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儿啊,爹真的是皇帝 > 第247章 先百家争鸣,后独尊儒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地气?何谓接地气?”

    李世民闻言,面露不解之色。

    “这接地气,顾名思义,便是要贴近老百姓。”

    李晟不慌不忙的解释道:“以前的读书人,都是世家、是豪门、是贵族,这些人掌握话语权,追求的是阳春白雪!”

    “但现在不同!”

    “咱们要教育的,是基层的良家子、是老百姓。”

    “你跟这帮人讲什么阳春白雪,那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是焚琴煮鹤。而且老百姓每天种地上工,一个个累得够呛,也没那功夫听什么之乎者也。”

    “对百姓们而言,他们要听的不是什么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而是切身实际体会,是一个个新奇有理的故事!”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百姓们的学习动力!”

    “而在讲故事上,这天下恐怕没有人会比说书人更适合的人了吧?”李晟轻笑说道。

    “有点道理。”

    听完李晟的解释,李世民不由的连连点头:“那些说书人讲故事、讲话本,一说就是一圈老百姓围着听,的确十分适合。”

    “说是这么说,但这些人的身份未免也太……”

    长孙无忌还是有些不情愿,皱眉道:“这群说书人本就不学无术,学问功底差的太远,让他们去讲授,难免曲解歪解……到时候弄出孔孟不分、桀纣不辩的事情,岂不是南辕北辙?”

    “辅机所言,不无道理。”

    李世民迟疑一下,微微点头赞同。

    长孙无忌所言的事情,严格来说并非杞人忧天。

    毕竟,学术流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同的解释,就很可能逐渐变得歪曲。

    始皇焚书后,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被焚毁,只能凭借口口相传来传播。

    等待汉代后,流传下来的儒经就已经出现了多种版本。

    一个诗经的解释,就有韩诗、齐诗、鲁诗、毛诗等各种版本。

    各家各执一词,各样解释。

    甚至相互抵牾,形成对立。

    这严重导致了汉儒的派系林立。

    等到唐初,更是各个经文世家,都有各自的版本解释。

    十分混杂。

    对朝廷而言。

    这样的情况,显然并不适合统一思想。

    李晟自然明白长孙无忌所担心的是什么。

    李晟不忧反喜,笑道:“孙伯伯,我倒是觉得,如果能出现各种解释,反倒是好事儿啊!”

    “好事儿?”

    长孙无忌顿时面露不解:“这怎么能是好事儿呢?”

    “这当然是好事了!”

    李晟笑道:“岂不闻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若没有霸王道,宣帝还怎么杂之?”

    李晟来自后世,自然知道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儒学而言。

    汉儒经学早就已经陷入了死胡同,难以走出新路。

    甚至都搞出了玄学这种四不像。

    儒学已经走到了一个急需变革的十字路口。

    后世,率先走到这个十字路口的人,叫韩愈。

    变革的结果,是走出了“古文运动”的新路子。

    只不过,韩愈的时代,大唐已经走了日暮西山,无力将这股变革持续下去。

    而后继者的宋儒,在面对千年变局、困守东南的局势下,却走到了理学道路上。

    原本面向现世、积极入世的儒学。

    却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保守之学。

    彻底将儒学学风带歪了。

    直到王阳明扌岛鼓出了心学、明末三大家发扬了实学,才勉强重新走回正途。

    蓦然回首。

    却已经是千年之后。

    它本以为自己有机会重新走出新生。

    却没想到,紧接而来的窒息时代。

    直接掐断了这条儒学的自我修正之路。

    此后,伴随着西学入侵,儒学再无复兴希望的可能。

    它早已然步履瞒珊。

    被时代所抛弃。

    每每使后来者扼腕叹息。

    追忆往昔。

    一切开始原因,似乎只是韩愈来的迟了一点。

    但如果,古文运动发生的时间,稍稍提前那么一点呢?

    发生在如日中天的盛唐呢?

    情况,是否会有变化?

    儒学又是否会走上抛弃现实、自我保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路呢?

    李晟不知道。

    但他想试试。

    “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

    长孙无忌闻言,哭笑不得道:“这是宣帝所言儒法兼用之理,岂能是你这么胡乱解释的?”

    “小子不学无术,让伯伯见笑了。”

    李晟无所谓的耸耸肩:“但理的确是这么个理,这就跟打架一样,不打一架,怎么才能知道谁对谁错、谁强谁弱?等这群人打出个狗脑子,谁更强岂不是一目了然?”

    李晟这番胡言乱语。

    直听得长孙无忌一阵头大,教训道:“你这孩子,胡搅蛮缠,这圣人之学,怎么能跟打架一样,这圣人之学乃是历代圣贤治国理政的至理……”

    “辅机不必多言的。”

    李世民的思维,比长孙无忌无疑要更开明一下,当即抬手阻止了长孙无忌的说教,笑道:“晟儿这话虽糙,理却不糙。不经历百家争鸣、何来独尊儒术?”

    “对,就是这个道理!”

    李晟闻言,连连点头。

    不经历思想大论战,这思想是统一不起来的。

    相比大汉。

    这也是大唐所欠缺的。

    《五经正义》这种没经过论战的东西,根本撑不起官学的地位。

    唐代经学,基本还是继承汉儒义疏之学那老一套。

    笃守古义,无取新奇。

    各承师传,不凭胸臆。

    连佛教、道教这种宗教,都能过来踩两脚。

    堪称学术奇葩。

    但如果不去强求官学的统一,彻底放开古板的儒学。

    在相对宽松的氛围里,说不定还能走出一两个韩愈式的人物,振臂一呼,把儒家的思想和视角,重新回到社会现实。

    毕竟,盛唐天下,那绝对是人才济济。

    别的不说。

    真当五门七望里,都是腐朽透顶的蛀虫不成?

    须知,初唐四杰除了骆宾王这个“寒门”,那可都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弟!

    再加上如今,铜板印刷、新唐书店的横空出世。

    读书成本大幅下降。

    平头老百姓也能读书。

    就是再穷,总也能冒头一两个不是。

    这初唐四杰扩充一下。

    四十杰……

    四百杰……

    总能找到一条真正的唐儒之道。

    而前提条件。

    便是这百家争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