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375章 刘昭仪学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曹芳最终没进张云英的帐篷,因为她已经睡了。

    站在前帐,他就能听到张云英的鼾声。

    侍候的宫女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尴尬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该叫醒张云英,还是怎么弄。

    她们没有随张云英出猎,也没想到张云英会累得打呼噜。

    曹芳摆摆手,退出了帐篷,一边走一边忍不住摇头发笑。

    关西人的肠子果然少几道弯。

    “下次提醒张贵嫔,让她收敛点,不要太劳累了。你看那呼噜打得……”曹芳咂了咂嘴。

    “唯。”尹大目躬身领命。

    听到张云英的鼾声时,他是有点紧张的。

    他知道张云英喜欢玩,却没想到张云英玩得这么嗨。这是要流产了,他岂不是罪孽深重。

    就算天子不关照他,他也要找机会当面和张云英说说。

    来到刘招弟的帐篷,刘招弟还没睡,正倚着床前,一边由侍女打扇,一边读书。从她的表情来看,这显然不是出于兴趣爱好,眉头都快挤成疙瘩了。

    两个侍女也是昏昏欲睡,连天子进帐都没注意到。

    “读的什么书?”曹芳摆摆手,示意尹大目不要跟进来了。

    刘招弟头也没抬,带着无法掩饰的烦躁说道:“《韩诗外传》,这姓韩的怎么这么无趣,好好的诗,解成这样?怪不得汉人不要他,匈奴人也不喜欢他。”

    曹芳愣了片刻,“噗哧”笑出声来。

    刘招弟猛然惊醒,抬头一看,吓得险些打翻了案上的青铜牛灯,连忙起身行礼。

    两个侍女也吓得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

    “起来吧。”曹芳在刘招弟的席上坐好,翻了翻案上的书卷。“怎么想起来读诗?”

    见曹芳不生气,刘招弟放松了些,凑过来说道:“阿药说,汉人重礼,说话要典雅。圣人说,不读诗,就不会说话,所以妾……”

    曹芳歪着头,打量着满脸痛苦的刘招弟。“所以你就学诗了?”

    刘招弟瘪着嘴。“我也不想学,奈何进了宫,万一说错了话,岂不是让人笑话。”

    “呼延药学过诗么?”

    “学过一些,和汉人比怎么样,妾不清楚。在我们匈奴人里,她的学问算这个。”刘招弟说着,挑起大拇指,很严肃的晃了晃。“我听说,他们部落里的大巫师说她是天上的星星,将来要生贵人的,所以比一般人聪明。”

    曹芳眨眨眼睛,没说话。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呼延药会嫁给刘豹那个老头,然后生下刘渊。

    现在么,那个大巫师估计要改口。

    他不改口,钟会要灭他的口。

    “你说的那个韩婴,可不是写这部书的韩婴。你骂错人了。”

    “是么?”刘招弟眼睛瞪得老大。“他们同名同姓,又都是汉武帝朝的名人,怎么会不是一个人?”

    “只是巧合。”曹芳翻了翻,想找韩婴的个人小传,却没找到,只能放弃,简单介绍了一下两人的区别。

    刘招弟将信将疑,却也懒得争辩,吩咐侍女准备洗漱用具。

    即使曹芳身为皇帝,即使是夏天,也不可能天天洗澡,只能弄点水擦一擦。

    刘招弟有点心虚。

    她出猎归来,浑身是汗,是洗了澡的。只是没想到天子会来,所以没多准备。

    “今天行猎开心吗?”

    “好姐妹见面,自然开心。”刘招弟随口说道,随即又意识到不妥,连忙找补,挺直了身体,一本正经地说道:“既见君子……”

    奈何学问有限,只念了半句,下面一句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憋得小脸通红。

    曹芳没笑她。

    因为他也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两人僵立着,直到刘招弟按捺不住,赔着笑,从曹芳手里拿过书卷,翻了翻,然后长出一口气。

    “云胡不喜。”

    曹芳一下子没忍住,差点笑岔了气。他一边笑,一边指着刘招弟说道:“你用这一句,还不如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是吗?”刘招弟拿起纸笔,做好记录的准备。“陛下刚才说的《论语》是哪部书?”

    曹芳咳嗽了两声,才勉强控制住情绪,在刘招弟的案头翻了一下,找出《论语》,翻到第一卷,指给刘招弟看。

    刘招弟看了一会儿,有些困惑。“阿药说,这是子书,不是经,也能用吗?”

    “学什么经,你真能将这部书读好了,天下都治得。”曹芳感慨地说道:“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只凭半部《论语》,就做了一个大国的宰相呢。”

    刘招弟盯着曹芳看了又看,满腹狐疑,却不敢多问。

    她觉得曹芳在骗她。

    除了以前的大汉,现在的大魏,她没见过什么大国,更没听说过哪个只凭半部《论语》就做宰相的。她遇到的汉人都说,只有五经才能治国,从来没人提过《论语》。

    两人一边说着闲话,一边洗漱。

    天气还是有点热,曹芳刚刚擦洗完,身上又出了一层汗,索性命人在帐外设座乘凉闲聊。

    难得见天子有如此雅兴,不仅刘招弟兴奋,两个侍女也不困了,精神抖擞的打扇驱蚊,顺便听曹芳闲扯。

    曹芳先和刘招弟说了几句学问的话。

    《韩诗外传》就不用学了,刘招弟的基础太差,还没到那个层次。再说了,这部书过于迂腐,也不适合新学者。

    由学问,两人又说起了呼延药。

    对这个匈奴人中的异类,他挺好奇的。

    长得好不奇怪,一个匈奴女人,居然对汉文化这么感兴趣,是他没想到的。

    刘招弟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迁入塞内三十年,匈奴人早就想和汉人联姻了,只不过汉人一直看不上匈奴人,觉得匈奴人是蛮夷。为了改变汉人的印象,匈奴人学习汉文化的不在少数,男的女的都有。

    男的想做官,女的则想嫁给汉人。

    呼延药只是人比较聪明,学得更好一些罢了。

    当然,因为没多少汉人大儒愿意教授他们,匈奴人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算于一只脚入了门,另一只脚还在门外的状态。能读书的也是死记硬背,并不清楚其中深义。

    呼延药也是如此。

    对经学,她的了解非常有限,反倒是对史学涉及更多。

    她有一部《太史公书》,还有小半部《汉书》,好像是汉人大儒注过的。

    具体叫什么名字,刘招弟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只记得姓张。

    呼延药对那半部《汉书》爱若珍宝,轻易不示人。

    凭借那些注解,她能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远比直接读原文收获大。

    这也是她在匈奴人中见识比较高的原因。据她本人说,现在发生的所有事,都能在书里找到类似的例子,得到启示,比大巫师还灵。

    曹芳感慨不已。

    人类向往文明是一种本能啊,即使是野蛮人也不例外。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