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 > 第1185章 :身经百战,命悬一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都说是明月永照长生殿,谁料他鼙鼓动地渔阳变。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倾北地钱粮,纠胡汉之众,自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和河东三地十五万边军叛乱,浩荡南下,势如破竹……

    承平日久的大唐军民猝不及防,等反应过来仓促防御之时,江山大半已落入敌手。

    沿途城池相继失守,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叛军军锋直指东都……

    一时间,旌旗蔽野,刀枪耀日,九州倾覆,狼烟四起,当繁荣的大唐盛世成为腥风血雨的战场,万家灯火转入凄惨暗淡——人生的冬天,不由分说来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人生七十古来稀,抛掷流光与愿违。

    做了四十余年的太平天子,七十岁的李隆基困惑了……

    就在去年,户部还向朝廷奏报了全国郡县乡户人口——群臣都说,自唐建立以来,户口之盛,极于此。

    就在正月,苏毗国王子摆脱吐蕃多年控制,诚心归附大唐——百官均言,大唐皇威远被、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他想不通,如此巍巍大唐,煌煌盛世,自己政绩彪炳、安定繁荣的帝王霸业,何以转瞬便成烽火后的残灰?

    他想不通,明明天下臣服,四海清平,那个呆头呆脑、至诚至顺的杂胡小子,怎么就成了天下最大的乱臣贼子?

    震怒之余,李隆基积极组织平叛。

    平叛伊始,李隆基还是很有信心的。

    他令封常清坐镇洛阳,高仙芝坐镇陕郡,为的就是让安禄山无法夺取河南,进而席卷中原——只要这一目标达成,就可以从容调度,展开反攻。

    在他看来,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身经百战的西域名将,应该万无一失。

    可李隆基忘了,安禄山的边疆军队实力强悍,而中原府兵久未锻炼,加上所募新兵皆是市井之徒,未经操练仓促迎敌,根本不堪一击。

    关键时刻,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二人掉了链子,连吃败仗。

    不过月余,洛阳宣告沦陷,高仙芝放弃陕郡百里之地,不战而退——河南全境沦陷,王师败绩,退守潼关。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一个兵败,一个退守,丢失河南全境的耻辱,让李隆基气急败坏。

    他认为这两名败军之将辜负了自己的信任,挫伤了唐军的锐气。加上监军太监的诬告,李隆基一怒之下以“失律丧师”之罪斩杀了两名大将。

    临阵斩将的冲动之后,李隆基才发觉长安已经无将可用。

    无奈之下,他只得启用患病在床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此番敌军压境,带病出征,他再三权衡,决定避其兵锋,坚守不出。

    他认为,如今叛军前阻潼关,后绝范阳,军食不继,军心不稳,只要坚守潼关,依靠潼关天险与叛军打阵地战,虽不敢说稳操胜券,至少能等到边军支援,保证长安无虞。

    所以不论叛军如何诱敌示弱,想要速战速决,哥舒翰却不上当,坚守不出。

    原本一切顺利,奈何李隆基被安禄山伤透的心,变得敏感多疑,再也不能相信任何边将。

    加上杨国忠和哥舒翰素来不合,在杨国忠的谗言下,李隆基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一日之内连下数十道旨意,强迫哥舒翰出兵作战。

    哥舒翰知道,如果抗旨不遵,自己就是高仙芝的结局,无奈之下只得出关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六月,潼关陷落,长安震动——大唐气运命悬一线……

    李隆基悔不当初,可说什么都晚了。

    潼关之战的失败,导致长安门户大开,叛军随时都有可能攻入京都。

    都说天子守国门,七十岁的李隆基决定御驾亲征,可眼下无兵无将,根本毫无胜算……

    为此,杨国忠极力劝阻,建议皇帝出长安,走剑门,入四川,回天府避其锋芒。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逃离长安,只不过?G了都城,?G了面子,后面还有机会调兵勤王,把长安重新夺回来。

    虽然出逃很丢人,但活命更重要——年迈的李隆基踌躇良久,在面子和性命之间,终究还是选择了性命。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