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192章 名士的毛病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张华与曹芳的第一次见面并不和谐,场面一度很尴尬。

    见礼之后,张华就为卢毓父子鸣不平。

    他说,卢毓四世老臣,先帝曾说,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如今天子亲政,不用先帝赏识的老臣,却逼着卢毓在狱中自裁。为人子则不孝,为人君则不明,应该立刻改正。

    曹芳很无语,脸上的笑容都有些挂不住。

    这孩子,到底还是太年轻啊。

    先帝赏识的老臣就不会犯错,犯了错也不能处罚?

    这什么狗屁道理。

    照你这么说,司马懿更不该死,他还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呢。

    但曹芳没和张华计较。

    年轻人嘛,谁还没个热血的时候。张华是涿郡人,不明就里,为涿郡前辈鸣不平也是人之常情,未必就是不顾是非。

    曹芳安排给张华一个任务,你先了解一下卢毓为什么会下狱,为什么会自裁,然后再来鸣不平。如果你还是觉得我处理不公,不愿侍候,那也没关系,相忘于江湖就是了。

    这点肚量,我还是有的。

    高下立见。

    张华积攒了很久的一拳打在了空处,一时茫然。

    钟会等人一方面感慨天子的气度,一方面又觉得张华天真可笑。毕竟是偏僻北疆来的,就算才华再高,处理经验却是一片空白。

    算你运气好,遇到了天子,换一个气量稍微狭隘一点的,你这仕途就算不是全完了,至少也要耽搁十年。

    张华被人领下去之后,一直没说话的蒋济说了一件事。

    七八年前,他遇到过一个类似的情况,当事人是陈留名士阮籍。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之子。阮?早亡,阮籍由其母抚养成人,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又学击剑,据说精妙过人。

    他当时任太尉,听说了阮籍的名声,就问当时的掾吏王默。王默确认说,阮籍的确有才。他就决定发公文召辟阮籍为掾吏。

    不久,阮籍赶到洛阳城外的都亭,又送了一篇奏记。

    他听说之后,就派人去迎接。虽然阮籍的奏记里表示了婉拒之意,但他并没有太当回事,只当是文士的口头谦虚。人都到都亭了,哪有不肯入仕的道理。

    但是他派去的人到了都亭,却没见到阮籍。

    阮籍已经回去了。

    他当时很生气,就责问王默。王默又和阮籍联系,后来阮籍再次再来洛阳,入职太尉府。

    他本来以为这件事到此为止。可是没曾想,没过几天,阮籍又辞职了。

    从此之后,他就对名士没什么好感,也不再主动辟除名士为掾吏。

    他生气的不是阮籍拒绝他的辟除,而是阮籍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派。

    你要是不肯应辟,直接拒绝就是了,可必搞这么多花样?

    耍人很好玩么?

    他觉得,这些毛病都是汉末不良士风的遗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宜推崇。如果士林都是如此,于国于家没什么好处。

    朝廷、公府征辟人才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不能成为名士邀誉的工具。

    曹芳知道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很有名。

    但他对阮籍的印象很一般,或者说,他对所谓的竹林七贤印象都很一般。一群权贵子弟放浪形骸,不干正事,明明是怂,不敢和司马氏正面对抗,只能佯狂避世而已。

    更何况所谓的贤也只是幌子,扒下底裤之后,比谁都丑陋。

    七贤中的大部分人后来都入仕了,包括阮籍,只有嵇康一人坚持到底,宁死不屈。

    所以,竹林七贤中,他只认可嵇康。

    乱世之中,明哲保身,他可以理解。

    避世就避世,安静找个地方隐居就是了。无论是大隐隐于朝,还是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都可以理解。避世之际,还要搞出那么多花样,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奇怪了。

    你到底是避世,还是邀誉?

    在这一点上,他和蒋济持相同的态度。

    当然,张华的情况与阮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他只是年轻冲动而已,未必是故意邀誉。

    之前与徐邈见面的时候,他就有这样的感觉。

    燕赵多侠气,与中原士大夫的虚伪大不相同。

    况且他也清楚,张华是真有才,就算有点毛病,也不是不能改。

    毕竟他才十八岁,三观还没成形,又出身寒门,不像钟会、王广等人有较浓的世家子弟习气,调教起来要容易得多。

    不出曹芳所料,张华了解了卢毓案的始末以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比曹芳预计的还要明显。

    在他看来,卢毓在高平陵之际发表那样的言论既违背了大臣本分,有不忠的嫌疑,又直接促成了郭芝、王观的死,不合乎义的标准。

    他死有余辜,朝廷的处理并无不妥之处。

    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卢毓毕竟是四朝老臣,有功劳也有苦劳,犯错只是一时之失,又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宜祸及子孙。卢毓的儿子卢钦为人淡泊守正,因是大将军曹爽的故吏,受到牵连,免职闲居,应该重新起用。

    曹芳与张华深谈了两次后,接受了张华的观点。

    卢毓死后,他就没打算继续深究。

    之所以没有立刻用卢钦,只是卢毓刚死,卢钦有守孝的任务。立刻提拔卢钦,卢钦也接受不了。

    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当给张华一个面子。

    曹芳咨询了蒋济,蒋济也持相当意见,并建议将卢钦安排到军中。

    卢钦为人宽猛相济,文武双全,适合为将。且他出身涿郡,熟悉边事,将来可以镇守边疆,比在朝做官更有前途。

    天下未定,四境不安,朝廷急需能守边的大将。

    曹芳觉得可行,便让钟会行文,召卢钦到行在来面试。

    张华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见识了曹芳的气度和见识之后,他欣然接受了任命,为中书郎,负责诏书草拟,臣下奏疏收集整理等事务。

    这个官职不高,却是天子近臣,有非常多的学习机会。对张华这样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寒门子弟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仕途起点。

    曹芳本来打算直接任命张华为散骑侍郎,却被蒋济劝阻了。

    蒋济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华的确有才,但他的出身太低,一下子拔得太高,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

    曹芳从善如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