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降落在清初 > 第91章 拆房建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按照多尔衮的安排,叶布舒在几天之后就搬进了崇桢皇帝做信王时的府邸,严格来讲,这里应该叫十王府。

    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京后,开始在今天的王府井一带修建多座连在一起的王府。明朝的王爷在成年后必须到各地就藩,成亲后还没有就藩的藩王就暂时居住在这里。

    在这里居住的王爷,也不是固定的十个人,每个时期的人数都不相同。我们的崇祯皇帝在做信王的时候就一个人独自居住在这里,大家习惯上就叫做信王府。

    来到了信王所在的居所,叶布舒自然就想起了朱由检。走在这皇家庭院里,叶布舒脑子里不断的在问自己,当年的信王朱由检是不是也这样在夏日里孤独待着,如果时间重来一回,他是愿意做王爷,还是愿意做皇帝呢?院里的一棵大榆树已经是枝繁叶茂,不知道它是否还记得那个年轻的信王。

    想起前尘往事,总是会让人心中生起波澜,时间的流逝,让叶布舒也有一些感伤。人这一生拼尽全力去做很多事情,但能留下痕迹的又会有多少。

    自己今天在这里,踏着崇桢旧时的路沉思,将来也会有另外一个人踏着自己的脚步体会前人得思绪。

    信王的路已经走进了结局,自己路又会走向哪里。也许是庙堂里的一幅画像,让后人膜拜,也许只是一堆黄土,让赶路的人踩在脚下。

    人生不足百,常怀千岁忧。

    想到这里,叶布舒有了一个念头,要为崇桢皇帝修一座体面的陵墓,毕竟亡国的责任也不全在他身上。

    回到书房,他提起笔写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摄政王多尔衮能为朱由检修建一座皇帝规格的陵园,毕竟灭大明的并不是大清,而是反贼李自成。

    多尔衮拿到叶布舒的奏折,一个人思考了很久,多尔衮觉的叶布舒很有政治眼光,便同意下来,并让叶布舒亲自去操办。

    这样做既可以收拢汉民的人心,又可以彰显大清朝的气度,给将来清军南下消灭反贼,提供充足的借口。

    历史千变万化,却总是和人们开着玩笑,和满人打了一辈子的朱由检,大概没有想到最后给自己修墓的竟然是满人。

    当叶布舒在北京城发出布告,要为大明皇帝朱由检修建陵墓的时,北京的不少汉人都积极响应,许多百姓都愿意去做免费的劳力。不少城里的小商贩也在积极捐钱为自己原来的皇帝出一份心意。

    和这些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官员中却无人响应,也许他们心里都有顾虑,但更多的是他们对大明其实并无感情。

    纵观大明建国近300年里,对文人的打压是特别严重,所以在文人群体中才会诞生出东林党这样的怪胎,所以才会让我们看到明朝末年大批文人的投敌。除了他们个人的品德有亏外,心中对朱家的不满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大明朝在对文人的塑造方面,绝对是一个坏的榜样,这个时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思想极端,行为怪异,只为给自己博取名誉。对整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没有人去积极的思考,一切都丢给了皇帝。

    由于叶布舒的出面,让许多汉人都知道了有这样一位大清的亲王,要带着大家去修建崇祯的陵墓。

    虽然免费给干活的人很多,但修建陵墓的材料却十分不足,多尔衮又要求在正式迁都前完工。

    夏末儿看到叶布舒发愁就说:“王爷,这城外有许多毁坏的无人居住的屋子,不如把它们折了,当做建筑物料用。”

    第二天叶布舒就带人去拆房,正好路过一座大宅院,门口有一个老头穿着大清的官服在门口张望。就见百姓路过这家大门时,都不时的咒骂几句。

    叶布舒问手下:“这里住的是谁?怎么百姓都在骂他。”

    手下人去打听完后回来报告:“这院里住的是原大明翰林院检讨孙之獬,大顺军来了给大顺军带路,并向李自成告发逃难的皇子。多尔衮进北京后他又第一个跑到在城外迎接,还给多尔衮牵马,是个典型的三姓家奴,所以汉人百姓都骂他。”

    原来是这样,叶布舒并不恨投降的人,毕竟人都想活着。但对这种拿投降当饭吃,还吃相极其难看的人打心里鄙视。

    看着他家的大院,叶布舒心里有了主意,对着众多来干活的百姓说道:“昨日本王梦见崇桢皇帝了,他说孙大人家建房的材料不错,让本王和孙大人借来修陵墓。”

