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农门帝师的科举之路 > 第366章 银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工部尚书,你觉得此事可行吗?”坐在旁侧慢悠悠喝茶的皇帝开口问。

    工部尚书身体一僵,这火铳都几十年没人用过了,工部的资料都是前朝留下来的,战乱时候也损毁了不少,实际上他对此物的了解也是颇少的,如今沙洲用上了火铳,可是难到他了。

    “皇上,臣,臣对此物了解实在稀少。”工部尚书只能实话实说。

    皇帝眉头微皱,他自从看了锦衣卫的消息心中就忧思不已,故今日才召见了工部尚书来此一问,谁曾想,竟然是这答案。

    见皇帝将茶盏放在了桌上,工部尚书心中愈发忐忑了。

    还是从前好啊,躲在二位丞相的身后。

    o(???)o

    太子见状,赶忙道:“父皇,沙洲知州既然写了折子过来,说明此物已经试验成功,颇有成效,否则也不敢给军营试用。”

    皇帝闻言,眸光落在了他的身上,示意他继续说。

    太子笑了笑,继续道:“儿臣觉得,前朝之所以禁用此物,那是因为他们的君王昏庸,不任用人才,而我大乾不同,父皇圣明,我朝又是能才辈出,这齐大人捣鼓出这些稀奇东西也不是头一次了,所以儿臣相信,他所研究出的东西,一定没有问题。”

    再者,这火铳的威力确实不错啊。

    太子想到前朝记载的资料,心中激动无比,他大乾竟然真的弄出了这东西,他得赶紧送消息去北地,弄来两把试试。

    皇帝思索片刻,缓缓点头,“你说的不错。”

    “齐温玉确实是个人才。”顿了顿,皇帝又补充道:“只是此物毕竟危险,还是得谨慎使用。”

    太子闻言,面色欣喜道:“父皇圣明!”说着,赶紧提笔在折子上批阅了起来。

    皇帝的内心也是自诩他是圣明之人,否则也不会有当皇帝的运道。

    再者太子说的是,火铳这物,前朝禁用,那是因为前朝皇帝昏庸,人才匮乏,这才使用不当,问题频出,而他大乾人才辈出,前朝岂能同他们相比。

    其次,齐温玉之前做的几件事都效果颇好,自然而然,他心里也是有几分偏向于他的。

    底下的工部尚书躲过了一劫,心中大松了口气,同时唏嘘,这沙洲知州看来不仅仅在皇上面前得脸啊,在太子殿下这,更是不得了。

    日后太子登基了,这位怕是也得高升吧。

    工部问完了话,下面就轮到户部尚书了。

    户部尚书见皇帝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干脆利索的跪了下来,砰的一声,惊的太子一怔。

    户部尚书年纪不小了,今年五十有三,说实在的,这一跪,确实疼的慌,但是,比起即将面临的国库空虚,日日被追着要钱的日子,他觉得值得,很值得。

    “皇上圣明,殿下明鉴,户部真的没银子啊!”

    太子嘴角一抽,眼神看向皇帝,请示该如何处理。

    皇帝瞥了一眼那一叠都是要银子的奏折,沉默了。

    自从鼓励商贾行商律法出来后,泉州那也开了口子,有胆大的商贾跑出去做了海商,这一趟回来,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啊。

    特别是去年,出去做海商的更是不少,以至于提前建了港口的江州,海山县等地衙门也赚的那叫一个满意。

    他记得往年海山县那块,连最基本的赋税都交不上来,可去年,知县直接大手笔把前几年欠的税银一口气的全补上了,可想而知,海商有多赚钱。

    税银轻而易举能交上了,足可见百姓日子也好过了,皇帝心里自然也高兴。

    可他万万没想到,附近的其他州城如今都来要银子,建港口了。

    要知道,他连褒奖江州知州同海山县官员的文书还没发了。

    “国库不是不缺银子吗。”皇帝看着一把年纪的户部尚书如此,面色有些尴尬。

    他是个仁慈温和的皇帝,现在不是刚登基那会了,他得注重些名声。

    户部尚书瞬间流下了眼泪,惊的一旁的工部尚书汗颜无比。

    果然,还是他浅薄了啊。

    见户部尚书老泪纵横的样子,皇帝一怔,赶忙示意他起来说话。

    “一把年纪了,这是做什么?”

    “问个银子,你跪着哭什么,还不快些起来。”

    太子也赶忙示意不远处伺候的胡德海搬凳子过来。

    好家伙,户部尚书今日这一手传出去了,外头还不以为他们父子怎么苛刻了。

    户部尚书吸了吸鼻子,心中满意无比。

    继续坚持他的哭穷原则。

    “皇上明鉴,户部真的没有这么多银子啊,这建港口,岂是千两万两能成的......”

    户部尚书一顿痛述,表明自己的决心。

    他这个户部尚书可不是只做了一日两日,打皇帝没登基他就是户部尚书了,下面的官员,各大机构需要多少银子,他比谁都清楚。

    现在这些人都来要银子建立港口,那都是眼红。

    如今皇帝虽然支持商户出海,可是谁知道日后会不会厌烦,毕竟前朝,海禁又开又关的例子还在那了。

    再者,若是海商那么好做,前朝的琉球怎么会丢掉,大唐盛世之时,万国来贺,如今都哪去了。

    这有钱就会有人眼红,陆地上有山匪,这海上就没海寇吗?

    到时候,花了一堆银子建立的港口,都留着吹海风吗?

    他们一顿请罪折子上来,请求剿匪就没事了,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得愁天愁地的找银子?

    他天天精打细算的容易吗?

    再者,户部尚书也是看出来,太子也不是个守成听劝的,日后他上了位,恐怕比这位还能折腾。

    这不,火铳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东西,最是烧银子了。

    否则前朝也不会顺利的禁了此物,那就是因为能花钱啊!

    皇帝心中自然也有数,可是对于商贾出海他是支持的。

    只有海商走动起来,附近小国才知道大乾如今已定天下,国泰民安,再现大唐盛世,才有机会啊。

    工部尚书听着户部尚书说了约莫有两刻钟的时候,恨不得给他端杯茶,果然从前还是他懈怠了,瞧瞧人家,虽然在中书省后面躲着,可是人家私底下一直在进步啊。

    瞧瞧,如今皇上同太子动摇了想法就是最好的证明。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