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在明朝赚大钱 > 第552章 一筐柑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场的所有人,全都知道徐静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敏锐抓住机会,冒着巨大的风险横穿大漠,然后不顾一切的全军压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敌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辉煌大胜……如果说是孙武、白起等等古之名将,或者是汉时的卫青、霍去病,人们绝对不会怀疑。

    但要说徐静昌……那就不可能的。

    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徐静昌肚子里有多少真材实料,朱高煦还能不知道吗?

    他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取得这么辉煌的胜利?

    鬼也不信呀!

    但胜利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朕来看,应该是静昌这孩子讨了巧。”朱棣毕竟是一路从北平打过来的马上皇帝,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从赵深的奏报来看,应该是他在和敌之主力鏖战之时,静昌突然分兵奇袭哈尔林,虚张声势逼迫敌人投降……”

    不得不说,朱棣还是有些眼光的,再加上赵深奏报作为佐证,大致还原了基本的战斗过程:赵深很徐静昌横穿大漠确实出人意料,在敌人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发起进攻。

    但赵深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根本就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趁着敌我双方打的难分难解的机会,徐静昌果断抓住机会,分出少量兵力,以虚张声势的方式逼迫空虚的哈尔林投降……

    前面还在激战当中胜负未分呢,后面的老巢就已经没了,必然会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才取得了这么辉煌的胜利

    “也就只有静昌这孩子深谙批亢捣虚的战法,果然不愧是中山王之后啊。”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朱棣朝着徐皇后微微一笑:“毕竟这是徐家的家传之术嘛。”

    批亢捣虚是孙子兵法当中的奇谋,最讲究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专门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想当年,徐达北伐的时候,就曾经不止一次的用过这种手法。

    “虽说静昌这孩子平日里不大庄重,但了节骨眼上还是信得过的。”对于侄子的出色表现,徐皇后非常非常的满意,但却表现的十分克制:“但他终究还是太年轻了,万岁不宜太过于拔高。而且这一战,那赵深才是主力,静昌这孩子不过是讨好巧而已。”

    徐静昌没有那么无敌的战斗力,完全就是因为人家赵深死死的缠住了敌人的主力,他才有机会取得最终的辉煌大胜。

    “静昌这孩子是真的出息了。”朱棣也对徐静昌的表现非常满意:“要说攻城拔寨摧破顽敌,可能真是难为了他。但这孩子能和前方将士如此和睦,也是实打实的本事了。”

    赵深不顾一切的拼死作战,徐静昌却在关键时刻摘了桃子,要是换做别人,莫说是出力最大的赵深不答应,就算是那些拼死作战的士卒也肯定会闹事的。

    为了争抢功劳,闹出的事情还少吗?

    大家豁出性命辛辛苦苦的打仗,却被徐静昌这个家伙摘了桃子,这事其实是很犯忌讳的。

    但赵深却承认徐静昌的功劳,而且还主动给他请功,已经足以说明徐静昌在军中的人缘到底有多好了。

    身为监军,能够处理好和一线作战人员的关系,就已经算是非常的出色了。徐静昌能够在抢走首功的情况下,依旧得到前方士卒和将领的拥戴,这确实非常的难得。

    而且,赵森手下的那些士卒,可不全都是大明的军队,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孙成岩的残部和漠东各部人马,这么多杂牌军在一起,还能如此和睦并且?哿ν?模??允羌嗑?墓?桶。

    “父皇所言极是。”朱高煦立刻就帮着徐静昌说好话了:“静昌表弟确实不算多么悍勇,但他最擅长的待人接物,无论和什么人都能很好的相处,团结各部并肩作战,怎么说也是一桩大功。”

    徐静昌这个人,最善于嘻嘻哈哈的和众人打的火热,以他的性情和各部人们相处的非常愉快,也是一件完全可以想象的事情嘛。

    而且那赵深曾经被魏国公徐增寿大力举荐,怎么也不可能和徐静昌争抢功劳。

    “前方将士相宜,国之大幸,着诏奖将士。”朱棣笑的意味深长:“然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着赏魏国公丝绢五千匹……”

    “国家需用钱粮之处颇多,如此天大的赏赐还是免了吧。”作为徐家人,徐皇后竟然在第一时间代替徐增寿谢绝了朱棣的赏赐:“魏国公从不争功,他一定会谢绝万岁的赏赐。”

