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520章 不能胜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魏国公奉旨进宫奏对的时候,已经是四天之后了。

    “魏国公的气色很不错呀。”朱棣笑呵呵的说道:“看来魏国公的病情大为好转。”

    魏国公徐增寿已经消瘦的很厉害了,刚才只是上了几步台阶就累的气喘吁吁,还是专门让小太监把他搀扶过来的呢。不过徐增寿的气色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和以前一样,徐增寿始终是一副谨慎恭敬的神态:“微臣贱体蒙万岁挂念,真是不胜惶恐。好在天气已经暖了,陈长生给的良药也一直没有断过,总比冬天的时候好了很多,要不然还真不能见宫面见陛下呢。”

    “魏国公为国操劳,以至于此,朕心不忍……”朱棣拉着徐增寿那瘦骨嶙峋的手掌,忍不住的唏嘘感慨:“魏国公比以前瘦多了,可得千万保重,朝廷还有很多事情离不开你呢。”

    “陛下谬赞了。”徐增寿淡淡的说道:“万岁雄才伟略,微臣已是风烛残年,既不能展布经济安定民生,亦无力冲锋陷阵摧破敌阵,愧对浩荡皇恩,惭愧的很……”

    “国之干城,并不一定要什么文治武功,就凭魏国公为国举才的识人之明,就是我大明才鲍相叔牙。”

    春秋时代的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王基业,早已经成为千古美谈。

    把徐增寿说成是大明朝的鲍叔牙,其实就在特指他对于赵深的举荐。

    在这四天的时间当中,北方的情报陆续传来,铁一般事实证明了一件事情:孙成岩和赵深联手,共同击败了帖木儿的精锐大军。

    经此一战,至少在三两年的时间之内,帖木儿再也无力染指整个漠东草原,朱棣也就不必再考虑御驾亲征的事情了。

    漠东大战,可不仅仅只是一次战斗的胜利,而是战略级别的辉煌大胜。

    率领大军横穿大漠,这本身就是军事史上奇迹,需要调动的人马和准备的物资,绝对是一个大的吓死人的数字,如此精心的准备和大军调动,却被孙成岩和赵深给打了回去。

    作为带兵出身的皇帝,朱棣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战的意义。

    如果说上一次的阿巴哈尔之战还仅仅只是一块遮羞布的话,这一次的胜利则是实至名归。

    如此一来,大明的赫赫军威早已经遍布整个漠东,各地的部落必然纷纷投靠,说的更夸张一点,朱棣已经完成了朱元璋都没有完成的事业:让大明朝在事实上控制住了漠东一带,差不多相当于四分之一个蒙古!

    这场辉煌胜利,绝对可以进一步加强朱棣皇帝宝座的合法性,让那些说三道四的人闭嘴了。

    虽然魏国公徐增寿没有在战争中发挥任何作用,但他举荐了赵深,就凭这份慧眼识英才的本事,就是大功一件啊。

    不管怎么说,赵深都是徐增寿鼎力举荐上来的,他的崛起离不开徐增寿的赏识和提拔。赵深能够创造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奇迹,徐增寿必然十分高兴。

    但是在这个时候,徐增寿却表现的异常谦逊:“那赵深本就是万岁在靖难之初提拔起来的,有几分报效的心思也是清理之中。不过他终究还是太年轻了,不宜过于夸大他的功劳,以免生出骄心和傲气……”

    赵深明明就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但徐增寿却一点都不居功,甚至不赞成给赵深太高的评价,反而对于孙成岩给出了极高的评语:“那孙成岩本就是万岁的亲卫出身,这次由他坐镇漠东,确实没有辜负浩荡皇恩……”

    故意压低赵深抬高孙成岩,这是徐增寿会做人。

    因为孙成岩才是朱棣的亲信。

    孙成岩这个人素来就贪财的老毛病,不论徐增寿还是朱棣都是知道的,朱棣甚至还因此敲打过他。但不管怎么说,孙成岩都是安北卫时代的人,算是皇帝的“私兵”。现如今孙成岩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朱棣也很有面子。

    “听说那孙成岩伤及腰胯,双腿已经瘫了?”

    “是。”朱棣发出了一声短叹:“这个孙成岩虽然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终究是瑕不掩瑜,关键时刻能顶上去,没有让朕失望……只可惜他的伤势太重,不得不卸任回京医治。他已经上奏了,说是把那边的事情暂时委托给了赵深,还说要朝廷尽快委派官员,去接替他……”

    虽然孙成岩确实是这么说的,其实大家全都心中雪亮:这只不过是走个过程而已,事实上赵深才是接替孙成岩的第一人选。

    若是贸然派一个别的什么人过去,能不能熟知那边的情形还是一个问题呢。

    而且孙成岩部在大战当中损失惨重,几乎就是已经被彻底打废了,由赵深临时接管他的五马岭驻地,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要不然的话,孙成岩的那些残部吃什么喝什么?又如何安置?

