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461章 交换利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秋色已经很浓了。

    长江两岸的草木渐渐枯黄,平添了几分浓郁的深沉气息。

    在这样的季节房中,耳听一泓水响,眼观江水滔滔,感叹几句命运无常徒留怅惘,再浅吟低唱一番做出几篇触景生情的绝妙诗词,往往就有可能名动天下。三三五五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共聚一船。把酒浅酌且买一醉,吟哦着“滚滚长江”的曲调儿,从春唱到秋……

    这样的情形早已经司空见惯,船上的人儿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滚滚长江亘古长流,无论隋唐还是宋元,从来就没有多大的改变。

    三奶奶的这条船是专门往江北运货的平底船,和那些大型的货船相比,实在显得有些寒酸。但船舱里的装饰却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不仅专门熏了香,还挂起了绯色的帷幔,虽然足够的清幽雅致,但脂粉气息却显得过于的浓重了一些……

    “这位就是西商会的乔掌柜……”

    当三奶奶为刚刚上船的陈长生引荐之时,乔掌柜早已经站起身来深深一揖:“小民乔林木,给陈大人见礼,陈大人安好。”

    “乔掌柜不必客套。”陈长生径直坐到了主位上,旁边的三奶奶则十分殷勤而又周到的首先给乔掌柜斟茶,温柔细致就好像是一位正在招待客人的小妇人。

    “乔掌柜的诚意,我们已经看到了……”

    陈长生说的是“我们”,而不是“我”,虽然仅仅只有一字之别,意义却绝不相同:他不是代表他本人,而是代表着安北卫这个群体。

    也就是说,和乔掌柜之间的这次会面,具有官方性质,而是私人之间的会晤。

    乔掌柜通过三奶奶转交给陈长生的那几页纸,就是锦衣卫的“罪证”:上面详细写出了锦衣卫上下勾结,压榨西商会的事实,具体到他们收了多少贿赂,占有多少股份,全都写的清清楚楚。

    只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算是真的查实了,也不过的动几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已,根本就伤不了锦衣卫的根本,更不可能动摇锦衣卫的中高层。

    仅凭这么点东西,根本就动不了锦衣卫,他们只需要抛出几个低级的替罪羊就可以平安无事。

    但这也可以证明一点:这个乔掌柜知道一些锦衣卫的内幕,他提供的这点证据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他不可能把真正具有重大价值的证据就这么交给陈长生,除非陈长生能答应他一点什么。

    “乔掌柜,你手里肯定还有点别的什么证据吧?”

    “当然。”乔掌柜呵呵的笑着:“要是没有点真正有用的东西,小人又怎么敢和陈指挥见面呢?”

    “你这么干,就不怕得罪锦衣卫吗?”

    不管怎么说,乔掌柜都只不过是个生意人罢了,要是真的和锦衣卫撕破脸,他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而且很有可能会引火烧身,惹上天大的麻烦。

    毕竟锦衣卫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怕,我只是个舍本逐利的生意人,不到万不得已,怎么敢开罪官面上的人物呢?”乔掌柜笑呵呵的看着陈长生:“既然陈指挥能和小人见一面,想必早已经把小人的底细查的一清二楚了吧?”

    “嗯,你们西商会的那些个事情,我确实查过。虽然你们什么样的生意都做,但根本还是只有两个字——私盐,我没有说错吧?”

    私盐,是西商会的根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自古以来,贩卖私盐就是暴利的生意,虽然历朝历代都在想方设法的禁止私盐,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衙门稽查私盐贩子,但私盐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被禁止过,而且越禁止利润就越丰厚,只要有利可图,必然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

    西商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来贩运私盐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然后才开始慢慢洗白,逐渐拓展到其他的商业领域。

    成也私盐,败也私盐,就是西商会的真实写照。

    因为西商会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于是就开始寻求政治甚至是军事影响力,只可惜他们找错了对象。

    早在几十年前的时候,西商会就投靠了张士诚。

    张士诚本就是私盐贩子起家,和当时的西商会关系密切。

    西商会大笔捐助张士诚,出钱出力帮他对抗朱元璋,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以后,就开始对这些私盐贩子大力打击,西商会一度沉沦。后来到了洪武年间,为了拜托这种困境就又大力资助当时身为扬州支付的杨宪,不过杨宪很快也就倒台了,他们的政治投资再一次打了水漂儿。

    在洪武二十几年前后,西商会又开始想方设法的向锦衣卫靠拢,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想不到的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又取消了锦衣卫。

