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728章 局势不明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徐静昌回到家中的时候,已近午夜时分了。

    一团灰白色的雾气渐渐弥漫起来,将高挂于苍穹之上的那一弯明月遮了个严严实实。但月亮似乎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似的,还在散发出冷冷清清的光辉,却再也无法照亮已经被阴云吞噬的天空,只是为那一大团阴云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轮廓……

    魏国公徐增寿静静的坐在躺椅上,躺椅还在微微的摇晃着,他却一动不动,就好像是一具早已经没有了生气的僵尸。

    和以前相比,魏国公徐增寿显得更加消瘦了,因为衣襟敞开的缘故,露出了瘦骨嶙峋的胸膛。

    这个大明朝最大的外戚真的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两颊的肌肤已经深深的凹陷了下去,面皮紧紧的覆在头骨之上,就好像是一个风干的骷髅……

    自从天气转暖以后,徐增寿的喘病就有了明显的缓解,至少不再象隆冬时节那样憋闷的喘不过气来。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他的咳喘之症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寒冷时节就会非常的严重,每一个冬天都是炼狱般的折磨。等到天气转暖之后又会自然缓解,他都已经习惯了。

    自家的身子骨自己最清楚,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虽说现在的咳喘已经缓解了很多,但胸口却总是隐隐的疼,每次咳嗽的时候,都会震的他鼻涕眼泪齐出……

    陈长生早就说过,他的这个病本部就不可能痊愈,无论什么样的医术和药物,最多也就是延缓病情恶化的程度,能拖一天算一天,至于说还能拖到什么时候,就只能看自己的运气了。

    徐增寿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不行了,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就好像那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总有烧尽的一天……

    “爹……”刚刚回到家中的徐静昌完全就是一副火急火燎的神态:“刚刚得到消息,孩儿就赶紧回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徐增寿什么话都没有说,甚至没有哪怕一句多余的解释,只是指了指手边的那封书信。

    徐静昌赶紧从信封中扯出那封信来,把信纸捏在手中粗粗的看了一遍。

    这封书信是出自保定侯孟善的手笔,详细的说明了在祭天之时皇帝陛下是怎么发生的意外,除此之外,还把已经发生的一切全都仔仔细细的说了一遍。

    在这封书信的末尾,保定侯还用几乎不加掩饰的语气表示出了一个意思:希望德高望重的魏国公做好准备,妥善安排京城这边的事宜。

    保定侯本是汉王一党中人,现如今皇帝已经不能理事了,而且汉王和皇帝陛下全都在归途之中,也就只有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徐增寿能够领导京城当中的汉王当众人了。

    要徐增寿做好准备,具体是什么样的准备这还用说吗?

    汉王正率领几十万大军往回赶,只要徐增寿妥善安排好一切,只要汉王带着大军回来,到时候里应外合,剩下的事情就已经很简单了。

    这样的事情,对于徐增寿来说,确实轻车熟路很有经验了。

    想当年,若不是徐增寿突然“反水”背叛了朱允?赏犊苛酥扉Γ?改汛缶??揪筒豢赡苣敲此忱?拇蚪?┏恰

    这是因为当初的那次豪赌,才保住了徐家的荣华富贵,现如今的局势和当年是何等的相似……

    对于徐增寿来说,这又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形……

    “爹。”徐静昌小声说道:“巡江营,京营,还有巡防步兵营的统领,都是您以前提拔起来的老部下。孩儿以为应该提前和他们联络一下……”

    “联络什么?”就好像是在闭目养神一般,徐增寿含含糊糊的说道:“你想干什么?”

    干什么?

    这还用说吗?

    肯定是事先和京城内外那些带兵的将领提前打好招呼,等到汉王殿下的大军一到,立刻就有所动作呀。

    在如此关键的节骨眼上,汉王殿下急需魏国公这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提供帮助啊。

    “形势还不明朗。”魏国公徐增寿慢慢的翻了个身,用昏花的老眼注视着外面阴沉沉的夜空——他的眼神本就非常的不好,其实他根本就看不到外面的情形,但眼睛却睁的很大,就好像真的可以看到外面的一草一木似的:“现如今最要紧的就是沉住气,先好好的观望一下再说。”

    形势还不明朗?

