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十一章 工程队与铁道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随着蒸汽机的作用,煤炭的价格会越发的低廉,成为便宜的燃料,必定能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空荡荡的书房里。

    朱高炽畅所欲言,朱棣坐着太师椅上一言不发。

    朱棣略微有些出神。

    长子变化让他有些欣慰,还有些不满。

    “但是有个道理不会变,万物有起必有落,随着煤炭行业的兴盛,取代木柴成为百姓家中生火之物,那么靠木柴行业生活的人就会无以为生。”

    朱高炽郑重的告诉朱棣。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从砍柴到运送城里,养活了无数的人。

    每座百万人口的城池,每日只燃料就需要消耗多少!

    一户三口之家。

    烧火取暖每年需要要用掉四十五担柴,平均三吨左右。

    北平虽然还未达到百万人口,但大明立国二十五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

    所以朝廷专门设立了山厂,而且是朝廷极其重视的大事。

    例如未来的永乐四年。

    因为京城所需要的木柴,来源逐渐减少,无法满足民间需求。

    眼前的朱棣,未来亲自派工部侍郎,正三品的官员去寻找设立新的山厂,以解决木柴的问题。

    木柴,关乎民生。

    且是民生头等大事。

    听到长子指出的弊端,朱棣一下子回了神。

    “此事,容不得马虎。”

    第一次和长子谈正事,令朱棣总觉得不适应,言语间不知不觉有些含糊。

    态度严厉些吧,又怕打击长子的热情。态度温和吧,又怕引不起长子的重视。

    没办法。

    谁让眼前的人是自己的儿子呢,当老子的也只能累心了。

    在外面的时候,朱棣可不会如此。

    “儿子有办法解决。”

    只会提出问题,也只能惹人嫌。

    但是提出问题后,还能解决问题,立马就变成了人才。

    朱棣也是如此,听到儿子有解决的办法,态度重视了起来,不再把长子当做孺子。

    “你且说说看。”

    话说得不多,意思却很清楚。

    不能说服朱棣,他就不会支持自己的工业革命,可能还会重新打压煤老板们。

    朱高炽努力把后世学的成功学教的内容回忆了个遍。

    什么掌握谈话的节奏啊。

    控制自己的语气等等。

    在书房主动抛出问题,就是为了引导谈话节奏,而提出解决方法,则是为了说服朱棣。

    “煤场的产量提高,需要的矿工会越来越多,可以去山场招募矿工,此乃其一。”

    “建立一个工程队,招募其余没有生计的百姓,双管齐下。”

    “工程队?”

    朱棣脸色有些精彩。

    队?

    何为队?

    队可是军事编制。

    小子想要插手军权?

    想起白日里朱能的事,朱棣忍不住又抬手摸起了下巴。

    工程队。

    就是朱高炽接下来的计划。

    不光是工程队,他以后还要搞护厂队呢。

    西方的十五世纪,还处于愚昧血腥的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

    十七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一百年而已。

    西方的贵族就学会了开始讲道德?

    连初夜权都不愿意放手的西方贵族,会变成一心推动民生的阶级?

    工业革命。

    本质上是西方贵族阶级的盛宴。

    十九世纪。

    英国还在羊吃人呢。

    西方的商人同样是地主。

    例如童年三部曲中的磨坊主,也是当地的地主。

    同样的道理。

    在明初。

    还未兴盛的地主阶级,是推动不了工业革命的。

    只有勋贵才可以。

    而且是能让皇权妥协的勋贵。

    朱棣本身就是最大的藩王之一,他还是未来的皇权。

    而自己则是未来的未来的皇帝。

    朱高炽敢向朱棣提出要搞工业革命。

    换做其他的人当着朱棣的面,要搞所谓的工程队,就只个“队”字,立刻引起猜忌。

    但也就有眼前的朱高炽了。

    哪怕朱高煦都不行。

    朱棣虽然心里有些忧虑,却也没有打断长子的话。

    长子,是要撑起家业的。

    “煤的价格还有下降的余地,成立工程队,在各煤场修建铁路,从矿区直接修到北平城。”

    又是一个忌讳。

    “铁道是何物?”

    朱棣一脸的纳闷。

    长子从哪里学来的东西,尽是他没有听过的。

    不过人就是如此。

    越是别人说些听不懂的,还越是吃这一套,反而觉得高大上,有搞头。

    朱棣也摆脱不了这种习性,有种儿子成才的欣慰。

    世界上最早的铁路,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

    从最开始只能抽水用的蒸汽机,经过百年的技术发展,人们终于把成熟的蒸汽机装上了火车。

    同样。

    蒸汽火车最开始的运用也是用在了煤场之中,连接城市与港口,通往煤炭产地。

    火车的前期市场需求是用来拉煤。

    现在万三蒸汽机,只是初代产品,想要装上火车那是天方夜谭。

    抽水用的蒸汽机,与火车头上的蒸汽机,两者虽然都叫做蒸汽机,原理也相似,但其实已经是两种产品,划时代的产物。

    不过。

    抽水用的蒸汽机不行,却可以用马。

    马拉火车。

    本来是一个过渡的产物,但却正好合适当下。

    “铁道是一条专门的快速道路,可以比直道还要快速以及大量的运输商品,更可以运输人。”

    在最后一个字上,朱高炽拖长了声音。

    朱棣能听懂吗?

    当然能。

    长子的意思是,铁道可以快速的行军。

    “可以修到草原上吗?”

    朱棣无师自通,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能。”

    现在不能,未来一定能。

    受限于产能。

    这才几个月而已,已经把煤矿业推动到现在的地步,朱高炽非常满意了。

    至于铁矿,冶铁业。

    也是需要先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煤则可以解决燃料。

    从晋朝的炒钢法,到唐宋的铸制改锻制,然后就是现在明初的生铁淋口法,以后日后苏州工匠发明的苏钢法。

    按照后世的标准,发明就是科学家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发明家。

    犹如鼎鼎大名的瓦特,也是一名工匠,出身于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熟练的造船工人。

    瓦特成年后,从一家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做起。

    工业革命被吹嘘的神乎其乎。

    恨不得把中国古代的工匠踩到脚底下,否定他们的一切成果。

    工业革命的确伟大。

    但是真怨不得古代工匠。

    古代迭代递进的工匠技术,每朝都会大幅提升的冶铁技术,到了清朝时,曾经独领风骚的中国冶铁工业黯然失色。

    识字率。

    明朝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汉人地主阶级有兴办私学的传统,因为对他们是有利的,掌控话语权的手段。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如果要比中西的识字率,西方真不如中国。

    哪怕是万历时的张居正搞改革,为了争夺话语权禁止私学只许官学,但始终禁止不了,反而促进了私学中的各种学派。

    东林党也是这种背景产生,诞生于私学。

    因为明代皇权压制不住地主阶级,这个传统最后戛然而止。

    没有地方上不可计数的私学堂。

    何谈识字率。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