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封疆 > 第三十二章 羲皇故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宋献策是家兄啊公子。家兄原名宋康年,怎么?魏公子也认识吗?那魏公子...”

    魏渊没有时间去搭理面前喋喋不休的宋永年,他正在拼命的搜索着大脑中的历史知识,宋永年的哥哥是宋献策。那与宋献策是好朋友的李信公子...杞县...父亲是朝廷大员李精白...

    猛的魏渊抬头激动的双手抓住宋永年的肩膀用近乎嘶喊的声音问道

    :“李信公子是不是还有个名字叫做李岩?!”

    宋永年吃惊的看着眼前极度亢奋的魏渊呆呆的摇了摇头。

    “小的...小的不知道啊公子!”

    而此时魏渊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真是笨啊!我本早该想到的!杞县李氏大户,父亲在朝为官,李信!没错!李信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公子李岩!

    在整个明末的历史当中,李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个少有的文武全才!从文上面说他早早的就科举中第成了举人。从武上面讲不管是个人武艺还是指挥作战李岩都有自己独到的天赋与见解!

    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杞县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崇祯十三年是李岩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突围出来,十八骑闯河南,想要一展宏图的李岩碰到了决心吞食天下的李自成。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李岩在加入“闯军”后为李自成提出广收民心之策。李自成在其辅佐之下得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数以百万的军队,纵横中原,建立大顺。挺进京师,颠覆大明,威镇寰宇!

    但也是因为没有听取了李岩关于安抚百姓的忠告而致使军纪涣散,在仅仅42天后就于“一片石”惨败于关宁铁骑与建州八旗兵的合击,退出了北京城。最后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毒杀了李岩,致使部众离心,自己也身死九宫山!

    原来与自己朝夕相处两日的李信就是会在不久几年之后名扬四海的李岩公子!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啊!

    在极度震惊的情绪下,魏渊乘坐的马车缓缓的穿过石桥驶入了背白雪覆盖的宛丘县城。

    宛丘城是一座古城,一座大湖环城而生,整个古城依湖而成。进入县城前魏渊本以为宛丘不过是如南召县一般的小城,可进入其中后城内的格局和景致不由得使他眼前一亮。渐渐的魏渊从刚刚的震惊之中恢复了平静,仔细的观瞧起来。

    宛丘城内高低错落的各色建筑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风雪中,晶莹银白的楼阁、厚重浓黑的城墙以及满天的飘雪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就在魏渊留恋于古城雪景之时、突然一处映入眼帘、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群引起了他的注意。虽说是大雪覆盖,但依稀可见黄色的琉璃瓦、汉白玉制的台阶与栏杆、大红的宫墙、映着皑皑白雪皇室的豪华高贵、与众不同的氛围尽显了出来。

    “那府院敢用黄色的琉璃瓦?难道是藩王宫殿不成?”魏渊指着远处的宏伟建筑群疑惑的问道。

    “藩王?呵呵,公子您说笑了!那处可不是什么宫殿。那是一处陵寝。”

    “陵寝?何人陵寝?”

    “这陵寝的主人那可是不得了啊公子爷!此处乃是人祖伏羲之陵,又号称太昊陵!”

    难得看魏渊主动询问自己,宋永年很是认真的回答道。

    “太昊陵?”这个名字在魏渊的心头一闪,他记起来了。前世在看《走遍中国》栏目的时候介绍过这个旅游景点。里面还有过一个明太祖朱元璋与太昊陵的故事。

    早在大元至正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出家皇觉寺曾云游来到过宛丘,当时他栖身于太昊陵的破庙之中以避风雨。后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朱元璋也追随郭子兴开始了革命生涯。不久他率领一支队伍在宛丘与蒙元军展开激战,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逃走,可身后的追兵又穷追不舍。在走投无路之时,他逃进了太昊陵内一座他曾经栖身的破庙里,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了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话音刚落,一只蜘蛛很快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兵追到庙前,见蜘蛛网封门,以为里面肯定没有进人,便追向别处。保全性命的朱元璋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肃清寰宇,横扫六合,开创了大明王朝!

    功成名就之后的朱元璋就开始兑现自己当初的誓言了。南京明皇宫南有午朝门,门内30米有玉带河,过玉带河不远为奉天门,过奉天门为奉天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于是他也命扩建太昊陵的工匠们按照其规格建造。太昊陵南有午朝门,门内30米有玉带河,河北面有先天门,正殿为统天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太昊陵庙可以说是一处精简版的南京明皇宫。

    想到这魏渊随口说了一句:“原来是天下第一陵啊!难怪这建筑风格跟故宫如此之像。”

    “故宫?故宫是哪啊公子?”