    徐静昌是徐增寿的独生子,赵深又是徐增寿大力举荐上来的,这份识人之明尤其的难得,徐增寿为国荐才也是有功的,自然应该厚加封赏。

    其实,在场的所有人全都很清楚的知道,面对这些赏赐,魏国公一定会婉言谢绝。

    魏国公徐增寿从不争功,而且时时事事都很低调,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朱棣呵呵一笑:“既然如此,那就不再赏赐金银财帛,着加中山武宁王陵护兵三百。”

    不再赏赐徐增寿,而是给徐达的陵墓增加三百守墓的兵丁,虽然此举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却是对徐家的一种恩宠。

    当朝廷的恩赏旨意下来的时候,连徐增寿都是懵的。

    徐静昌和赵深一起横穿大漠共击强敌,取得了一场辉煌胜利,堪称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对于这个说法,徐增寿连一个字都不信。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徐增寿还能不知道吗?

    就凭自己儿子的那点本事,就不要说身先士卒披坚执锐了,只要是在大战当中没有吓的当场尿裤子,就已经算是非常出色的表现了。

    虽然徐增寿并不是很清楚这场辉煌胜利到底是怎么打出来,但有一点却可以绝对确定:这一定是赵深的功劳。

    赵深却故意在奏报中不停的夸大徐静昌的功绩,甚至说这次战役的发起和策划,就是出自徐静昌的手笔,那绝对是在给徐静昌脸上贴金呢。

    这就好像刘阿斗和赵子龙一起在曹军当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样!

    徐静昌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不给赵深添乱,不扯他的后腿——这恰恰就是徐增寿曾经千叮咛万嘱咐过的事情。

    赵深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相当的亮眼,这也更加的证明了徐增寿的识人之明。

    若不是当初徐增寿竭力举荐,哪有赵深的今日?

    而且这个赵深也非常懂得投桃报李,拼命往徐静昌的身上加功劳,就差说这场胜利是徐静昌本人直接指挥的了。

    赵深和徐静昌的私人关系肯定非常不错,这恰恰就是徐增寿的目标。

    儿子不成器,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比不得先祖徐达的雄才伟略,但只要能够聚拢人才,就算以后自己不在了,儿子照样可以把家族的荣耀延续下去。

    徐增寿慢慢的站起身来,摸出一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然后取出纸笔,开始用颤巍巍的手给儿子写信:

    “吾儿静昌,见字如面,欣闻大捷,吾心甚慰,连增饭食……”

    徐增寿的写给儿子的这封信,粗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完全就是一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书,无非就是说我已经知道你们在前方打了大胜仗的消息,我很为你们高兴,连晚饭都多吃了好几碗。

    在这封信的末尾,徐增寿再次强调,不让儿子插手军中事物,尤其是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影响赵深,就让他放手去干即可。

    “来人。”徐增寿唤来了贴身的老仆:“把这封书信给三儿发过去,走军驿。”

    “是。”

    “还有,”徐增寿又专门嘱咐了一句:“把皇后赏给我的那一筐福建柑橘一并送过去,送给赵深,就说是我特意给他的……”

    从京城送一筐橘子过去,这么遥远的距离……就算是顺利送过去了,橘子也肯定早就烂掉了。

    但徐增寿的态度却很坚决:“这筐柑橘一定要送到,而且必须亲自交给赵深。”

    “是。”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筐柑橘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赵深是个聪明人,肯定能明白这一筐感觉所代表的含义:我知道你的功劳!

    虽说徐增寿的年纪还不是很老,但他的身体状况真的已经很堪忧了,只是写了一封书信,就已经累的气喘吁吁,连脑门上都见了虚汗。

    但他的精神却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当中,就好像明明已经很困了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的那种感觉,在床上辗转反侧了许久,却总是感觉胸中憋闷。

    胸口部位就好像是塞进了一团棉絮,既吐不出也咽不下,呼吸的时候胸口还在隐隐作痛,就好像喘不过气来似的。

    他知道自己的喘病又要发作了,赶紧挣扎着起身,从贴身处摸出一小包药粉,和着温水吞了下去。

    这是陈长生给的神奇灵药,专门治疗他的喘病。

    过了约莫小半个时辰,胸口隐隐的痛感渐渐平复下去,但还是感觉很憋闷。

    对于这种感觉,徐增寿已经非常的熟悉了:无论陈长生的医术再怎么神奇,他终究不是神仙。自己的喘病已经非常严重,完全就是在依靠陈长生给的药物在勉强支撑。

    至于能撑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希望天气能够尽快的暖和起来,病情才会有些好转。

    “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徐增寿小声的嘟囔着:“能撑一天就算一天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