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我与嘉靖争皇位 > 第65章 承圣命王相编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翰林院中,各位新老翰林们经过半个多月的熟悉,虽互相暗中较劲,却又一团和气、宛如一家。

    前天,皇帝以中旨给翰林院派发了两个项目,即新编《古今千家诗》和选编《唐诗三百首》,目前还无人认领。老翰林们一眼就看出了这两个项目背后有风险,不是那么好做的。新翰林们都想着入文渊阁给阁老们打下手,所以大家都对编书没什么兴趣。

    贾咏从文华殿回来翰林院坐班,二十二岁的庶吉士王相立刻殷勤地来见贾咏,表示自己愿意接手编书的活。

    王相是新科进士,在这一科排名二甲第二十六名,属于吊着车尾入了翰林院。这孩子的运气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因为蒋冕蒋阁老同情他的遭遇:

    王相他爹叫王瀚,是正德九年的进士。前年,他爹因劝阻先帝南巡,被先帝打了廷杖,重伤而死。王相在得知其父死讯之后,不改乃父之志,居然发奋图强也考上了进士。蒋阁老得知后,深受感动,所以对他额外照顾。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的时空中,王相他自己也将于三年后,死在大礼议左顺门事件中,死法和他爹一模一样。

    “你要编《古今千家诗》,还是《唐诗三百首》啊?”贾咏一看有人来主动接项目,立刻来了兴致。

    对于王相这类普通庶吉士来说,进文渊阁希望不大。蒋阁老不可能跳过状元杨维聪的次序,刻意来提拔他。给小皇帝日讲的工作,也很难轮得到他。所以,他要想得到升迁,就得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下官愿意编《古今千家诗》。”王相答道。

    贾咏瞅了这王相一眼,努力回忆了一下这号人的来历,以及他的殿试文章,心知他是蒋阁老的人,便淡淡地问:“为何要编书啊?”

    “编好了这本书,不但可以上呈给皇上,还能给天下人读。如今的大明文坛,诗风萎靡,不比前代。江南文士或能诗者,多承歌姬传唱,仿佛晚唐风气。或有能言事者,囿于格律,也无古文刚健之气。若有一本能涵盖古今体例的诗作佳选问世,倘能一振文坛诗风。下官对古今诗词有所涉猎,愿意一试。”

    贾咏微微一笑。这位可是蒋阁老照顾的人,来编书也不去问问蒋阁老的意见。

    不过,这样也好,年轻人嘛。

    贾咏点点头,问道:“你都会选哪些诗作?”

    王相沉思一阵,答道:“《诗经》中风、雅、颂共可入选几十篇,《楚辞》可节选几篇,先秦诸子多散文,若论诗文,也有《越人歌》、《楚狂接舆歌》、《黄鹄歌》、《采薇歌》、《孺子歌》等数篇可以入选。”

    贾咏越听越皱眉,这都什么跟什么?

    王相接着回答:“秦时民谣,汉时乐府诗、五言诗、民谣、《古诗十九首》,皆可入选。”

    贾咏奇道:“民谣也能入选?”

    王相道:“有《三秦民谣》、《平陵东》、《刺巴郡守诗》、《大风歌》,皆已成诗,不可弃也。”

    贾咏笑道:“老夫孤陋寡闻了,只听说过《刺巴郡守诗》、《大风歌》,这《三秦民谣》又是什么?”

    王相于是朗诵了一遍《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贾咏听罢,良久不能言,笑道:“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古今千家诗》,非王懋卿不能编也。”

    贾咏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把这本诗选交给眼前的王相来做,成书的内涵与从前的那些文人诗集就都不同了。读这本书,会给人带来一种史诗的冲击感和震撼力。小皇帝的这道旨意,还真是误打误撞,成全了一桩文坛盛事。

    王相见贾学士同意了,不由欣喜,同时又感觉压力山大。古今诗歌多如牛毛,这本书只能选一千篇,篇篇都必须恰到好处,每一篇都不能可有可无。

    再说文华殿中,兵部尚书王守仁正在面见小皇帝。

    “大司马将如何处置哈密之争?”小皇帝直接了当,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臣在进京路上,已经先读过朝廷邸报。以我大明的实力,击败吐鲁番不成问题。哈密,只在于朝廷想不想拿回来。”

    “若朝廷拿回哈密,有何得失?”

    “哈密地处边陲,我大明自洪武二十四年攻占此地后,已四易其手,最终都将其收回了。如今哈密忠顺王不堪大任,正是朝廷改土归流之良机。”

    小皇帝眼光灼灼。虽谈不上开疆拓土,但至少能保住祖宗之土,并实现改土归流,这显然是皇帝爱听的话。可朱载酆对王守仁依旧不完全信任。面对天下人时,王守仁是阳明先生,是个传道布教的圣人。可面对皇帝,他始终是个朝臣。

    “朝中对哈密去留多有争执,不少人以为哈密地偏人少,守之无益。”顿一顿,朱载酆笑道:“连蒋阁老都觉得哈密可以弃守啊。”

    王守仁略微吃惊地望了皇帝一眼,确认小皇帝确实是个七岁小儿。王琼反复向他提及,这个皇帝不可以小儿视之。不过王守仁将信将疑。

    七岁能懂的道理不多,但是守卫国土这种事情,应该理解起来也不难。如今小皇帝竟然看到了边讼和朝争,外人大概会以为惊奇,但对于一个徘徊在权力核心的小孩,能理解到这一层也不算妖孽。

    皇帝年纪小,大臣就多担待一点。王守仁耐心解释道:“六部与大学士议论时,多有不同意见。若是遇到议而不决的事,可以投票决定。臣以为,多数人都认同应该收回哈密。”

    确实,不论是在内阁还是在六部,蒋冕一系都属于少数派。蒋冕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树大根深的东南势力和下层文官。

    王琼、王?、王宪各有各的派系,众人以王琼为主,合力对抗蒋冕。

    杨一清是个新来的独立山头,此前已经罢官多年。武宗南巡时曾与杨一清密谈,之后武宗就落水了。可见杨一清与杨廷和不是一伙人。从张永之乱看来,他当时选择了与蒋冕合作。可对于哈密边事,杨一清极有可能站在王琼一边。

    二、三、四辅都不卖蒋冕的面子,可见首辅不是那么好做的。经过简单的盘点,朱载酆基本确认,朝议不会放弃哈密。

    “那该派谁去和吐鲁番打仗呢?”小皇帝接着问。

    王守仁道:“甘肃巡抚陈九畴是个能臣,必然能够稳住河西,夺回哈密。”

    小皇帝的脸立刻就冷了下来。陈九畴是蒋冕的人。“为何不派江彬去?”

    “皇上您现在还驾驭不了江彬。”王守仁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