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崇祯八年 > 68皇帝变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之前的崇祯,国库空虚,连赈灾的银子,和各地的军饷都没有,又哪有钱来给自己修皇陵。

    历史上,是李自成看到崇祯遗言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李自成,感慨崇祯的殉国行为,为其厚葬。可是,崇祯并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寝。

    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根本不具备厚葬崇祯皇帝的标准。也只得将崇祯皇帝,葬入了田贵妃的墓中,也就是后来的明思陵。

    龙椅上的崇祯,听了郑三俊的话开口道:“郑爱卿,朕之前没有下旨,那朕现在下旨,擢工部到天寿山选址,为朕,修建陵寝,先于陵寝左侧,为阵亡将士修建烈士陵园,郑爱卿,这回总不会再有推脱之词了吧?”

    郑三俊面露难色,之前已经推脱过一次了,现在却是不能再推脱了,除非这条老命不要了,敢当面抗旨。

    只能出班答道:“微臣遵旨。”

    可是其他的文臣,听了崇祯的旨意,更是炸开了锅。之前说的是,在天寿山,为阵亡将士修建烈士陵园。

    可是现在,怎么变成了在皇帝陵寝左侧,修建烈士陵园。这可不就等于说皇帝百年之后,这些大头兵,可以常伴皇帝左右。

    不行,这绝对不行,这不是比之前,在天寿山修建烈士陵园更甚吗?这哪能接受啊!

    于是叶向高出班道:“陛下,纵观千年历史,没有一位帝王,将阵亡将士葬入皇陵。我大明,自从太祖开国以来,更是没有将阵亡将士,葬入皇陵的先例,还请陛下三思。”

    朝堂之上,所有文臣,都发出了请陛下三思的声音。

    内阁首辅范景文,开口道:“陛下,臣赞同叶阁老所言。陛下,要给阵亡将士,死后哀荣,不如就同始皇帝嬴政一般,让人照着阵亡将士,此前的模样,为他们重铸泥身,而后再葬入皇陵,此等哀荣,也足以告慰,为国阵亡将士之英灵,也足以抚慰阵亡将士之家属。”

    看来还是内阁首辅,更高一筹啊。其他文臣就知道反对,但是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而内阁首辅,既反对又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其他的文臣听了范景文的话,也纷纷附和范景文。是啊,弄个泥巴人进去,总比把人葬进去强啊!

    文人的脸,就不会被打的那么肿了,毕竟这已经有例在先,就当做是皇帝的陪葬品吧。

    崇祯,听了范景文的话,也并不生气,用平淡的语气道:“范爱卿所言,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朕,并不想学那始皇帝。叶爱卿说,纵观千年历史,都没有一位帝王,将阵亡将士遗骸,葬入皇陵,那朕,就来开这个先河,为后世帝王做个榜样。

    诸位爱卿,将为国征战,阵亡将士葬入皇陵,是阵亡将士应有的荣耀。诸位爱卿,就不必再劝了,朕,也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不就是为了文人的名声吗?不能接受武人,人前显贵死后哀荣,更何况是一群大头兵。朕之前说过,不管是乡野村夫,还是路边乞丐,又或是朝堂衮衮诸公,在朕的眼里都一视同仁,诸位爱卿,也不要再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除读书人以外的人群。”

    其实崇祯心里很清楚,这种文人根深蒂固的歧视,不会因为自己的几句话就打消,这是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即使自己是皇帝,也做不到马上根除,这就像后世,很多地方重男轻女一样,无论国家怎么宣传,还是根治不了那样的思想。

    叶向高开口道:“陛下声称,无论乡野村夫,还是路边乞丐,又或是满朝文武,都是您的子民,那陛下,何以就让武人葬入皇陵?而文臣却不行?”

    崇祯开口道:“叶爱卿言之有理,朕,金口玉言,绝不会食言于朝臣,王承恩拟旨,即日起,凡是为我大明,征战沙场阵亡之将士,为国尽忠之文臣,献身之万民,不论身份地位,都封烈士称号,一并葬入朕的陵寝左侧,享死后哀荣,等朕百年之后,常伴朕左右,此诏书昭告天下。”

    此诏书,让满朝文武皆惊,有人喜,有人忧,皇帝如此大的魄力,皇帝登基的八年里,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叶向高这么说,是想将崇祯的军,在他看来,皇帝声称,一视同仁,只不过是皇帝的说词而已,他可不相信,皇帝真的能一视同仁,没有阶级之分。

    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崇祯真的说到做到,如此大的魄力,不仅要将文人,葬入皇陵,还要让自己眼里的山野村夫,也能够葬入皇陵。

    这让叶向高,越发的陌生了,这怎么看,都不似那个,可以随便拿捏的皇帝啊。今天的两件事,皇帝的强硬态度,让叶向高彻底明白了,这个皇帝已经变了,变得不那么好掌控了,开始为东林党的前途,担忧了起来。

    叶向高就是敲破脑袋,他也想不到,崇祯不是变了,而是换了一个人,在他看来尤为重要的阶级之分,现在崇祯的眼里,却不是那么重要。

    以范景文为首的保皇党,虽然说为了文人的脸面,反对皇帝将武人葬入皇陵,可现在皇帝,同样允许文人也能葬入皇陵,那这群保皇党,自然不会再反对。

    他们反而高兴,皇帝给了他们一个,能葬入皇陵,享死后哀荣的机会,要是死后不能葬入皇陵,那只能说明,为国家做的贡献不够,也怨不得别人。

    以卢象升为首的武将,更是心中感动,皇帝陛下,为了他们这帮大老粗,和文臣争辩,这帮武将,真的唯有以死报君恩了,让崇祯,狠狠的收割了一波武将的人心。

    最高兴的莫过于,工部尚书郑三俊,终于,不用担心自己的八辈祖宗,被挖出来钉在耻辱柱上了。

    朝堂之上,满朝文武,齐齐跪地口呼,“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如此大的魄力,千年以来,唯有一位尔,这声吾皇圣明,朝臣们,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叫得是心服口服。

    崇祯道:“诸位爱卿平身,既然都没有异义了,那工部就抓紧施工,尽快让阵亡将士的遗骸,入土为安。”

    “微臣遵旨,”郑三俊答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