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帝王成长史 > 第40章 :虞舜发兵践行仁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第40章 :虞舜发兵践行仁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话说虞舜收到魑求救信后,未加思索便同意出兵救援。发兵之前,虞舜先召集诸将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以共商出兵事宜。谁知多数将官却都表示反对。

    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这八位顾命大臣都认为:丹?在关中地区韬光养晦已有三年之久,如今正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如果贸然出兵山东,丹?势必会趁虚而入。到时,首尾不能兼顾,必定陷于敌人两面夹击之中,倘若不能速战速决,南面的长沙王陈煜必定也会趁势而起入侵河南,那时候形势就更加危险了。其他诸将也都同意这八位大臣的意见,不赞成出兵,只有高阳氏八才子苍舒、??病???睢⒋罅佟⒘?怠⑼ゼ帷⒅偃荨⑹宕锉硎局С钟菟匆?婀巳室澹?豢筛号笥阉?小:篝嘣虮硎酒?ā

    此时大禹正坐守运城,虞舜很想听听他的看法,只是仓促间无法实现——虞舜心想:如果大禹在此,必定会力排众议,支持自己的吧!

    虞舜也知道八位大臣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他思虑再三,还是觉得难以割舍朋友情义,更何况魑还曾有恩于他。到了夜晚,虞舜又和娥皇说起此事,道出了心里的犹豫。

    娥皇听了虞舜的话,开解他道:“陛下何必忧虑!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你已经答应了魑,当然应该施以援手。岂不知道义乃陛下的立身之本,普今天下百姓之所以归心于陛下,正是仰慕于你的仁义之心啊。因此,你只需践行道义,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上天来裁决好了。”

    虞舜听完娥皇的这一番道理,顿觉豁然开朗,当即便决定要出兵山东。第二日虞舜便召集诸将,商议发兵事宜,又在全军参加的讨寇动员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说。演说的大意是:“方今天下豪强并起,各路诸侯不行仁义,吾为天下百姓计,也必须翦除乱党,一统华夏。”虞舜的演说激情四射,文采飞扬,将士们纷纷受到感染——说来也奇,虽然诸将一开始都不赞成发兵,但军中的兵士听到要打仗却尽皆十分兴奋。诸将见虞舜心意已决,下级士兵也拟就,也便不再反对,都戮力同心地各司其职,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于是,虞舜又立马向运城增派三万兵马,并传令大禹务必好生固守运城。又令伯奋、仲堪、叔献、季仲四位大臣领三万兵马前去据住信阳。自己则和伯虎、仲熊、叔豹、季?、后羿领兵五万由洛阳往山东进发。

    不几日,虞舜的五万大军便已开到山东境内,在魑的接应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占领了雷泽地区。与此同时,有情报称渤海王已经组织起十五万大军,进驻济宁。

    那日,虞舜在雷泽见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魑,二人相见,先叙了一番旧情,又讨论了一番军情。

    虞舜见魑怏怏不乐、形容枯槁,便问道:“老弟,你是不是还在担心伯父的事?”

    魑听了点点头愁眉苦脸地道:“是啊,前几天我打听到了父亲的消息——只怕已经遇害了……嘤嘤……。”

    虞舜大惊道:“何以见得?”

    魑道:“前几天,我手下的一个兄弟从泰安的一所监狱里逃了出来,说在里面见过我的父亲,还说他见到我父亲时父亲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后来父亲又被人带走了,从此便再也没见过他……只恐怕是凶多吉少……嘤嘤……。”

    虞舜听了,赶紧安慰道:“老弟你先别担心了,等我们明日发兵,擒住赵四灵那厮,再去打听伯父的消息,兴许是你想多了。”又好言安慰了魑一番便散了,各自回营帐里备战。

    此时,虞舜这边除了自己所领的五万人马,又得魑的黑社会成员,加雇佣军共有一万多的人马,合起来共计才不到七万兵马,相比起许四灵的十五万军马来,依旧是敌强我弱,形势不容乐观。又据魑称,许四灵手下有一支王牌军,作战勇猛,所向披靡,因此虞舜也是忧心忡忡。

    第二日,虞舜和许四灵各自的大军相拒于巨野,这一战双方都初试锋芒,只为打探一番对方的虚实,因此比方都未发动总攻。战了半日,便各自收兵,退了几里地安营扎寨下来。

    渤海王的那支王牌军果然凶悍,虞舜的三路大军有两路以寡击众,不落下风,只是中间遇着敌人王牌军的那一路吃了大亏,若不是宓子和后羿率众苦苦支撑,险些就要被许四灵那支王牌军打得溃不成军。虞舜收兵回来后又召集诸将商议道:“许四灵的那支王牌军骁勇无比,诸位有何应对之策?”虞舜帐下诸将都知那支王牌军的厉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尽皆无语。

    此时,宓子站出来道:“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依我看,我们只能集中力量将许四灵那支王牌军全部杀光,方可取胜。”

    虞舜苦笑了笑道:“小兄弟,你太年轻,还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打仗的谋略你还有待学习……”。

    魑也看了宓子一眼责备道:“不懂就不要插嘴。”宓子听了,只得怏怏不乐地退到一旁。

    就在这时,羲和突然愁容满面急冲冲地闯了进来道:“陛下、陛下,胸罩呀!”

    虞舜见老臣羲招呼也不打便急冲冲地闯进帐内,吃了一惊,赶忙问道:“什么胸罩?怎么回事,你慢慢说。”

    羲和顿了顿,双手一拍道:“刚才老臣按《易经》为此役卜了一卦,爻词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凶兆呀!”

