牛这两年刻意配合的结果,否则绝不会是这个效率。

    为了让这位别出心裁的国王好好疯狂一把,朱七牛可是累得很,时不时就得借着朝廷的手给各地下密令,调动关系、商品等,有的地方他还得亲自去一趟。

    甚至于有的地方的官儿比较负责任,死活求稳,不肯跟朝鲜商业往来过于密切,力保本地经济,他还不得不扮演一下嫉贤妒能的奸臣、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将其调走,换个更听话的人来。

    整体来看,数年以来,大明用宝钞从朝鲜换来了大量的基础物资和其它物资,赚的盆满钵满。

    可大明同时也向朝鲜输送了大量的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和奢侈品,这直接使得大明这边的许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许多大明百姓都因此受益良多,家里起楼的,多生多育的,置办田地的数不胜数。

    以至于许多百姓都对朝鲜特别有好感。

    李成桂其人在大明民间的好名声也是越传越远。

    但大明朝廷方面从没有刻意干涉阻止过,仿佛根本不知道这事儿似得。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明目空一切,这才疏忽大意呢。

    如此一来,倒也难怪李成桂越来越飘,越来越不谨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