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364章 家务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等钟琰回到家,母亲赵氏已经在堂上等着。

    见钟琰进门,赵氏起身下了堂,急急地问道:“可曾遇到你的父亲?”

    钟琰点点头,从袖子里取出钟毓的家书晃了晃。

    赵氏如释重负,以手抚胸。“这就好,这就好。我愁了半天,就怕你们错过了,不能及时回复。”

    钟琰有些诧异。“那边等着回复吗?”

    赵氏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若是不急,他能会给你父亲写信?等护军的公示到了洛阳,可就遮掩不住了。”

    钟琰恍然,随即又冷笑道:“他遮掩不住,阿翁就遮掩得住?他还真是看得起阿翁呢。”

    赵氏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先拉着钟琰上堂,命人取来晚餐。

    钟琰本欲推辞,想了想,却还是应了,转身叫来一个侍者,让他去太尉府通报一声,她今天住在娘家,不回太尉府了。

    王昶随天子巡幸,王浑在居巢为官,太尉府里只剩下王昶的夫人郝氏主持内务,钟琰回不回去,区别也不大。今天有事,留宿娘家,陪母亲聊聊天也挺好。

    赵氏见状,自然是求之不得。

    有一整夜的时间,她也就没必要着急了。

    吃完晚餐,母女俩洗漱完毕,在后堂乘凉,说着闲话。先说起的却不是钟会要分家,而是王昶拜太尉的事。

    因为司马懿的事,王昶被天子打压不是什么秘密,不仅洛阳城的官员知道,官员的家眷也大多听说了,赵氏自然也不例外。一开始听说王昶被拜为太尉的时候,她都不敢相信。

    现在知道了钟会要分家的事,她又怀疑王昶是不是和钟会一样,答应了天子什么条件,才得到天子的宽恕,如愿以偿的拜为太尉。

    “这些西北人,和胡虏走得太近,寡廉鲜耻,唯利是图。为了这太尉的虚名,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阿琰啊,他王家的事,我做不了主,可若是连累了你,阿母可要后悔一辈子。”

    钟琰沉默了片刻,摇摇头。“阿母,你别听那些人胡言乱语,哪有那么严重。我阿舅的太尉是他应得的,毋须向天子承诺什么。天子也不是那种为了一点小利就能将太尉与人的轻佻之主。他敲打我阿舅,只不过是治病救人罢了。”

    赵氏诧异地看着钟琰。“治病救人?治什么病?”

    “自然是治世家妄自尊大,因私害公之病。天下欲安,君臣之间就必须保持平衡。君强臣弱固然不妥,君弱臣强也非国家之幸。天子刚刚亲政,大臣不肯俯首,天子自然要敲打敲打,治治他们的毛病。”

    赵氏觉得有理,连连点头。“阿琰,你是个明白人,的确不是那些长舌妇能比的。”她随即又叹了一口气。“可惜了,当时你阿翁草率,将你嫁给了王家……”

    钟琰摆摆手,打断了赵氏的感慨。

    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的感慨她已经听得太多了。

    “阿母,护军要分家的事,阿翁就不要插手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事,别人也帮不上忙。”

    “那你阿翁怎么回复?”

    “不要回复。”钟琰淡淡地说道:“阿翁是晚辈,哪有资格管他们长辈之间的事。”

    赵氏愣了半晌,有些犹豫。“可是如此一来,岂不撅了家主面子,以后还怎么在钟氏立足?”

    “你说的是哪个钟氏?”钟琰反问道。

    赵氏一时不解。“自然是长社钟氏,难道还有其他的钟氏不成?护军是小宗,就算他自立门户,也不能祭祀成侯(钟繇)。你阿翁是成侯一脉,自然是要跟着大宗的,否则以后连成侯都祭不了了。”

    钟琰嘴角轻挑。“谁是大宗,谁是小宗,还真说不准。”

    “怎么说不准?天子再强势,还能干涉家族内部的事务不成?”

    “如果大宗绝嗣了呢?”

    “……”赵氏倒吸一口凉气,瞪大了眼睛,看着钟琰,脸色煞白。

    钟琰叹了一口气,摇摇赵氏的手臂。“阿母,你可别忘了。现在的家主既非嫡子,又非长子,他之所以能成为嗣子,只是因为成侯多年无正室,而他的两个兄长都早夭了而已。成侯晚年已立张氏为夫人,依礼法,护军才是嫡子。只不过成侯薨时,护军年幼罢了。”

    赵氏听完,咂了咂嘴。“这么说来,护军不仅要分家,还要争大宗?”

    “要不然,他会给阿翁写信?”钟琰撇撇嘴。“平时白眼向人,急时才知求人,还是这么一副理所当然的口吻。这样的人做家主,钟氏福泽岂能长久。若九品中正在,或许还能延续两三代人。一旦天子废九品中正,可能会及身而止。”

    赵氏瞅瞅钟琰,不知道该怎么说。

    她有一种奇怪的感慨,钟琰仿佛是在为钟会辩护,又仿佛不是。

    母女俩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忽然有侍女进来,说去太尉府通报的人回来了,郝夫人说知道了,让钟琰安心在家住着。不过明天最好能回太尉府,她有事要和钟琰商量。

    钟琰有些意外。

    王家的家务事一直由郝夫人负责,她从不插手。有什么样的事,需要和她商量?

    赵氏却一听就明白了,等侍者出去后,便提醒钟琰说,应该是已故卫将军孙资定谥的事。

    孙资离世,按理说,像他这样的重臣,朝廷会及时定谥,以便风光大葬。

    但正如王凌一样,天子迟迟没有诏书,在京的司徒、司空也不敢轻易做决定,这事就一直拖着。

    没有朝廷谥号,孙资的身后名就没了着落,勉强入土也不安。

    孙资的儿子孙宏、孙密等人急了,正在四处奔走,托人请诏。

    作为太原籍的重臣,又刚刚新拜太尉,王昶自然是孙氏兄弟请托的重点对象。

    王昶不在京,郝夫人能商量的人只有钟琰,说不定还有通过钟琰,请虞太后出面的想法。

    钟琰这才想起,不由得感慨。

    “天子亲政这一年多来,武皇帝时的老臣接连离世,还真是天命啊。”

    赵氏扳着手指头数了数。“可不是么,先是司马太傅兄弟和卢子家,后有徐公、蒋太师,如今又有王太尉和卫将军(孙资)、方城侯(刘放),这就八个人了。听说前司徒高公(高柔)身体不佳,也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哦,对了,太中大夫田公(田豫)多年旧疾复发,身体也不太好,可能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

    钟琰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往好了说,老臣接连离世,对天子掣肘更少,自然是好事。

    可是每一个老臣身后都有无数故吏,如何安抚这些人,直接关系到朝堂的稳定,对天子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明天入宫,要和虞太后说说这件事才行,免得天子一时意气,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