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义军 > 第165章 麻沸散、驿递公司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孙承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知识产权司,看看有没有他想要的制药秘方。

    “麻沸散?”孙承波突然失声惊呼起来,拿着专利目录书册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孙承波强忍住激动的心情,扫了一眼专利人的姓名和联系地址,上面赫然写着专利:华信。

    姓华?不会是一代名医华佗的子孙吧!

    一代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竟然重见天日了,外科手术终于可以顺利开展了,

    医学研究所虽然掌握了解剖技术和输血技术,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止痛药,外科手术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除非病人有关公一样的毅力,不用麻药也可以刮骨疗伤,不然外科手术根本进行不下去。

    孙承波按照地址找到杏林春药铺,只见里面有一个白面长须的老者,便上前问道,“请问您是华信,华先生吗?”

    “是,我是华信,你是?”华信警惕地的问道。

    “哦,我是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人。我在专利目录上找到您的地址。”华信解释道。

    “有什么事吗?”华信一脸警惕地望着孙承波。

    “您是一代名医华佗的后代吗?”孙承波满脸期盼地问道。

    “你怎么知道我是华佗的后代?”华信问道。

    “您真的有麻沸散这个药物吗?”孙承波急切地问道。

    “当然有,不过平时很少用到。”华信说道。

    “是这样的,我们医学研究所最近开展外科手术研究,需要用到麻沸散这个药物,希望能购买麻沸散。”孙承波说道。

    “你们要买多少?”

    “刚开始只要少量来试用,效果好的话以后会大量采购。”

    “大量会是多少?”

    “以后西北军的所需的麻沸散都会从您这里购买。”

    “嘶”华信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的确是很大的量,西北军连年征战,伤员绝不会少,发财了。

    “来,里面请!”华信连忙殷勤地招呼孙承波这个财神爷。

    

    “最近我们的领地在不断扩大,各地的公文书信传递有些不畅,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驿递机构,用于传递公文书信。”梁仁新在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新的议案。

    “驿递?那需要配备很多的人手和马匹,还需要沿途设立驿馆,这样会增加我们西北军的负担。明廷也有驿馆制度,他们就被驿馆庞大的开支喘不过气起来,我们不能步他们的后尘啊。”主管财务的吴志高首先跳出来反对。

    “是啊,明廷后来裁撤了部分驿站,砸了李自成的饭碗,让李自成加入了义军的行列。”叶康杰打趣道。

    “这个没办法啊,总需要有人传递公文书信的呀!”梁仁新无奈地说道。

    “要不这样吧!成立一个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不光传递公文书信,同时也接收民间书信物品的投送,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成本。”李向东直接借用了后世的快递公司方案。

    “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这个办法好,既解决了官方的驿递的需求,又可以为民间提供有偿服务,说不定还能挣到钱呢。”叶康杰以商人敏锐的直觉看到了商机。

    李向东不由地暗自感慨,军政府里还是需要多一些像叶康杰这样的商人出身的务实官员。

    “那这个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就由叶右院正负责操办吧!还是那句话,对于关键的公司,官方要占最大份额,具体运营交给民间负责,官方只进行指导和监督。”李向东说道。

    会议结束后,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也开始筹建。

    民间对于这个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非常感兴趣,纷纷踊跃参与,积极认购公司份额。

    几个月后,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挂牌成立,官方占30%的股份,是最大的股东,第二大股东是一位盐商,叫丁向山,占29%的股份,另外很多政府官员都认购了一些股份。

    新成立的官民合营的驿递公司叫顺风驿递公司,军政府派人任监督官,丁向山任总掌柜。

    丁向山为了节约成本,敏锐的发现,自行车比马匹要节约很多成本,力排众议,大量购买昂贵的三轮自行车和两轮自行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

    自行车的价格虽然不便宜,但那是一次性成本,后期维护成本不高。主要是不用像马匹那样需要额外照看,也不要喂草料,百里路只需要10个馍馍,太划算了。

    李向东不得不佩服丁向山的眼光,要知道在后世的七八十年代,那时的邮政系统,就是大量使用自行车作为短途邮递交通工具。

    看来有些服务还得交给民间来办,官营体制还是有些太僵化,也不太注重成本。

    李向东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把一些军工企业慢慢地转售给民间商人,政府专门负责监督之类的事宜就可以了。

    “听说了没有,军政府成立了一个驿递公司。”

    “驿递公司?就是官府传递公文书信用的驿递?”

    “差不多,不过不只是官府传递公文书信,还接受民间的委托。”

    “接受民间的委托?那太好了,我就不用专门派人在西安和成都两地来回跑了。”

    “听说还可以邮递银两。”

    “那就太好了,我在西安、成都、重庆、兰州这些地方的酒楼收益,不用派人专门去收银子了,风险大不说,费用还死贵。”

    顺风驿递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开始盈利起来。

    原来一直反对军政府搞驿递业务的吴志高,对顺风驿递公司赞不绝口,不仅没有拖累军政府的财政,还开始盈利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顺风驿递公司有一项最挣钱的项目,就是邮递银两。

    运送银两是一项风险极高,成本奇高的业务。

    为了防止土匪抢劫银两,就必须雇佣大量的保镖,保护银两的安全,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成本。

    李向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建议在顺风驿递公司增设一个驿递钱庄。

    因为顺风驿递公司发现,每天运送出去的银两和接受到的银两数额差别不大,这就意味着,不需要频繁的实际运送银两,只需要邮寄一张汇款单过去,由当地的分公司,承兑银两就可以了。

    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押运银两的费用,还能顺便成立一个钱庄。

    各县府的财税收支,也不用再自己派衙役往省府押运银两,可以通过顺风驿递公司汇兑银两,这样一来又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