    “就是紫禁城啊!”

    听到这宋永年因为惊讶嘴巴长得大大的,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紫...紫...禁城!公子您去…去过皇宫!”

    看着这宋永年一脸的崇拜与向往,魏渊这才意识到自己这嘴又瓢了。没办法只能找个由头混过去了。

    “紫禁城岂是你我这种寻常百姓可以进去的?我也就是当年随父亲入京城前往六部时在远处远远的望到过。”

    “那也不得了啊!那个是当今圣上所在,天子的居所啊!我真是羡慕公子您啊!要是能让我进去一次,死了都值!”

    看着眼前这个说的直流口水的宋永年,魏渊还真是没话说了。心想

    “哎,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可惜没出生在现代,不然五十块钱轻松让你梦想成真。”

    正如围城中所说的一般: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此时端坐紫禁城的崇祯皇帝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远走紫禁城,抛开烦人的政务,做一个平凡之人。

    京师紫禁城乾清官

    一身黄缎便袍的崇祯皇帝端坐在御案前上脸色难看的读着塘报,自从十月清兵深入畿辅后,每天诸如此类的只见忧难见喜的塘报每天都会像小山一般的堆积在他的面前。昨日建州兵又攻破了什么州县,掳走了多少百姓,焚掠的境况如何惨重;今日又有多少地方官员城破殉难,又有多少大明臣子变节投敌!他真的是不愿看又不敢看了,可偏偏他这个皇帝又不能不看!此刻的他恨不能将这些奏疏和塘报统统付之一炬,将眼前的御案一脚踢翻!看到最后,天下兵马总监军高起潜的奏疏彻底压垮了崇祯皇帝精神上的最后一个稻草,他气的暴跳如雷,大喊大叫了起来。

    “卢象升!一点用处都没有!太负朕意!朕要收了他的尚方宝剑!朕要!朕要将他拿入京城治罪!”

    乾清宫内伺候在皇帝身边的宫人和太监们见此情景吓得纷纷跪倒在地,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原来前日清兵为攻占宛平城而出兵卢沟桥,负责防守卢沟桥的正是高起潜所统帅的明军主力。但高起潜一见清兵来攻,立刻就慌不择路的逃之夭夭了,几万大军群龙无首军令难行立刻被打得大败!后来亏得卢象升率领不足一万的天雄军死守永定门才止住了战局的进一步恶化。但由于此战明军溃败以至高阳失守,已经七十六岁前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太傅孙承宗伴随着高阳城的陷落自杀殉国。

    但高起潜恶人先告状,将卢沟桥兵败之责一股脑的推到卢象升身上。说他畏敌避战,劳师无功。再加上近几日御史们不断上奏疏参卢象升拥兵自保,坐视京畿被建虏屠戮而不发一兵以御敌。也难怪崇祯皇帝会发如此大的脾气!

    这位多疑而又自负的皇帝不会想到自己此刻已经完全被手下的臣子们所蒙蔽了。卢象升自勤王抵京之日非但没有打过一场败仗,反而频频出击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杨嗣昌与高起潜两人一主外一主内完全操纵了崇祯皇帝的信息来源,身在兵部的杨嗣昌是报忧不报喜,而监军高起潜则不断的上秘奏称卢象升只知屯兵防守而根本不出击作战。

    不仅如此,两人还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的掣肘卢象升的作战计划。杨嗣昌操纵兵部克扣卢象升部的粮饷供给,高起潜则使用总监军的调兵之权将卢象升原本就不多的两万多军队强行拆分成三处布防,卢象升实际掌握在手中的仅仅是不足五千人的老弱残军。

    为什么杨嗣昌、高起潜二人如此与卢象升过不去呢?说到底就是战和之争,自从崇祯皇帝平台召见卢象升后便倾向了主战一面,这自然是主和的杨、高两人难以容忍的。于是两人私下里商定尽量避战自保,如皇上怪罪下来就将全部的责任往卢象升身上推。很显然他们的计划是成功的,崇祯皇帝此时对于那个在平台之上对自己夸夸而谈的卢象升充满了失望与憎恨!

    (ps:下一章就要开始精彩的巨鹿之战了!朋友们不要错过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