    “来!都给本王拆了,运到昌平。”

    现场有数千汉人百姓,听到这个命令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时人群里有一男子大喊一声,:“把这老匹夫家拆了,给皇帝修坟去。”

    数千人一起冲进院子开始拆房。一天的时间,这院里的各种物料就源源不断的运往了昌平。

    老家伙带着几个下人,拼命的阻拦,结果被人一把推到水池里,几个下人赶忙去捞,老百姓的恨意这时全部发挥出来。

    当天夜里,坐在被拆光了院子里,老汉奸一口气没上来,死了。

    叶布舒可能不知道,原本历史上这个人是在回山东老家后,被当地人打死的。历史上就是这个孙之獬上疏多尔衮,建议让汉人剃发留辫,而这回他还没来的及上书就被气死了。

    北京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欢呼雀跃,不少人都到他们家门口放鞭炮庆祝。更有不少人说是崇祯皇帝半夜来到他家里,对他进行责骂,把这老家伙吓死了。

    孙之獬的死,并没有让叶布舒停手,在百姓的指引下又找到了第二家,崇祯朝翰林修撰陈名夏,就这样叶布舒连着拆了四五家。

    这些人没办法,都跑去找摄政王多尔衮评理。多尔衮听到这个事情,开始还不相信叶布舒会干出这种野蛮的事儿来,后来下人告诉他这都是真的。

    多尔衮听完哈哈大笑,其实他内心对这些投降的明官也看不上,笑完后对着多铎说道:“这才像咱们满人的脾气,说干就干。”

    多铎也是边听边乐:”早知道这样,我也去拆几座宅院,肯定比那个小子快。”

    下人看着两个亲王这样说,也忍不住的笑起来:”王爷,这些外面的汉官如何回复?”

    多铎这时接过话:”告诉他们,这是为他们旧主修建陵墓,他们就不该有什么怨言。再说了,只是借用一下,以后让恒亲王还他们就是,让他们先找别的地儿住几天。”

    下人只好出去,原话回复去了。

    笑过之后,多尔衮还是觉的不能让叶布舒再胡闹下去了,让人给叶布舒带去一张纸条,上面多尔衮亲笔书写:适可而止。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修建,崇祯皇帝的陵墓终于完成了,叶布舒把它选在郊外的昌平,比历史上的崇桢皇帝墓要大了许多。

    安葬这天,京城众多百姓,还有部分大明官员也一起加入进来,众多百姓隐隐痛哭,悼念这位大明皇帝。

    生前你可以万人瞩目,生前你可以纵横四海,生前你也可以张牙舞爪,但死后却未必有一人愿为你哭泣。

    显然这位大明皇帝朱由检做到了,在大明亡国的情况下,还有众多百姓来为他送行,为他抛洒眼泪,足以说明崇祯皇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经过的路上不少的百姓自发的站在两边,拿着自己做的纸钱,一路抛洒。

    叶布舒也身披着白袍为崇祯皇帝送行,当安葬队伍行进的情况送到多尔衮府里的时候,多尔衮有了一些想法。

    多铎大为不满的说道:“这个家伙怎么能为大明的皇帝披白布呢?”

    多尔衮看了多铎一眼说道:“为什么不能?入关之后都是汉人,这是收取人心最好的时候,如果是我,我也会如此。一块白布得了天下人之心,你还觉得不值吗?”

    突然之间,多尔衮对叶布舒有了一种极大的欣赏,心想如果这个人能站在自己这里,将是自己多大的助力,但可惜只能是对手。再回头看看身边的多铎,心里感叹:“为什么猪队友永远都在自己队伍里。”

    想到这里,立刻对手下人传令,去准备两匹白布。不久后多尔衮和多铎带着卫队,也身披着白布赶到了崇祯送葬队伍中。

    当送葬的人群看到大清摄政王也身披白布来为崇祯皇帝送行的时候,汉人们都心有所感,纷纷跪倒在摄政王面前。一时间,摄政王成了人们的焦点,叶布舒的风头被多尔衮抢去了一大半。

    叶布舒看着多尔衮的行为,心里暗骂:“这个多尔衮真是有意思,带孝这个事还要来争一争。”

    就这样,经过一天的路程,崇祯皇帝的棺椁正式安葬在昌平的陵园,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也终于入土为安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