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160章 将计就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眼看着讨论的重心已经偏离了方案本身,曹芳明智的按下了暂停键。

    这种话题不宜公开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讨论纯属浪费时间,不如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班呢。

    想进谏还是私下里进行吧,也便于他乾纲独断。

    吃完皇后派人送来的点心,又扯了几句闲话,众人告退。

    曹芳起身,目送王凌、王基离开,以示礼敬。

    场面上的事,他一向做得到位。

    当初将司马懿软禁在昭阳殿东侧的小院时,他已经铁了心要杀人,却还是张口太傅,闭口太傅的,极尽礼待,让人无可挑剔。

    等两位老臣下了殿,曹芳才转身回后宫,由钟会、王广等人各自离开。

    甄瑜正听刚从昭阳殿回来不久的钟琰说前面的见闻,听说天子回来了,连忙起身相迎。钟琰不敢怠慢,也跟着迎了出来。

    曹芳进了殿,脱去外衣,又扯松了贴身的小衣,露出胸口。

    正值夏秋之际,虽是夜晚,终究有些热。身为天子,与大臣议事时不能穿得太随意,殿里又没有空调,凭几个侍者打扇,根本不顶事。

    曹芳来得匆忙,在殿外侍候的宫女还没赶来,身为女史的钟琰不得不代劳,接过曹芳脱下来的外衣,挂在一旁的衣架上。

    衣服上的汗味让她微微皱眉,而曹芳结实的身体却让她不敢直视。

    虽然已经成了亲,毕竟还是新妇,脸皮很薄。她的丈夫王浑为人从容,几乎没有过浑身是汗的时候,衣服总是被薰得香喷喷的,哪像天子这么粗鲁。

    “皇后的点心做得极好。”曹芳一坐下,开门见山的赞了甄瑜两句。

    甄瑜很开心。“是尚食准备的点心,妾只是安排人送一下。”

    “皇后有心,便是好的。”曹芳抬头看了钟琰一眼,连忙掩好衣襟,说道:“时辰不早了,女史去休息吧。”

    钟琰如释重负,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曹芳抬抬下巴。“是她的建议?”

    甄瑜含笑点头。“是个极聪明的人,只是被陛下打击得不轻,这几天有些无精打采。”

    “聪明的确聪明,只是阅历不够。蔡琰的成就固然离不开聪明,却也与她的艰辛分不开。家国不幸诗人幸,屈原行吟,太史发愤,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苦难,都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

    甄瑜似懂非懂,眨着眼睛,不说话。

    曹芳见状,也没有再说什么。

    钟琰没经历过苦难,甄瑜何尝不是如此。也许在她看来,前几年被郭太后打压的日子就算是辛苦了,蔡琰流落匈奴十来年那种日子根本无法想象。

    “准备休息吧。”曹芳有些意兴阑姗。

    甄瑜乖巧、温顺,但学问、见识的确不行。谈到稍微高深一点的话题,她就接不上话了。

    ——

    次日一早,曹芳来到昭阳殿,王基已经在等着。

    君臣二人天天见,无须客套,王基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昶说的战机的确是个机会,但这个机会的收益有限,风险却不小,不值得天子亲自走一趟。就算天子要出巡,也应该去谯都,去寿春,而不是去襄阳。

    如果不想走得太远,去许县也行。

    总而言之,襄阳不是最好的选择。

    曹芳想了想,问王基道,你觉得王昶现在是什么心思?

    王基也不掩饰,开门见山。

    王昶或许会有委屈,或许会有不甘,但他有错在先,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有进一步的动作。陛下不必太担心,过几个月就好了。如果陛下对他的表现还算满意,安排他的子弟入仕就是了。

    以王昶的身份和官职,他的子弟入仕是迟早的事。借此机会,投桃报李,各让一步,也是好的。

    曹芳觉得有理。

    实际上,他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原本打算将这个机会留给钟琰,所以才问钟琰有关王浑的情况。不知为什么,钟琰并没有直接回答他。

    听了曹芳的态度,王基笑了,带着一丝不以为然,还有一些无奈。

    “少年生于富贵,都想着做高谈阔论的名士,不肯受枕戈待旦的辛苦。不仅王浑如此,权贵子弟概莫能外。当年先帝打击浮华,四聪八达皆是朝中重臣子弟。”

    曹芳这才反应过来。“王浑想做名士,不想从军?”

    “将门子弟大多束发从军,随父辈征战,积累经验及军功。王浑年二十七,一直没去荆州,自然是无意于此。”

    曹芳有些无语。

    王基所言是事实,统兵征战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读几部兵书就行的。即使是将门子弟,也要随军征战多年才能胜任,父辈的提携、点拨至关重要。

    王凌、郭淮的儿子都是如此。

    张雄那么恨司马懿,不仅是因为司马懿借刀杀人,逼死了张?,更是断了他们兄弟在军中的前程。

    王浑却与张雄相反,他根本不想从军,所以一直不肯去荆州跟随王昶,留在京城等机会。

    是借此机会,让王浑脱离军队,还是逼着王浑从军?

    稍作犹豫之后,曹芳决定还是遂了王浑的意,让他留在京城。

    他对王昶父子的忠诚没什么信心,既然王浑不想统兵,也没什么坏处。

    “王昶年近古稀,如果他致仕,谁能接任?”

    王基难得的没有正面回答曹芳的问题。“军旅辛苦,非有志于功业者不能胜任。勉为其难者,难成大器。”

    曹芳瞥了王基一眼,无声地笑了。

    他听懂了王基的意思。

    最有志于功业的人是谁?当然是眼前的王基。如果不是为了建功立业,王基根本不会出山,担任五兵尚书。

    相处半年,他与王基也算是君臣相契,倒也不反对王基去荆州。

    “辛苦王公,去一趟荆州吧,看看虚实。”曹芳说道。

    他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但他相信王基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个虚实,不仅是吴国的虚实,也是荆州的虚实,王昶的虚实。

    王基躬身领命。

    很快,曹芳下诏,命五兵尚书王基出使荆州,与征南将军王昶共商大计。

    诏书一下,其他人也就明白了。

    天子无意南征,等于否定了王昶的计划。

    很快,曹芳又下达了一道诏书,拜王昶长子王浑为散骑侍郎,待诏昭阳殿。

    收到诏书,王浑兴奋难以自抑。

    散骑侍郎是清贵官,即使他是王昶的儿子,这也是极难得的恩宠。

    与他的兴奋相反,先得到消息的钟琰却表现得很平淡,甚至有些失望。

    在她看来,王浑不肯从军,只想清贵,王昶在军中积攒的人脉、经验都付之东流。晋阳王氏看起来脱离了将门身份的桎梏,实际上抛弃了立身之本,得不偿失。

    天子顺水推舟,将太原人在军中的重镇又拔去一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