    由赵深接手,确实可以方便很多。

    “孙成岩原本就是朕的亲卫,这次又披坚执锐不避弓矢的亲自上阵厮杀,大大涨了朕的脸面。朕已经想好了,封他一个冠勇侯,再多加赏赐……”

    孙成岩本就是朱棣的亲信,这次又是殊功,封一个二等的侯爵也不算很夸张。其实大家全都心中有数:已经瘫痪的孙成岩不可能再担任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官职了,也就只剩下一个荣耀无比的侯爵头衔而已,事实上他已经算是退出了官场,可以安安心心的回家养老了。

    “封赏孙成岩只是小事。”徐增寿很清楚的知道朱棣意不在此,他马上就说出了真正关心的那个问题:“漠东已尽在赵深的马足之下,那漠东距离京城何止千里?由他一人坐镇,虽不是诸侯也胜似诸侯,虽说此人忠诚可嘉,终究不符我大明体制,还需派遣朝廷重臣监督之……”

    漠东那么大的一片地盘,全都交给了赵深,连个牵制他的人都没有,这事无论放在哪个朝代,中枢朝廷都不放心呀。

    这并不说朱棣信不过赵深,而是朝廷体制如此,必然要委派一个绝对信得过的人去牵制和监督。

    以前的时候,还有孙成岩在赵深的左近,现如今孙成岩是真的必须回来了。

    正常情况下,作为赵深的恩主,事实已经赋闲在家的魏国公徐增寿就是最好的人选。毕竟徐增寿就是赵深的恩主,对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委派徐增寿过去显然最合适不过了。

    但徐增寿的身体状况……真的堪忧啊。

    “静昌那孩子就很不错。”朱棣笑眯眯的看着徐增寿:“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这几年有历练了几次,朕意是由他去漠东,负责监督那边……”

    让自己的儿子去往漠东?

    徐增寿立刻就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三儿是个没本事的,他担当不起如此重任。”

    “朕看静昌这孩子就很不错嘛。”朱棣还在坚持,不停的夸赞着徐静昌的才能:“静昌本就熟知漠东情事,与那边也算是老熟人了。你们徐家与那赵深又颇有些渊源,必定可以和赵深相得益彰……”

    作为徐增寿的儿子,徐静昌确实和赵深有些交情,而且他还有过出使阿巴哈尔的经历,对于那边的人和事比别人更熟悉。

    公允的来看,徐静昌确实最适合。

    反正也就是起到一个监军的作用,不需要徐静昌有多大的能力。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徐静昌是最近的外戚,是朱棣可以信赖的人。

    在很多时候,信任远比能力更加重要。

    “臣还是以为三儿恐怕难胜任。”徐增寿再次表示出了反对的意思:“监督漠东,兹事体大,三儿散漫惯了,真的担心他会惹出什么乱子。臣以为……那陈长生就是不错的人选。”

    陈长生是安北卫的指挥使,也可以算是天子的亲卫了,由他去监督赵深,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魏国公的意思朕是知道的,是舍不得让自家儿孙远离身边吧?”朱棣笑着拍了拍徐增寿的手背,说的意味深长:“那陈长生朕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因为安北卫这边的差事他还卸不下来,而且皇后的病情虽已大为好转,朕还是有些不放心,不好让那陈长生长久远离京城啊……”

    其实,皇后的病情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朱棣只不过是故意用这个说法堵徐增寿的嘴而已。

    “也好,让三儿再多些历练也是好的。”徐增寿不得不接受了皇帝的安排,但他终究还是对自己的儿子有些不放心的:“微臣只是担心三儿不堪如此重任,只能算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虽然徐增寿没有明说,但他的意思已经十分的明显:我的那个儿子是真的不行,最多只能让他临时客串一下监军的角色,希望朝廷尽快物色更合适的人选,随时替换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

    当魏国公徐增寿离开皇宫的时候,天气已经显得有些闷热了,北方的天空正慢慢的飘过来一大团阴云。却不是那种黑压压的乌云,而是灰色的浮云,仿佛横亘在天地之间的一大片烟尘。

    徐增寿本就是天气变化十分的敏感,他甚至已经嗅到了隐藏在空气中的浓重水汽,忍不住的嘟囔了一句:“看这架势,是要下雨了呀,而且一定是大暴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