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224章 江东的猜疑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据愕然。

    他奉诏见驾时,完全没想到孙权会让他率兵去驻守武昌。

    按理说,这么大的事,通常要在朝会上进行讨论,取得大多数朝臣的同意,甚至让他们知道此事,将来配合起来也方便。

    他是丞相,是文官之首,不是普通的官员,可以轻易调动。

    可是孙权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能直接拒绝。

    事关大吴存亡,天子都亲自上阵了,丞相又岂能置身事外?

    再说了,丞相驻武昌并非没有先例,之前陆逊就曾以丞相的身份坐镇武昌。

    吕岱德高望重,但能力有限,也是公认的事实。

    愣了一会儿,朱据才提出异议。“陛下,臣去武昌,谁镇守建业,为陛下筹措钱粮?”

    孙权甩甩袖子。

    在朱据考虑的时候,他已经有了方案,而且觉得这个方案极佳,简直是巧夺天工,比刻意筹划的还要好。

    “魏主倾东南而来,大吴兴亡在此一举,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朕与丞相率军御敌,太子又岂能置身事外,当由其监国,稳定后方。”

    孙权抚着胡须,走到窗边,看向远处,脸上露出一丝决然。

    “朕年近古稀,近来常有不安。太子是国之储君,当为君父分忧。若能处理妥帖,不孚众望,朕将来也能走得安心些。”

    朱据心中一动,顿时觉得热血上涌,连眼眶都湿润起来。

    天子犹豫了很多年,终于清醒过来,要确立太子的储君地位了。

    从宣太子孙登开始,大吴因为立储的事闹出了多少风波,造成了多少伤害。君臣离心,父子反目,令人痛心疾首。

    幸好天子醒悟了。

    朱据躬身一拜。“陛下圣明,臣领旨,愿与陛下共进退。”

    孙权回头看着朱据,欣慰地点点头。

    “回去告诉小虎,朕很想她。”

    “唯。”朱据忍不住落了泪,躬身再拜,退了出去。

    孙权在船上,看着朱据远去,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散去。

    良久,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召鲁王见驾。”

    ——

    朱据下了船,一跃上车,匆匆返回丞相府。

    他情绪激动,不住地拭着眼角的热泪,耳畔回响着孙权的声音。

    他的夫人是公主孙鲁育,乳名小虎,与长公主孙鲁班一母所生,却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姊妹反目,形同水火。孙权偏袒孙鲁班,对孙鲁育多有不满,有很久没叫过孙鲁育的乳名了。

    这一声“小虎”,意味着孙权认可了孙鲁育的态度,接受了以太子为国之储君的结果。

    这是一个如甘霖般的好消息,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

    除了夫人,就是太子。

    他知道太子为此担心了多久。

    马车穿过建业城,在丞相府前停住。朱据还没下车,随行车侧的亲卫将就打开了车窗。

    “丞相,前面好像是太子的车马。”

    朱据撩开车帘一看,果然是太子的车马,停在丞相府的门前。

    他有些意外,却没多想,下了车,匆匆进门。

    太子虽是储君,但尚未正式接手朝政,一般不会主动与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接触,以免猜疑。不过天子刚刚说了,要以太子监国,还要将建业交给他负责,那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也许是天子已经和太子说过,所以太子赶来拜见,以示尊敬吧。

    朱据来到堂上,见到太子孙和,见孙和脸色不佳,几个随从官员更是如丧考妣,顿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上了堂,与孙和见礼。

    “殿下?”

    孙和摆了摆手,示意张纯等人退下。

    朱据见状,心领神会,也让随从退下,与太子独对。

    见礼完毕,孙和将来意说了一遍,向朱据请计。

    朱据听完,哭笑不得,随即将孙权召见他,让他去武昌的事说了一遍。

    孙和眼前一黑。

    他将朱据看作救命稻草,没想到朱据却要去武昌了。

    父皇这是釜底抽薪啊。

    见孙和如此失态,朱据也意识到,他们了解的情况似乎并不相同。

    孙权命令孙和监国时,并没有告诉孙和他将去武昌的事。

    正如孙权没有告诉他太子要负责追查谣言之事,并给定了截止期限一样。

    这很难不让人猜疑,孙权这么做就是要将他与孙和分开,免得他们互通声气,联手夺权,而不仅仅是为了加强武昌的防务。

    如果再联想到鲁王孙霸将随驾征伐,参与军事,就更让人不安了。

    孙权这是自知余日无多,抓紧时间立储,还是担心魏军攻势太猛,自己有可能回不来,预先准备?

    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掉以轻心。

    好在到目前为止,孙权还没有明示废太子,只是要考验太子,看他能否当得起重任。

    朱据仔细想了想,问道:“殿下赴长沙祭庙时,路过武昌,可曾拜见上大将军?”

    孙和苦笑道:“我曾投谒求见,却被他拒绝了。他说太子是储君,不宜与大臣交通,以免嫌疑。”

    朱据点点头,随即又问道:“那你见大将军(诸葛恪)了吗?”

    孙和犹豫了片刻。“只见过大将军司马李衡,未曾与大将军私下见面。”

    朱据松了一口气。

    二宫相争,牵涉其中的人极多,但诸葛恪、吕岱却一直保持旁观,并没有直接参与。

    诸葛恪好说。他与孙和的关系太亲密,不可能倒向鲁王孙霸,不表态就是表态。

    何况他的司马李衡见了孙和,实际上已经表明了态度。

    吕岱则不然。

    作为从孙权创业时代起,就与孙家关系非常亲密的老臣,又是广陵人,他的态度非常关键,能影响很多人,尤其是孙权。

    他没有表态,又与太子孙和保持距离,却也没有支持孙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他无条件的支持孙权的决定。

    这可能也是孙权让他增援武昌的原因所在。

    协助吕岱镇守武昌只是一方面,让吕岱看着他,以免他为了孙和而违抗诏书才是真正的目的。

    这当然不是好事,却也算不上坏。

    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孙权并没有打算废除孙和,只是对孙和过于亲近江东世家的态度不太满意,要借此机会敲打他,并留有后手。

    只要孙和的表现能让他满意,储君之位就稳如泰山。

    “既然如此,我去武昌后,再与上大将军商议。太子不用多想,安心监国,为陛下筹措钱粮,父子同心,保家卫国。至于谣言……”

    朱据皱起了眉头。“该怎么查就怎么查吧,我也想知道是谁这么胆大妄为,竟敢如此大逆不道。”

    孙和一听,立刻明白了朱据的意思,松了一口气。

    朱据说造谣者大逆不道,说明至少在他了解的信息中,这事应该与吴四姓没什么关系。

    大逆可是要族诛的。

    吴四姓互相结婚姻,关系复杂,一旦有人涉及其中,几乎必在会牵连到其他人。

    有了朱据这点保证,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查了,吴四姓肯定会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