    这都已经明朗的不能再明朗了,真不知还有什么好观望的。

    汉王朱高煦率领几十万大军,太子怎么能挡得住他?又在皇帝陛下身边照料着,先占住了大义的道德制高点,说的难听一点其实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了。

    就凭这些,汉王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优势,太子根本就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局势还很不明朗啊。”徐增寿用含含糊糊的语气念叨着刚才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所知道的这些,不过是雾里看花而已,汉王没有那么大的优势,太子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弱……”

    “三儿啊,你好好想想。”也就只有面对自己这个独生儿子的时候,徐增寿的会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虽说汉王掌控着五十万大军,但那也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已……”

    五十万大军呀,而且全都是全程参与过北伐的百战之师,绝对是可以底定乾坤的力量,但徐增寿却说那不过是个银样蜡枪头的纸老虎。

    “你没有统领过千军万马,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徐增寿下意识的看了看挂在正堂的那张画像——那是中山王徐达的画像:“想当初,你祖父也曾几次北伐,也曾率领过几十万人马。但太祖洪武皇帝却从来都没有猜忌之心,你祖父也没有做出过任何僭越之事,你觉得这是为了什么?”

    想当年徐达北伐的时候,也曾统领过千军万马。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情,按说就应该对徐达这种手握重兵的开国元勋多有猜忌,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徐达和朱元璋之间的君臣非常之和睦,至少从来都没有因为兵权的事产生过隔阂。

    “这自然是因为太祖洪武皇帝性情豁达,祖父满是精忠赤诚之心,所以才会君臣和睦……”

    徐静昌的这个回答,让徐增寿非常非常的失望:带着几十万大军远征这种事情,关系到朝廷和国家的根本,怎么能简简单单的用私人关系来衡量呢?

    徐静昌这么说,只能说明他的幼稚和浅薄。

    徐增寿却另有一番说法,而且这个说法也就仅仅只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谈起,是绝对不可以为外人道的:“太祖洪武皇帝之所以敢放心大胆的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你祖父,并不是什么因为君臣和睦,而是因为这几十万大军是朝廷的人马,而不是徐家的私兵。”

    当年的徐达虽然执掌千军万马,但朱元璋却一点都不担心他会造反,就因为徐达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实力:那些军队是朝廷从各地抽调拼凑出来的,并不是徐达的私人武装。

    若是徐达严格执行朝廷的命令,那些军队自然会听从他的指挥。要是徐达敢生出造反之心,或者是想利用这些军队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只怕根本就等不到他的命令生效,就会被那些将士给擒住了呢。

    而且,当时的大明朝早已经开国,朱元璋早已经登基称帝了,君臣的名份也早就确定下来。徐达手下的那些军队的效忠对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而不是他徐达。

    就算是统领着千军万马,也不过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

    只要北伐结束,那些军队就会自然而然的解散回到各自的驻地,根本就不会成为徐达的私兵。

    这才是徐达和朱元璋二人君臣和睦的根本原因。

    现如今的汉王殿下所面对的局势,和当年的徐达非常的相似,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徐达徐大将军呢。

    汉王朱高煦率领的那几十万大军,全都是从北平、宣府、山、陕等地临时抽调出来的军队。那些个统领的大将绝大多数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而不是朱高煦的人。

    要是朱高煦命令他们攻打大明朝的军队,他们未必会遵从这样的命令。

    退一万步来将,就算是汉王能够实际掌控这些军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打仗这种事情,不是说光有军队就可以的,必须还要有可靠的地盘以及源源不断的后勤给养。

    汉王有自己的地盘吗?

    没有!

    他有持续不断的可靠后勤吗?

    也没有。

    只要太子一个命令,各地送往大军的粮秣军需立刻就会断绝,用不了多久几十万大军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徐增寿才说汉王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太子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小!

    “但是……”

    “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徐增寿微微的摆了摆手,慢慢的闭上了眼睛,就好像刚才的那一番话已经耗尽了他全身的力量似的,完全就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但说出来的每一个字却全都重若千钧:“眼下最要紧的既不是汉王,也不是太子,而是陛下呀。”

    陛下?

    从保定侯的书信内容来看,陛下的病情非常之严重,总是昏迷的时候都清醒的时候少,就算是时不时的从昏迷当中醒来,也总是说呼唤,完全就是一副朝不保夕的样子啊。

    要不然的话,汉王又怎么能够代替天子履行职权统领几十万大军呢?

    “保定侯的书信,只能代表他的个人看法,至于说真实的状况……”魏国公徐增寿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说道:“既然那陈长生就在陛下身边,陛下的病情到底怎么样了,是不是已经到了最要紧的时刻,以陈长生的医术,应该早就看出来了呀。”

    陈长生的医术是何等的高明,怎么可能也连陛下的病情到底有多么危重都看不出来呢?

    若是皇帝陛下的病情真的已经危重到了必须要做点什么的程度,陈长生肯定早就应该给魏国公来信了。

    但是直到现在,却没有收到陈长生的任何消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