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李二每天都在求我直播 > 第173章 读书只会吟诗作赋,不如全体去上技校

第173章 读书只会吟诗作赋,不如全体去上技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初秋的夜晚最是撩人。

    蛐蛐和蝉鸣声此起彼伏。

    月光旖旎,星空遥远而纯净。

    在众人眼前。

    道路两边曲折蜿蜒的亭台楼榭上,沿途的树干上,都被装饰上了暖黄色的小彩灯。

    彩灯发出的光并不非常明亮。

    但是那微弱的亮光,再配合秋季夜晚的虫鸣鸟叫,凉爽的秋风,顿时让所有人如坠梦中。

    面对如此梦幻的场景,大家都忘记了迈动脚步,呆呆的愣在原地。

    眼前的灯带中,多数只是安静的散发着光芒。

    但是间或有几条是在闪烁的,就像星星那样闪烁。

    从未见过彩灯的他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星河被扯了下来,装饰在人间,还是无数的萤火虫被困在水晶瓶子里,为他们指引道路。

    李承乾三人走在最前面。

    三人虽然还小,但也算饱读诗书。

    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美景,心中顿时有无数诗书翻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首完整的诗,能够形容此时此刻美景的诗句。

    只有些片段式的文字浮现在脑海中。

    李承乾:“皓光闪耀银河,火树银花溢彩!”

    李恪:“璀璨星光遥点梦!”

    李泰:“星河夜放花千树!”

    三人话音刚落,刚刚还沉浸于美景中,仿佛已经不在人世的众人才被拉回到现实中。

    众人齐齐称赞:“几位皇子好文采!”

    “果然不愧是各位大儒亲自教出来的学生,每字每句都无可挑剔的形容出了此时的美景。”

    “尤其皓光闪耀银河,火树银花溢彩!这句,简直绝了。”

    而三人吟完后,便齐齐转头看向李宽。

    李宽眨巴眨巴眼睛,心中暗骂:草!古人这看见鹅要吟一首,看见只青蛙都要赋两句的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啊?

    这踏马好好说话不行吗!非要看见什么都吊两句书袋子。

    虽然他很想糊弄过去。

    但眼看着这仨人翘首期盼的模样,什么都不说似乎也不太好。

    只得试探性的问道:“你们都已经描述得差不多了,要不我来总结一句?”

    三个小孩忙不迭点头。

    他们可太好奇父皇口中才高八斗的楚王,会说出何等惊世绝伦的美妙诗句来。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心怀期待。

    大家都想看看,这声名鹊起的楚王,到底有多高的文采。

    “啊!这夜,真是美啊!”

    李宽右手一挥,慷慨激昂道。

    ?????

    全场寂静。

    这踏马是总结局?

    莫非是什么新兴的,他们不知道的诗句表达方式?

    毕竟楚王可是以别出心裁而出名的。

    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能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来解释。

    所以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他们怀疑的不是楚王表述的有问题,而是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新兴的诗歌模式。

    毕竟这句虽然似乎没什么水平,但好像又没什么问题的样子。

    只能说,他总结得很到位!

    但好像又没有什么文学性。

    总归是没错的。

    所有人都在心中暗自揣度,没人发出一点声响。

    见没人有反应,李宽尴尬的轻咳了一声。

    心道:这些才子什么的,一点幽默细胞都没有。

    算了,毕竟是年轻才子聚会,还是得露两手,震慑震慑他们。

    “大家可能不太习惯这种表达方式,要不,我再来一首?”

    众人心道:果然是我孤陋寡闻了,这真的是我没听说过的表达方式。

    还好刚刚没有贸然开口询问,不然倒要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了。

    李承乾等人也有些懵逼。

    但听到李宽这么一说,立刻道:“好!再来一首!”

    李宽咳了一声,摇头晃脑的念起来。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好!好!好!”

    李承乾带头喝彩。

    其实就这么念一遍,大家连他用的字是哪个字,说的是什么意思都无法断定。

    但这诗句对仗。

    而且里边又有芳宴,又有星落,又有繁光远缀天,又配上千金们的笑。

    甭管意境啥样,总体是个啥意思。

    光是这几个词语,就已经很贴切的描述出了现场的光景。

    在场的士子贵女们也纷纷喝彩起来。

    “楚王果然好文采,就片刻的功夫,居然能写出这么一首应景的诗来。”

    “可不是嘛,我还在心中不停措辞,就想出一句应景的来,人楚王已经完成了一整首。”

    “这可比曹植的七步成诗快多了!难怪能成为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就叙事诗来说的话,其实这几句难度也不算大,胜在成诗速度快!楚王果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啊!”

    李宽自己其实也觉得,这诗就一般,没啥神韵。

    但总归唐诗三百首里面,他也就只想起这么一首应景的,就只好吟这首了。

    虽然并不惊才艳艳,但怎么也比:啊!夜真美啊!这句好。

    李承乾三人满脸崇拜的看着李宽。

    李泰奶声奶气问道:“王兄,你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到如此应景,贴切的诗词的?”

    李宽不以为然的背过手去:“不是王兄不愿回答你这个问题,实在是觉得诗词小道尔,只可用做提升对美学的欣赏能力,释放想象力之上,简而言之,就是只能用于提升文学和美学素养。”

    “但咱们作为皇子,不应该把主要的心思放在学习诗词之上,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应该放在经世济民,强国富民的时事策论之上。”

    “包括今天到场的诸位也是如此,诗书固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写诗作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可以寄托诗人丰厚的精神内涵。”

    “但这并不应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客气的说,读书只会吟诗作赋,不如全体去上技校。”

    李泰还不太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李承乾,李恪和一众士子闻言,脑中却如惊雷乍起。

    其实他们心里多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那只是很短暂浮现的念头而已。

    毕竟世俗对才子的评判,多是以诗书画三绝为标准。

    自古文人多重名。

    为了迎合世俗的标准,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是在殚精竭虑为赋新词强说愁。

    以至于他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治世之才,倒都被放在了末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