    虞舜听了,瞠目结舌地好一会儿都不说话,帐内的诸将也被羲和的话吓得目瞪口呆。半晌,虞舜才叹了一口气道:“莫不是天要亡我!”诸将也都看着虞舜不知所措。

    羲和见大家都沉默不语,觉得好生奇怪,又听虞舜这么一说,才知道大家都误解了他的意思,赶忙解释道:“陛下,倒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严重……此战可胜!”

    大家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又纷纷骂道:“羲和你这老匹夫,吓老子一跳!”

    虞舜听了,也满脸疑惑地道:“那你刚才说凶兆是什么意思?”

    羲和道:“陛下,卦上说这一战只宜力敌,不宜智取……乃是上天要考验陛下的内心的坚定果敢……这一仗注定要伏尸十万、流血漂橹啊陛下!”

    众人听了,又皆沉默不语。宓子见羲和这么说,便小声地嘀咕道:“看,被我说中了吧!”魑白了他一眼,他才又闭上嘴不说话。虞舜听了羲和的话,便下令散会,大家便都纷纷地散去了,虞舜又把羲和叫住和他如此这般地讨论了半日。

    话说,虞舜自从听了羲和卜筮的结果,又和羲和商议一番之后,便按兵不动,令全军一边保持警惕,一边轮番休整。直到第四日,羲和又匆匆忙忙地闯进虞舜的帐内来,道:“陛下,妙妙妙,吉日、吉日啊!”

    ……

    再说渤海王许四灵这边,那日他率军和虞舜小打了一仗之后,也撤军到几里地外安营扎寨下来,也只是坚壁固垒,不再出兵。渤海王心里想着,这虞舜果然名不虚传!昔日我王牌军横扫山东全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今日以多击少,居然未能取胜,看来此一役不可轻敌!又几番派人去打探观望虞舜营寨里的动静,探子几番来报都称虞舜那边只是按兵不动,寨中的兵马懒懒散散的,在营寨里吃着火锅唱着歌,没有要出战的迹象。渤海王听了探子的禀报,便立即传令三军加强守备。原来渤海王也是个精通战术的,他认为虞舜寨中越是安静,就越是可疑,因此他除了下令三军提高戒备,自己也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就连睡觉的时候都不脱盔甲,手里握着大刀。

    就这样,渤海王全军保持高度警惕状态过了三日,军兵们尽皆十分疲惫,但渤海王还是不肯下令松弛警备,于是兵士中间难免也开始产生一些抱怨。

    到了第四日清晨,渤海王营中的士兵实在难以支撑了,守寨的军士都站在鹿角前打起瞌睡来。渤海王那时正躺在帐内的榻上,处于半睡半醒之间,忽然只听得帐外鼓声四起,喊声震天,吓得他赶紧从床上弹了起来,拿起刀就往外跑。渤海王跑到帐外一看,营寨内四处都着了火,寨门也已经被敌军攻破。渤海王见虞舜亲自捉刀上阵,又见冲在最前的一人手持一柄宝剑在营寨内横冲直撞,杀人如麻——又是宓子!

    渤海王见这情势吓了一跳,直到他又望见营门外远处的几个营寨里的兵士已经纷纷赶了过来救援,心里这才稍稍安定了一点。于是又赶紧下令三军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原来渤海王把十五万大军分成了六个营寨,互为呼应,自己这个主营寨内安扎了五万大军——王牌军一共约有五千,尽在此营内——其余的五个营寨各安扎了两万人马。此时那五个营寨的军兵见主营寨被袭,都纷纷冲出营寨前来营救。

    主营寨里的士兵刚遭到袭击的时候,乱了阵脚,一下子就被敌军攻破了寨门,但此时渤海王营内的王牌军已经都集结起来,因此勉强抵敌住了敌军的攻势。而远处营寨里的友军已经纷纷赶来,因此没过多久,反而又把虞舜的军队给包围起来了。

    虞舜这边的将士打开敌人的主寨寨门之后,奋勇冲杀了一阵,却被敌人赶来的援军围在了核中。众将士见此情景,心知只能破釜沉舟、奋力一战,又见虞舜亲自上阵,在后羿的掩护下砍杀了十数敌兵,因此心中顿时勇气大涨,无不以一当十,奋不顾身。

    这一战从清晨直战到黄昏时分,果然应验了卦爻上的话:“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虞舜的军兵几番被包围起来,又几番撕开缺口,只是不突围而去,而是坚持跟敌人战斗到底。整个营寨内外到处都是尸体,每一寸土地都被染成了红色。

    渤海王终于抵敌不住了,他的王牌军在勇士宓子和伯虎、仲熊、叔豹、季?四位老臣的冲击下,死伤过半,后羿也专门藏在后面射杀敌军头目。后羿箭无虚发,直令敌军闻风丧胆。于是,渤海王只好下令鸣金收兵。所谓兵败如山倒,渤海王的兵士一听到锣声,便奋不顾身地往东撤去,更有许多兵士在半路上悄悄躲起来逃回老家过活去了。

    虞舜见渤海王撤军,便趋势挥军东进,追着渤海王的败军穷追猛打。一直追到泰山,才下令停止进军。所谓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你道虞舜为何不趁势追击渤海王,一举收复山东全境?却原来是虞舜忽然收到一封急报!

    欲知这急报所为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