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魏暴君 > 第322章 屋漏偏逢天下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多谢杜公关心。可是在我看来,社稷为大。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我能长命百岁也无济于事。”

    曹芳礼貌而坚决地扭转了话题。

    他没兴趣和杜恕讨论私德问题,否则就没完没了。

    既然来了,就谈点正经事。

    身为司空,主持监察,杜恕不可能不知道王浑在豫州清查屯田的事,也不可能不知道最后的重点、难点在颍川。他回来几天了,三公议事也有好几次,杜恕只字未提此事,实在有些难解。

    见曹芳坚持,杜恕无法回避,只得谈起了以屯田的事。

    其实三公已经讨论过这件事,而且不止一次。

    只是一直没能得出结果。

    原因在于,颍川人在大魏朝野的根基太深厚了。

    身在官场,没几个人是独臣,身后都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要么是门生故吏,要么是亲戚,再不济也有几个同僚、好友。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事就难免瞻前顾后。

    不夸张的说,大魏朝野有一半官员都能和荀??⒅郁怼⒊氯褐?怀渡瞎叵担?踔敛灰???嗟耐洹

    原因很简单:大魏的文官体系几乎是他们一手建立起来的,而文皇帝曹丕当年为了上位,又给颍川人承诺了太多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九品中正制。

    那些按照九品中正制进入仕途的人,岂能不对颍川人感激涕零。

    具体到杜恕本人,也不例外。

    他的父亲杜畿就是荀??偌鋈胧说摹

    天子这时候要清查颍川屯田,遭受的阻力可想而知。

    作为三公,他们自然清楚天子的想法,也知道兼并的危害,却不能不慎重从事。

    “陛下,臣测算过了。就算暂时搁置颍川的问题,只要能完成汝南境内的清查,被侵占的屯田就有九成回到了朝廷手中,缴获的粮食也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以至于生变……”

    杜恕再三解释,说明自己的理由。

    不是不查,而是不能急,要慢慢来。

    实际上,查到现在,荀、钟、陈三氏一直保持沉默,没有跳出来惹事,已经是一个超出预期的局面,至少说明他们认识到形势有变,不再是他们一手遮天的时候,不敢正面与朝廷做对。

    稳住局面,等北疆的战事结束,曹羲等人统领的禁军回到洛阳,再进一步追查不迟。

    曹芳听懂了杜恕的意思。

    老臣想得多,担心生变,不能说错。

    但是等曹羲等人回来,他可等不及。

    他随即提起了和曹宇夫妇商量的事,要让曹宇负责京师防务,并从天师道众中征召三五千精壮成军,充实禁军,由曹宇直接指挥。

    杜恕眉头紧皱。“陛下打算以燕王为大将军吗?”

    “杜公以为不妥?”

    “臣以为不妥。”杜恕语速不快,但语气却非常严肃。“自汉武帝设大将军以来,大将军多以外戚任之,因此成为外戚干政的常用手段,甚至出现了王莽那样的篡国之贼。如今陛下欲以宗室为大将军,臣只怕为祸更烈。”

    曹芳笑笑。“杜公是觉得我太懦弱,还是燕王不够忠厚?”

    “诚然,陛下英武,燕王忠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后世之君,与后世之宗室,焉能皆如陛下与燕王一般?此例一开,便是祖宗成法,将来再想取缔可就难了。”

    曹芳一时语塞。

    见曹芳犹豫,杜恕趁热打铁,又道:“或许陛下以为,就算宗室谋篡帝位,终究都是武皇帝血脉,曹氏失之,曹氏得之,无伤大雅。可是陛下想想文皇帝与陈王争嗣,何其惨烈。若是人人皆有幸得之心,宗室还是宗室吗?武皇帝的血脉,又能延续多久?”

    曹芳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头皮都有些发麻。

    他想得太简单了,低估了人心的丑陋。

    外戚担任大将军,最大的危险不过是擅权,像王莽那样直接篡位的毕竟是少数。可宗室担任大将军,这危害就可大了。大家都是武皇帝子孙,凭什么你能做皇帝,我不能?

    前有西汉的七国之乱,后有西晋的八王之乱,自己险些也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但是我亲征在外时,当有人坐镇京师。”

    “陛下已经有了嫡长子,自然当以嫡长子镇京师。嫡长子年幼,可以少傅佐之。”

    曹芳打量着杜恕,半天没说话。

    杜恕这是变相的催他立太子吗?

    这儿子才出了半个月,是不是有些急了。

    ——

    曹芳尊重杜恕,也知道杜恕性直,有可能一时失言,绝不会有其他想法。

    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自从皇嫡子出生之后,他就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外人道,可是藏在心里又憋得慌。

    他觉得自己病了,心理病。

    连自己的儿子——还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怀疑,非人也。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的皇帝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正常,怀疑你,怀疑他,最后怀疑一切,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

    强按下对自己的质疑,曹芳暂时收回了委任曹宇为大将军的方案。

    他本来也没有委任曹宇为大将军的想法,只是试试杜恕的态度。

    但让曹宇在他外出亲征时坐镇京师的计划没有变,只不过要挑一个合适的官职。

    从天师道众中挑选精壮成军的想法也没变,那是他发动底层、掌握底层的计划。

    就在他考虑如何调整细节的时候,一个噩耗以六百里加急送到了洛阳。

    并州刺史孙礼战死,匈奴人叛变。

    孙礼接到张华书信时,已经率部北上,出雁门塞,准备迎战入侵的鲜卑人。

    正如曹芳担心的那样,孙礼虽然年迈,但火气依然很大。一方面,他觉得朝廷诛杀司马懿不公,自己作为司马懿故吏,以后没什么立功的机会了。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还能像十年前的芍陂之战一样以少胜多,大破来犯之敌,向朝廷证明自己是有用之人。

    两种情绪的激荡之下,他没有固守要塞,而是打算破敌于野战之中。

    结果他低估了来犯的鲜卑人,也高估了匈奴人的忠诚。

    在两军交战之际,北部、右部匈奴突然叛变,从背后向孙礼的中军发起了冲击。

    孙礼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临阵斗死。

    王广、徐武率部刚刚赶到太原,就收到孙礼败亡的消息,不敢再前进,就地加强太原的防务,准备死守太原城,等待增援。

    不出意外的话,此时此刻,太原城已经被鲜卑人包围了,更多的求援信使正在赶往洛阳的路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