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白山黑水 > 第52章 珠河游击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尚志被开除出党。意外遭受这一严重打击,性格坚毅的赵尚志心情也变得格外沉重。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不禁感叹:“风打麦波千层浪,雁送征人一段愁,披靡无数,被屏逐于千里之外。”尽管如此,赵尚志也没有消沉下去,依然坚定地投身抗日战场。虽然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但考虑到他的革命经历和多年对敌斗争的表现,大部分省委委员仍然主张让他担任群众工作,不久即被任命为工会主席,但这回他拒绝了。

    打鬼子不分党员、非党员,每个中国人都有份,谁也挡不住赵尚志,坚定刚毅的他对建立抗日武装的工作仍然是那么执着。1933年4月,赵尚志来到宾县孙朝阳的反日义勇军参加抗日活动。从头开始,初为马夫,后在攻打宾县的战斗中,孙朝阳采用了赵尚志的军事谋略攻下了县城,赵尚志因此被任命为该部队的参谋长。

    孙朝阳(1904—1934)辽宁省朝阳县羊山镇人,原名孙兴周,后改名孙朝阳。民国时期他在哈尔滨一带经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心切的孙朝阳目睹国土沦丧,国难当头,立即拍案而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组织起一支1500多人的抗日武装。根据自己的名字,把这支队伍报号“朝阳队,成为“朝阳队”司令。这支抗日武装活动在哈尔滨东部地区,频频出击敌人,32年9月,曾一度占领宾县,并建立抗日军政府,次年4月撤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后又在阿城境内与日军激战,伤亡惨重,不久因形势不利撤走。33年10月24日,在从哈尔滨去北平的火车上被俘,拒不投降,1934年春,被日军杀害于哈尔滨南岭。

    一九三三年三月,金石魁,到苇沙河满军中组织了三百余名满军哗变。这上哗变不仅鼓起了中东路沿线的民众更汹涌的救国热潮,也不仅鼓起了红枪会及反日山林队的斗争情绪,而且对\"满洲国\"势力给以很大的动摇。珠河反日总会当时加强在哗变部队中领导,为胜利进行反日战争计,即刻选拔张连科、李启东、金策等十余名同志到该哗变部队中去工作,把它编成工农革命军的团部,一个营、四个连,在\"创造苏维埃红军\"的口号之下开始行动着。

    在这一部队里着手工作不过半个月,就号召三十余名士兵群众,孤树起珠河工农革命游击队的旗帜。武装被人家解除了。这是固守北方会议路线的口号所制造的分裂和失败。分裂和失败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原因。但是在当时所有一切缺点中,\"左\"倾政治口号,是为最主要的原因。

    李启东、姜熙山、朴德山受命到孙朝阳队中去进行工作。当时在这些部队中,民众关系较好的就是朝阳队,所以工作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朝阳队伍里。这李启东在“朝阳队”里是“秧子房”掌柜,专管人质,是“外四梁”之一,深得大当家的孙朝阳信任,秘密身份则是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

    1933年7月间,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对赵尚志的问题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县委领导们肯定了赵的革命积极性,并对中共满洲省委因巴彦游击队的失败而开除他的党籍提出了疑义。随后向省委反应了这一意见,建议省委恢复赵的党籍。与此同时,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书记关化新派崔钟鸣和侯启刚到孙部找到了赵尚志,把县委的这一决定正式通知给他。同时还告诉赵尚志,现在队内的李启东、李根植、姜熙善等都是党派到队伍中来的,并为他们接上了关系。

    攻下宾县后,“朝阳队”联合“山林队”辗转进攻方正,未克,队伍濒临溃散,退入大锅盔山。

    1933年10月10日,赵尚志、王德权、李启东、李根植、朴德山、姜熙山等七人携带一架捷克式轻机枪、五支德枪、五支马枪离开“朝阳队”,投身中共珠河县委领导下的反日游击队。

    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和满洲省委得知赵尚志他们已从孙部哗变出来的消息后,都十分重视。县委给他们派去了朱新阳、李福林等同志和枪支、做冬装用的棉布和棉花,使他们感到了党的温暖;省委则专门派出了省军委负责人张寿?,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前往珠河。

    张寿?,即李兆麟,原名叫李超兰。辽宁辽阳县人,1931年11月在北平加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2年跟随中共地下党员冯基平回到他的家乡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在这一年11月受中共奉天特委派遣到本溪煤矿搞工运工作,1935年5月后又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

    张寿?来到珠河找到赵尚志和中心县委的同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们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信”,并和他们在一起进行了学习讨论。大家对中央“指示信”的到来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不久前被省委以右倾名义开除党籍的赵尚志了。在这一指示精神鼓舞下,中共珠河县委及赵尚志与张寿?一起对如何建立我们党自己的抗日武装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做出了以下5项重大决定:

