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儿啊,爹真的是皇帝 > 第22章 五经正义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出了平安坊不远后,李世民忽然想起了什么。

    李世民扭头,看向长孙无忌,随口问道:“朕记得那小外甥,也在国子监四门馆?”

    “回陛下,承蒙陆学士赏识,冲儿去年已经升入太学了。”

    提到儿子长孙冲,长孙无忌的脸上浮起一丝自豪的笑意。

    自己这儿子从小就聪颖,天生是个读书的种子。

    比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更有天赋。

    如今又进了太学,未来自然是前途无量。

    “嗯,冲儿不错,比某两个火烧国子监的混账东西,让朕省心多了。”

    李世民一听,眉头微挑,眼神幽幽地瞥向一旁的大黑汉子。

    “陛下放心!”

    “俺这三个月,已经好好把那两个混账收拾好了!”

    “保准不会再惹陛下闹心了!”

    “如果再犯,俺亲手打死这两个猢狲!”

    尉迟敬德憨笑一声,连忙拱手,满脸郑重地对皇帝保证。

    李世民摆摆手。

    实在懒得搭理这一家憨货。

    堂堂吴国公,整天给朕惹事生非。

    “下次再犯,直接进左武卫军,跟着公瑾去定襄吧。”

    李世民一脸的无语道。

    定襄都督府,乃是面对突厥的第一线,如今的定襄都督乃是李世民的另一员爱将张公瑾。

    和尉迟敬德一样,都是秦王府的旧臣、玄武门之变的重要成员之一。

    和尉迟敬德的关系,也一向非常要好。

    “臣明白了!”

    尉迟敬德哈哈一笑,挠头道:“那俺就提前谢谢陛下了。”

    大唐和突厥必有一战,按照朝中诸多将门的筹划,定襄都督府属于主力,尉迟敬德的嫡长子尉迟宝林,现在就在定襄都督府帐下效力。

    如果尉迟家的两个孩子真的读书不成,去军中效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行了,都回去吧。”

    “晟儿的事儿,都给朕守好嘴巴,不能漏出一个字!”

    李世民摆摆手,让两人自行离去。

    “臣告退!”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闻言,郑重点头,拱手离开。

    等两人走后,李世民又开口道:

    “来人,去长安各寺庙问问,有没有用于印刷的雕版、以及印刷的佛经,给朕找来。”

    几名负责护卫皇帝的百骑,连忙领命离开。

    走入两仪殿。

    六部送来的奏折,已经在御案上,又堆成了一座小山。

    李世民翻开奏折,第一个便是房玄龄上书,说六部人手不足,请加派官员。

    李世民沉思一番,吩咐随侍的宦官道:“去,叫孔颖达、房玄龄,来两仪殿候旨。”

    孔颖达,孔子第31世孙,现任大唐国子监祭酒、国子博士。

    房玄龄则是中书令,兼任吏部尚书。

    很快,两人来到两仪殿。

    “臣孔颖达(房玄龄),参加陛下。”

    “两位爱卿平身。”

    李世民让两人站起身来。

    “陛下,国朝渐稳,六部事务逐渐增多,六部尚书精力不足,臣请设立尚书侍郎一职,作为各部尚书助手,处理六部事务。”

    房玄龄上前一步,说道。

    侍郎一职,之前就有,只不过都是临时设立的。

    现在变成常设,变化不大,但却能有效地增加朝廷处理事情的效率。

    这件事之前三省这边就已经讨论过了,现在只是走个流程。

    李世民点头道:“准!”

    “谢陛下!”

    房玄龄深鞠一躬。

    “孔卿,《五经正义》编纂进度如何?”

    李世民又看向孔颖达。

    孔子曾经编纂六经,作为儒学教科书。

    秦末纷乱,《乐经》失传,只剩下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自东汉末年以后,儒学内部派系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一片混乱。

    各家依照自己的解读,垄断五经解释权,但相互之间的差别极大,甚至一度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

    李世民即位后,决心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便邀请孔氏一族的当代族长孔颖达,专门负责《五经正义》编撰。

    “启禀陛下,现已编成《周易正义》三卷,《毛诗正义》一卷,其余尚在整理中。”

    孔颖达回复道。

    “才这么点?”

    李世民闻言,顿时不经意的皱眉。

    五经正义,分五部,预计要上百卷。

    “陛下,五经经义繁复,且世传经文更是浩繁如烟,想要整理,至少要二十年之功。”

    孔颖达叹息一声,解释道。

    李世民眉头皱的更紧了。

    《五经正义》是李世民试图收回经书解释权的一次尝试。

    如果能迅速编好,就能用印刷术大规模印刷,发放给各地州府,提作为科举教科书。

    现在一听说,这套书还得二十年才能印好,顿时郁闷不已。

    二十年后,黄花菜都凉了!

    他可等不了这么久!

    必须加快进度!

    但说来简单,五经正义的编纂涉及历代经史子集各部,光是查阅书籍就不知道要耗费多久。

    孔颖达所说的二十年之功,已经是非常极限的速度了。

    历史上,这套书足足耗费了将近三十年,直至李世民的儿子即位后,才勉强编制完成。

    期间,主编孔颖达更是心血耗尽,溘然长逝。

    李世民犹豫一番,还是下令道:

    “玄龄,你们吏部再调一批文采出众的官吏,调去国子监,协助修书。想尽一切办法,务必要尽快修成此书。”

    房玄龄迟疑一番,开口道:“陛下,眼下朝中人手不足,恐怕难以调配。”

    吏部虽然是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官吏升迁,位高权重。

    但是眼下国朝初立,人手根本不足。

    李世民虽然手里人才质量很高,都是秦王府出来的老班底,但依旧人手不足。

    说到底,还是缺人才!

    若是往常,李世民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今天不一样。

    朕已经找到解决人才缺乏的办法了!

    李世民点点头:“此事,也正是朕今天叫你们两人过来的原因,朕已经找到人才不足的办法了。”

    “陛下,可是要加大州府察举?”

    孔颖达闻言一喜。

    人才多了,自己修撰《五经正义》的速度才能加快啊,他是举双手欢迎的。

    “陛下三思啊。”

    房玄龄微微皱眉。

    现在就开始察举,这是饮鸩止渴、引狼入室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