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文明六:1901 > 第204章 发布会的记者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临时政府的外交部的住址位于北平东城区东南部。

    这条街道说起来还有一段历史呢!

    原来的这条街是被称为石大人胡同的。

    这个名字的起源是因为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石亨勾结宦官迎英宗复辟,并命所司为石亨营建住宅,石亨在赐第旁大肆营建。该府浩大,约占整个胡同路北的四分之一。

    有天,英宗登翔风楼上,看到这座诺大的府第,便问左右这是谁的府第,言语中露出对石亨不满。石亨自持有功,骄横跋扈,更引起英宗不安,便以“图谋不轨罪”下狱死,宅第没收入官。

    不过随着时代的迁移,这条街道所处的胡同已经被改名了。

    新的名字叫做外交路,外交路明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临西总布胡同,北与协和胡同相通,全长721米。

    在翻新的外交部的办公场所内,新的部专门设置了一处偌大的发布厅。

    在这处发布厅里面,人头攒动,时不时地还有几声咔嚓咔嚓的声音响起。

    在会场正中央的大台子上,摆放着一张长条桌子,这是主席台。

    而在长条桌子后面摆着几个椅子,这是发布会的主要发布人的座位。

    而在主席台的正对面,有着一排一排的折叠椅子。

    椅子上面已经坐满了接到了消息而来的各位报刊的记者们。

    在发布会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底下的记者们正在互相的讨论着这次北洋政府突然举行外交发布会的真正原因。

    “依我看,这是大总统受不了各方势力施加的压力了。”

    国闻报的记者对着众位报刊的同僚说道。因为据他的了解,不仅是南方的士绅,就连老袁的根本盘,也即是天津一带的乡绅都对此件事情发出了异议。

    国闻报的总部是在天津的,而国闻报作为北方的报刊,他的受众大多数也是京津冀周边的官商士绅。因此这个国闻报的记者才会如此的说话。

    “何止啊,你们难道没发现一点,民报的记者今天都没来吗?”

    一位南方的大公报的记者悄悄地说道。

    “为什么?最近这段时间,民报的记者们不是很活跃吗?我听说都有人见到民报的日本分部在招募记者了。”

    要是评比出最近这半年内,最为活跃的,言辞最为犀利的报纸,那么民报肯定是名列前茅的。而这中活跃或许也和民报的主编宋骄认有着很大的关系。

    “呵呵,不就是怕咱们的北洋政府现场算明账吗?毕竟咱们都知道,干新闻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嘴上要留个门。毕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一位记者的说出来的话语顿时引起了在场的同僚的赞许。

    虽然新闻讲究真实性,讽刺性,但是这两点一般都是很难做到的。毕竟,真实性和讽刺性,这两点某种程度上是要用记者的生命换取的。

    “也难怪,昨天我和民报的记者还一起吃了饭呢?不过当我提到了他们总编的那份文章的时候,对面的民报记者可是哀怨连连啊!”

    观点报的驻北平的分部主任,王舍人说出了一个新消息。

    “哀怨连连?这怎么会呢?我不是听说宋骄人的这篇文章可是被誉为‘今年最好得批判文章之一’啊。他们民报的人估计都长脸了。”

    大公报的记者疑惑地问道。

    “呵呵,荣誉不都是那些主编的。咱们能得到什么?”

    王舍人颇为无奈的回应道。

    紧接着,王舍人把昨天他和民报李记主任的谈话内容透露出来了一部分。

    虽然主要这篇文章带来的影响是民报的影响力的扩大,但是对于北平的民报分社来说,这篇攻讦北洋的文章带来的就是两点坏影响。

    民报在北平建立的分报社被“封禁”了。

    这里指的封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停刊。而是北平各个的行政部门给北平的民报分报社找各种各样子的麻烦。

    比如行政部门时不时地每隔半个时辰搜查安全设施的隐患,比如警务亭怀疑报社中藏有违禁物品等等这类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不能够从根本上摧毁报社,但是这些小烦扰能够一步步的拖垮民报的北坪分社的。

    除此之外,民报的报纸的发行也受到了“抵抗”。

    值得一提,现在的大部分的报纸的发售方式都是依靠在城中的各个报摊的。简单地说,报纸亭每天从各个报社的印刷房进货,进而有报纸亭的人把这些报刊分发给那些读报人。

    但是在北平行政人员的暗中的关照下,整个北平的报摊都拒绝了民报的报纸的进入。

    因此,本来是怀着大展宏图的梦想的北平民报主编李记就被当头棒喝了。

    但是李记也不能够说些什么,毕竟这都是宋主编的言辞激烈的代价了。

    “李兄最近已经有意回到南京了。因此,他也想要问一问在座的人是不是有人想要收购他的报社,雇佣北平分社的记者。”

    说了很久,王舍人也是说出了一个李记委托他带来的消息。

    “在场的各位都是没有这个本事吃下的。民报的北平分报社可是有个上百人,而我们这些报社本来就不大,哪里有资金收购啊?”

    说着说着,大公报的记者就苦笑了起来。

    而且对于即将失业的那些民报的记者,在场的众人也是颇为同情的。

    毕竟在北平,能够做记者的人,也就是那一批人。而且因为记者的地域性,很多的报社招募记者都是从当地招募的。

    “不过我有句话不知道当不当说?”

    者看着周围人的愁眉苦脸,国闻报的记出声问道。

    “有方法就说吧,那些失业的人中还有我的几位好友呢。”

    大公报的记者颇为希冀的回应道。

    “其实最近有一家报社正在招募当地的记者,我想要是民报分社的人去应聘的话,那么他们十有八九都会在那里找到工作的。”

    “哪家报社要开张?我怎么不知道?”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王舍人不禁停下了手中的书写动作,疑惑地问道。

    “难道是地方报纸?还是海外的报纸?”

    一位记者试着想要猜出这家新建的报社的来源。

    看了看四周,国闻报记者还是说了出来了。

    “你们都说错了,报纸原来叫做北洋官报,现在它改名为北洋官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