    1.成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为队长;

    2.在游击队内建立党团组织,李福林为党支部书记,李启东为组织委员,朱新阳为宣传委员,李根植为青年团小组组长;

    3.为加强和保持党对游击队的领导,建立起了其与县委和省委经常接头的地点,并要求省委经常派出巡视员到游击队检查指导工作。

    4.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与其他反日义勇军(特别是孙朝阳部)的通信联系,与其订立反日作战协议;

    5.将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暂定在石头河、板子房、黑龙宫一带,待队伍扩大后再向延寿、方正、五常、双城一带发展。19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珠河县(现尚志县)三股流正式宣告成立。虽然这支队伍只有13人和13条枪,但成立大会却开得有板有眼。哈尔滨反日总会的代表、珠河中心县委和农民自卫队的代表都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赵尚志带领全体游击队员鸣枪宣誓:

    “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夺取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必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赵尚志担任县中心大队的大队长,王德全为副队长,李福林为政治指导员。队伍很快发展到三十余人,一度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赵尚志,在珠河一带挥枪抗敌,这也奠定了日后北满最有战斗力的抗联三军的基础。

    游击队成立后,便开始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为此,他们先后缴了三股流一带的好几个地主大排队的枪,杀了一些汉奸恶霸,扫荡了三股流周围五六十里内的日伪政权,建立了农民委员会、妇女会和儿童团等组织。

    1934年5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赵尚志、张寿?率领游击队员50多人,义勇军‘黄炮’队伍100多人,向宾洲进发。城内的党组织早已按游击队约定的时间做好了准备。联系的口令是‘冬草’,‘春活’。……当游击队到达城下时,城内敌人已经发觉,日寇守备队、伪警察骑兵队、山林警察队等早已在城上固守,并有伪大排、商团武装配合。由于城墙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游击队没有重型武器,怕攻城不下,便不战而归。

    “游击队认真总结了没有大炮,摧毁不了敌人城防工事,打不进宾州城的教训。赵尚志发动战士们想办法造土炮,战士们在杨家烧锅弄来一根有碗口粗、7尺长的铁管子,利用古代火炮的原理设计了一门土炮。他们在铁管子外面镶上柳木,用铁丝一道道地缠上,配上炮架,再把炮涮上黑色,蒙上红布,分辨不出是土炮还是钢炮。

    “做好了攻城准备之后,5月14日,赵尚志给宾州城里的伪县长李春魁打电话,问他是接还是打。李回答说:‘别说你是抗日军,什么军我们也不接。’同天上午,张寿?政委作了攻城的战斗动员,重申了进城后不要损害工商业和居民等纪律。下午游击队动员了400多人,义勇军‘黄炮’、‘吕绍财’、‘占九营’、‘九亏手’等队伍共1000余人,加上400多助战的乡亲们,在赵尚志的带领下,分三路向宾州城进发……

    “游击队到城墙附近,开展政治攻势,向伪军们喊话道:‘伪军弟兄们,你们不要当亡国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城内日伪军十分恐慌,1个小时内向哈尔滨打了7次电话告急,并不停地向城外无目标地射击。游击队一面唱着歌,一面高呼口号,一时声势大振。伪军长官听后十分恼怒,下令向城外射击。游击队战士喊道:‘伪军弟兄们快快投降吧!不投降就用炮轰城了。’伪军长官接着喊道:‘弟兄们别听他们吹了,他们没有炮,只有国军和皇军才有大炮。’一个战士气得骂道:‘你这个不知死的东西,吹不吹你就等着瞧吧!呆会儿叫你尝尝滋味。’这一骂日伪军恼怒起来,又向城外乱射一阵。这时,赵尚志仍然没有下令攻城,游击队战士严阵以待。

    “夜里1点多钟,伪军情绪散了下来,只有日本守备队到处督战。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打一阵枪,走过之后,枪声就稀落下来。此时土炮的射击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炮膛里大约装进了20多斤火药,14~15斤碎铧铁。夜里两点多钟,赵尚志一声令下,守炮战士点火放炮,一声巨响,只见火光一闪,一条火龙直落到敌人的阵地上,只听一片惨叫声。游击队突击队和少年连的战士,冒着浓烟冲进城去……”就这样,到1934年的夏天,珠河游击区已经扩展到了宾县、延寿、五常、双城等县的一些地区。这一年的7月,各地代表来到三股流开会,成立起了珠河县农民委员会总会,吴景才被选为总会长。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