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帝国终末:我率领北洋舰队造反 > 第282章 喀山战役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贝尔格莱德条约组织和开罗条约组织各国现在也很紧张。

    他们敢于直接挑战同盟国的底气在于帝国公约组织的全方面支持。

    若秦牧翻脸不认人,把他们卖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因而现在他们是最希望打起来的,只要开战,他们就能够保证帝国公约组织无法抽身离开,更能浑水摸鱼为自己捞取利益。

    事情没那么简单,看起来马上就要沸腾起来的世界局势只是浮于表面的东西。

    实际上,在同盟国与帝国公约组织的博弈中,双方都清楚,不可能为了老毛子打一场世界大战。

    双方都在赌,赌哪一方会先绷不住。

    没想到,九月二十二日,米国人最先绷不住了。

    这天,米国代表向国联大会递交提案,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提议将土耳其海峡和马尔马拉海非军事化。

    这一提案看似是更利于帝国公约组织,因为土耳其海峡的非军事化限制了同盟国海军对贝尔格莱德条约组织的威慑以及对新俄国的支援能力。

    但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拉偏架。

    土耳其海峡非军事化,贝尔格莱德条约组织与同盟国的联系就被隔绝了。

    而在地中海,帝国海军第四舰队显然还没有压倒同盟国海军的实力,因此在海路上的联通也会被断绝。

    失去了帝国公约组织支持的贝尔格莱德条约组织自然没能力和整个同盟国对抗,届时同盟国就可以用更多的力量去对付苏俄和那群阿拉伯人。

    想想也是,米国人怎么可能会在这种形势下希望和平呢?

    这群米国佬巴不得帝国公约组织和同盟国大动干戈,打得你死我活,最好是两败俱伤。

    米国佬便可以借此大发战争财并且在两败俱伤之际渔翁得利。

    这一提案遭到了贝尔格莱德条约组织各缔约国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反对票占多数的结果被否决,甚至就连同盟国都没同意。

    威廉二世认为\"优势在我\",米国佬地这项提案只会引起不必要的变数。

    新俄国方面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还以为白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遂大踏步地向苏俄发动进攻。

    米国人对于提案通不通过都无所谓,这份提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是让矛盾更加激烈。

    现在,压力来到了乌里扬诺夫这一边。

    他想起了曾经读过书那本小册子——《论持久战》。

    他开始发动敌后的民众,派遣党内同志到敌军占领区活动。

    通过打伏击,炸仓库,扒铁路,刺杀白军军官、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布设虚假地雷标志等等手段,迟滞白军发动攻势的时间。

    同时,在前线,乌里扬诺夫与总参谋长勃朗施坦逐一视察重要战线并发表演讲鼓舞士气,并提出前线指挥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敌人的漏洞发起反击,而不是死板地按照防守命令钉在阵地上一动不动。

    这些手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了十月一日,白军多处攻势被迫推迟,发动进攻的几支部队也被纷纷击退。

    这段时间内,同盟国军队也发动了局部攻势,但未能取得任何战果。

    他们的武器装备优势并不能改变两个事实。

    一是同盟国军队为新俄国作战的意愿较低,二是苏军充分发挥了运动战的精髓,利用同盟国军队突破能力虽强,但是机动性相对较差的特点,以袭扰战的方式迫使同盟国军队后撤。

    这几天的战斗,让乌里扬诺夫认识到,战争不是一成不变的蹲坑阵地战,不是在一条战线互相推进与防守。

    战争的艺术有很多,至少秦牧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很多。

    同盟国与帝国公约组织对峙到现在,仍没有个结果,而接下来的一场战役,为结果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十月三日,白卫军集中主要力量约二十万人,由科尔尼洛夫指挥,围攻喀山。

    而喀山的苏军守军只有四万余人。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勃朗施坦亲自到喀山指挥作战,并且对喀山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动员了超过五万的民兵和近十万的工人。

    民兵们在四处巡逻,袭扰白卫军的补给线和小部队,工人们则抓紧时间在喀山前线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勃朗施坦不求能够扛得住白卫军的猛攻并寻求反击。

    只要坚守喀山到十一月份,随着寒冷的冬天来临,白卫军的突破能力也将大打折扣,从而不得不选择撤退。

    十月三日下午,白卫军发动了第一次试探性攻击,数千人的兵力强渡伏尔加河,向喀山外围阵地冲去。

    渡河的部队被苏军击于半渡,由于敌人只是试探性攻击,苏军只暴露了少部分火力便将其击退。

    此时拂晓,在调制能了部署之后,白卫军集结上万人发动攻势,子弹和炮弹砸在伏尔加河的上,激起一道又一道的水柱。

    战斗打响不久,就有许多白军士兵被击中掉进河里。

    但白军的火力同样猛烈,一度打得对岸的苏军抬不起头来。

    一万多人强渡伏尔加河,最终渡过河的只有一半的士兵。

    双方打得异常激烈,过河的白军与苏军拼命争夺阵地。

    在苏军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气概之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白军的进攻,将敌军的步兵死死地压制在岸边。

    战斗从拂晓打到了中午仍不分胜负。

    正在前线打得异常激烈,无暇他顾之时,白军后方却传来了败报。

    \"将军!我军侧翼遭到敌军装甲部队攻击,损失惨重,请求支援!\"

    而发动这次袭击的,正式帝国志愿部队第二十八军的一个师。

    这个师本来在喀山城内驻防,并不负责伏尔加河河岸一带一路防务。

    陆建章作为指挥官,抓住了这个时机,绕开激烈的正面战场,以极强的突破能力,如同一把尖刀般狠狠地刺进了敌军的右翼防线。

    白军装甲力量本就不足,遑论与帝国国防军的装甲部队对抗,顷刻间便人间蒸发。

    科尔尼洛夫紧急下令投入预备队阻拦敌军,但是预备队在尚未建立防御之前就被国防军冲散。

    第二十八军的一个师追着十几万白军打,几乎将白军主力打穿!

    直到科尔尼洛夫带着督战队亲临前线督战,集结了超过八万人的防御部队后才将国防军这个师击退。

    陆建章一边后撤,一边清点战果。

    这次突击,保守估计给敌人造成了上万人的伤亡,缴获枪支弹药无算。

    装甲摩托化部队的突进给了勃朗施坦极大的震撼,一个关于闪电战的雏形已经在他的脑海中被构思出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