    直到靖难结束之后,朱棣重新组建了锦衣卫,西商会就又一次试图依附锦衣卫,寻求得到锦衣卫的保护。

    既然西商可以这么做,别人肯定也可以。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才逐渐崛起的徽商群体,因为他们的出身本就和朝廷的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直接就是朝廷勋贵的代言人,“徽商东渐”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徽商对于西商传统商业版图的挤压越来越严重。

    大家都做同样的生意,但西商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莫名其妙的受到锦衣卫的打压和盘剥,而徽商却从中得到巨大好处……

    没有强有力的靠山,必然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自从知道了安北卫和锦衣卫之间的争斗之后,西商会就把目光投向了陈长生,希望可以通过陈长生得到某种保护,至少要和有锦衣卫做靠山的徽商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而不是持续多年的节节败退。

    “听说安北卫要增设三个指挥司……”

    “乔掌柜的消息还真的灵通呢,连朝廷的大事都知道的这么清楚。”

    “做生意嘛,总要提前知道一些消息才好,而且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安北卫仅仅只有一个下属的司级部门,就是在北平那边。

    为了方便做事,同时也是出于稳定和监察地方的目的,安北卫已经奏请了朝廷,要增加三个下属的指挥司,分别在西安府、杭州府和昆明府。

    “我们西商会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子弟,也想混个出身,遵照朝廷律条,该捐多少就捐多少,只要能在安北卫当差,一官半职的不敢想,但凡能有个正经的差遣也就心满意足了……陈指挥能不能代为安排一下?”

    花钱捐官这种事儿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大明朝就有专门的“买官”制度。很多人有钱的豪富之家,都会选择花点银子给家里人弄个官职。

    其实朝廷对于这种“花钱买官”的行为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买来的官职肯定不可能很高,而且通常都是一些无所谓的闲职,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花钱买个身份而已。

    那些买官的钱,是要统统交给朝廷进入国库的,陈长生本人连一文钱都拿不到。

    以西商会的实力,肯定不在乎这种芝麻绿豆的小官儿,这仅仅只是一种试探——试探陈长生的态度。

    “乔掌柜的意思……我想我已经明白了。”陈长生当然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做出任何明确的表态,只是淡淡的说道:“你们想为朝廷效力,那就捐个出身吧,这些都是小事儿。”

    别看乔掌柜这人斯斯文文的,其实就是一条成了精的老狐狸,他当然明白陈长生的意思,他笑呵呵的又拿出了一张纸来:“这个东西想必应该不是什么小事了吧?”

    看到纸上的文字,陈长生顿时大吃一惊:“镇抚司的魏千户占有天成号的两成干股?”

    这个时代的锦衣卫仅仅只有一个镇抚司,也就是后来的南镇抚司,因为北镇抚司的成立是以后的事情,这个时候还没有呢。

    镇抚司是锦衣卫最重要的下属机构,作为镇抚司的二把手,那个姓魏的千户竟然占有天成号的两成干股,光是每个季度的分红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那天成号规模庞大,两成干股意味着什么这还用说吗?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两成干股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千户,而是牵扯到了锦衣卫上上下下很多官员。

    “乔掌柜还真是手眼通天,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也能拿到?”

    “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总得自保吧?”

    “有了这个东西,已经足够了。”陈长生笑呵呵的看着乔掌柜,意味深长的说道:“乔掌柜如此鼎力相助,必有所图,你想得到些什么?”

    乔掌柜早就在等陈长生的这句话了,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犹豫就直接开口说道:“我们西商会全都生意人,根本就不想掺和官场上的事儿,只想踏踏实实的做一点本分生意,赚一点点蝇头小利而已,只要不受人欺负也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奢求什么?”

    要想踏踏实实的做生意,必然要有所倚仗。

    不管这个乔掌柜说的如何含蓄,陈长生已经明白了:他想把安北卫当做西商会的靠山,好方便以后的生意。

    至于说他能拿出什么样的好处……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办。

    天成号不是给了锦衣卫两成的干股嘛,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

    这种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即可,没有必要说的那么直白。

    利益交换已经完成,乔掌柜毫不犹豫的起身告辞,就要下船而去。

    “哦,对了。”当乔掌柜已经换上了一条小船的时候,三奶奶做出了一副送别状,笑呵呵的对他说道:“我家老爷说了,你要是真给让西商会的子弟谋个出身,可以去找找王大有王副指挥,他是专管安北卫人事的……”

    乔掌柜顿时心中雪亮,朝着三奶奶拱了拱手,再也没有多说哪怕一句废话,就乘着一条小船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了。

    月色宁静而又安详,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