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臣,总理山河朱翊钧 > 第22章 欧阳必进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下来是热火朝天的行动,冯保成了朱翊钧指示的直接贯彻者,带领张诚、张鲸他们买盐矿、盖厂房、招人.......

    整个顺天府的盐矿一窝蜂被买走了,天津的海盐厂也买了不少。

    “冯保,你去约欧阳必进大人,我要见他。”朱翊钧吩咐道。

    “是,可是世子,欧阳必进是严阁老的人......”冯保提醒道。

    “这你别管,快去!”朱翊钧说道。

    “奴婢明白!这就让人去传他!”冯保赶忙道。

    虽然工部尚书是正二品大员,但王府传召他却是小菜一碟。

    “不,我要去工部见他,我写封信你带给他。”朱翊钧道。

    “是!”

    欧阳必进是现任工部尚书,也是严嵩的小舅子,历史上后来严嵩倒台后也被划入严党。

    世人往往喜欢给人贴标签,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不愿意多想一层。

    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

    欧阳必进虽然是严嵩的妻弟,但并非依靠严嵩起家,正德八年就高中进士,靠着在地方积累政绩逐渐升迁,在地方上做过浙江布政使、郧阳巡抚、两广总督、两京都御史,在京城做过刑部、工部尚书。

    他关心百姓疾苦,廉洁奉公,夙夜不懈,官声很好,也被嘉靖誉为“端慎老成”!

    而且他当刑部尚书时,更是严整法纪,清理冤案,当时严嵩让他严办弹劾自己“五奸十大罪”的御史杨继盛,可欧阳必进顶住压力,确保杨继盛在天牢中的安全,气得严嵩和严世蕃怒拍桌子。

    直到他被调任工部尚书,严嵩才和新任刑部尚书何鳌勾结,设计杀掉了杨继盛。

    要说他沾严嵩的光,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严嵩斗倒他的政敌吏部尚书李默后,举荐欧阳必进接任。

    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是尚书之首,按常理说,这是一种重用。

    但严嵩父子安了什么心却不好说。

    因为吏部尚书早就被他们架空了。

    上有内阁首辅严嵩,下有吏部左侍郎严世蕃,天下官员的选用皆出严氏父子,这吏部尚书还有什么用?

    反而可以借此绑架欧阳必进这个清官,让他不是严党也是严党,从而壮大严党的声势!

    何况,工部尚书是个大肥差,各种修建宫殿、兴修水利、开矿的大工程,每年花出去的钱不知道多少!

    可以说国库支出的大头都在工部,相当于后世的发改委、交通部、住建部、铁总、民航局、邮政局的总和.......

    这个位置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严嵩的义子赵文华头上!

    贪墨的银子何止千万?!

    严党倒台后,欧阳必进自然受到牵连,不过也只是致仕而已,嘉靖还特赐他玉带绯鱼服,卒后赠官太子太保!

    朱翊钧为什么要找他呢?

    除了知晓他为官清正,更重要的是知道他常年研习墨家技术,是一个大大的工匠型专家,被称为在世鲁班!

    欧阳必进当郧阳巡抚的时候,当时牛疫流行,耕牛几乎死尽,百姓无法耕种,只好用人拉犁耕地,苦不堪言。

    他以唐王方翼遗制的人力耕地机草图为基础,装置机关,用人力通过滑轮绞动绳索牵引耕犁,发明了人力耕地机!

    人力耕地机省力高效,深受农民欢迎,后世的电犁就是在它的启迪下发明的!

    有这样一个创新型、技术型、专家型人才,准备大兴土木的朱翊钧一定要大力起用!

    朱翊钧虽然工业理论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没有做过工人,具体实操制造就要差了很多!

    未来,他需要这么一个能工巧匠实现他的意图!

    欧阳必进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还有很多墨家的传承,可以和西方机械制造形成优势互补!

    或许能擦出新的火花,把制造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说不定!

    而且,朱翊钧现在就有事情要求助欧阳必进。

    他需要很多设备,包括高炉!

    高炉搭建起来不是易事,基本都在官窑里!

    不光是炼盐需要,他还要炼制水泥!

    水泥,学名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硬化,胶结砂、石、砖等,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的硬度强度,是后世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建筑史上有革命性意义。

    在古代,罗马人就利用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盖建筑,这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相似,但随着古罗马的灭亡这项技术就失传了。

    直到十八世纪中期后,欧洲工程师才慢慢研制出了近代水泥,从此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

    朱翊钧要让这种宝贵的建筑材料提前两百年问世!

    届时无论盖厂房、建宫殿道观、兴修水利工程都会事半功倍,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关键这是可行的!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从西汉时期就有了高炉,能做到长时间保持炼制高温,完全具备炼制水泥的硬条件。

    关键是冶炼方法和烧制程序!

    朱翊钧对此了然于胸。

    虽然比重与容重、细度、凝结时间、水化热这些具体细节他记得并不十分清楚,但反复试验几次后也能摸索个差不多。

    他还知道石灰和粘土的最佳比例,这可是近代水泥问世后又发展了三百年才得出来的最佳比例!

    因此,即便没有加入铁粉等强化材料,但他烧制的水泥可能比两百年后问世的近代水泥还要好!

    他已经在京郊工厂搭建了生产水泥的砖房,就差高炉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