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军阀之新次序缔造者 > 第70章 树大招风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利益面前,人性总是要经历考验的,纠结很久,凌标还是决定尊崇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自己在乱世立足,要给这个乱世建立新秩序,要行的是道而不是术。

    想赚钱,想增加财富,还得是要行正途。

    所谓正途,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化工厂。

    化工厂能做什么,化纤、塑料制品,化学燃料等等,都是当时需求量很大的生活用品。

    比如化纤,一个中型化工厂的产能,当时几乎超过了五省的民间手工织布总和。

    这就大大的弥补了,棉布生产的不足。

    生产出来的化纤布料,成本远低于手工织的棉布。

    除了制作军装使用,还可以满足民间的用布需求。甚至还可以远销南方,东部等省份,赚取大量的银元。

    当然销售的事情,自然也是赵四完成。

    自从化工厂投产以后,凌标感觉就好像没有缺过钱。加之农业的高速发展,铁矿的大量开采,冶金业的快速发展,西北五省的物资,完全能满足自身军民的需要。

    所以都是在向其他地方卖物资,很少向别的军阀购进物资。

    和其他军阀地盘之间的经济往来,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

    除了寇老西有煤炭资源,能在凌标这里赚到些大洋之外,其他军阀都是向凌标流入大量的银元。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周边军阀深感财政吃紧。不得不又加大了对百姓的盘剥。

    只弄得辖地内民怨沸腾,反抗重税暴政的活动日渐频繁。

    而各地军阀对待反抗活动,又出奇的一致,就是暴力镇压。

    一时间,各地大量民众背井离乡,携家带口都离开故地,往西北五省迁徙。

    也不乏有被迫害者纷纷进京告状。

    弄得各地军阀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又把矛头都对准了凌标,认为一切的根源都在他那里。

    由于大量的民众迁徙过来,让西北五省的人口迅速增长,由原来的地广人稀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人口稠密的富庶之乡。

    凌标整日处理军政、发展民生。忙得不亦乐乎。

    眼见形势一片大好,凌标又开始着眼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就是生产力,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穿越前,凌标在政治课上学到的,现在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飞速发展,正是靠着专业人才的知识才能实现的,否则系统就是给了设备也无人会用。

    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军队、农业、军工、工业等等。

    所以凌标决定开办学校,万丈高楼平地起,办教育先从基础教育开始。

    “政府的财政有多少资金?”凌标向时任财政署长的陈沉问道。

    “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银元,另外还有花旗国外汇八百余万元。”

    陈沉不加思索的回答道。

    “那拿出三千万银元办学校,每个乡建一所小学,可以整合当地私塾,办中心完小。县城必须要有一所以上的中学,另外在会昌州,陕州、潼州及其余各省省城新建大学,工、农、医及军事、军工各类大学各办一所。”

    凌标滔滔不绝的说完自己的计划,把陈沉听得一愣一愣的。

    “办这么多学校,钱不成问题,但是这么巨大的师资资源从哪里来?”

    “花钱,招!全华夏招,全世界招!只要是人材不惜重金礼聘。”

    这就是土豪和普通人的区别,只要花钱能办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凌标想到了某位文坛领袖,任首都大学时的工资。月薪360块大洋。

    “小学教员,月薪30块银元起,中学教员,月薪50块银元起,大学教员月薪70块银元起,副教授月薪150块银元起,教授月薪220块银元起。特殊人才无上限!360块银元起!”

    “还有,一经录用,由政府提供住所,中小学教员一律单间以上,大学教员套间,副教授公寓,教授合院,特殊人才三进大宅。”

    这个工资待遇是什么概念?当时,一块大洋,是三口之家农户半个月的生活费,(当然指的是西北五省以外的地方)

    一个南方城市的小职员,月薪就是五六块。

    一石米的售价是四块银元。

    就连小军阀身边的幕僚,也不过是二三十快银元的月薪。

    大军阀身边的幕僚多不过五六十块银元。

    而政府里那些普通官员,月薪也不过七八十银元。普通办事员,也就不过十来块银元。

    一场声势浩大的招聘活动,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展开,重金吸纳人才的政策,相当的有震撼力。

    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来聚集,很多军阀的幕僚师爷,也禁不住高薪诱惑,纷纷向东主辞了差事,前往西北应聘教师。

    连国府中央的许多闲职官员,也都辞了官职,跑到西北来执教。

    眼见自己身边人才流失,而都去向一处,就是西北五省。

    各大小军阀都迁怒于凌标,私下串联商量对付凌标的对策。

    “张兄,姓凌的这么搞下去,以后哪里还有你我兄弟的饭吃。”

    “杨兄,这又有什么办法,咱们打也打不过他,搞经济封锁嘛,人家也不怕,最后封锁的是咱们。”

    “我们一家对付不了他,把华夏所有的督军大帅、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还怕对付不了他吗?”

    “您的意思是?”

    “我决定,串联华夏所有的地方实力派,联名上表中央国府,咱们搞个华夏督军大会,重新分配全国的利益。到时候大家一条心,逼姓凌的让出利益,重新定规矩。”

    “要是姓凌的不妥协呢?”

    “那就联合各地方实力派,共同出兵讨伐他,我就不信,他双拳能敌四手?只要他战败,就逼他通电下野……”

    “杨兄高见,他一下野,西北五省这块肥肉……哈哈哈”

    凌标大兴土木办教育,正搞得热火朝天,成天忙的脚不沾地,累并快乐着。

    这一天,突然收到了国府中央的来电,邀请凌标参加《全国地方利益协调大会》

    这是个什么东东?不是军阀混战的世道吗?不是凭拳头说话的世道吗?还玩什么利益协调的花活。

    难道这个名存实亡的国府中央,是个街道居委会性质的机构?

    正当凌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秦安邦进来汇报工作,看见凌标手工么电报,不禁皱起了眉头。

    低声说道:“这看起来可不妙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