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假太监:从攻略贵妃开始 > 第五百七十六章 新气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隔一年,河北大地发生很大的变化。

    辽国被灭了。

    明廷不但收复了幽云十六州,还接盘了辽国广袤的领土。

    摇身一变,成了东方大陆上地盘最广,实力最强的大帝国。

    表面上,司马飞燕还是大晋之下的飞燕王。

    但明廷的百姓们心气儿高着呢!

    两三个月来,大批难民渡过黄江,投奔明廷。

    看他们扶老携幼,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

    明廷的百姓就越发觉得自己足够幸福。

    辽鞑子当初在河北路过筛子一般杀戮无数。

    繁荣的河北路人口骤减大半,有钱人和地主不是跑到封丘,就是去江南避难了。

    剩下大批无主的良田,重新分配之后,百姓们的家业陡然增加了一倍还多。

    明廷的税赋沿袭大周旧制,同时做了不少调整。

    比如,取消劳役,官府施工必须按照市价出钱雇人。

    乱七八糟的税赋统一折入田亩,三十税一,交钱交粮都行。

    进一步避免了官府和粮商的盘剥。

    如此低的税赋,肯定无法支持明廷开支。

    没关系,新朝新气象,政令推广没什么阻力。

    明廷直接开征商税,年营业额超过三十两起征!

    普通商品,盐铁都算,统一三十税一。

    玻璃、珠宝等奢侈品则是十五税一。

    难道,就没人反对么?

    少之又少。

    因为,当初河东、河北那些有钱人、地主跑去封丘避难的,大多数都被辽人顺手给宰了。

    侥幸保得性命,或者去了江南等地的,现在想回来都不行。

    明廷实行密码身份牌制度,一旦查到偷偷入境者,没收全部财物,发配辽东之北,待遇比移民还差一半。

    至于辽国旧地那些富人、地主,稍稍有作恶劣迹的,早就被抄家砍头了。

    素有善名,老实本分的肯定夹着尾巴做人,哪敢出来闹腾?

    盐铁都三十税一了,简直开了历代王朝的先例。

    你还叽叽歪歪个啥?

    明廷新政,真正得益的是普通百姓。

    耕田种地的,家家户户都是十亩起步,人口多的甚至高达几十亩。

    粮税那么低,农闲季节还能去务工赚钱。

    做小本生意的,一年的营业额哪有三十两?连商税都省了。

    更没有衙役,胥吏、地痞刁难。

    你以为带着白帽子的内卫军以及其他部队的督察队,真不管地方事务么?

    他们同样被赋予监察职责。

    仅仅一年,河北之地就大变样了。

    收复更早的河东路,家家户户也过上了好日子。

    大队大队的难民在水军的协助下,要么坐船,要在各地官府的协助下乘坐免费车马走陆路。

    只要你进入明廷地界,至少不担心饱暖!

    本地的百姓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看大晋治下百姓,过的什么日子?

    咱们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几百万难民都要万里迢迢去辽东安家。

    明廷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堪称海量。

    但很值得!

    最起码,沿途的百姓对明廷更加忠心和拥护了。

    包括幽燕那些新得之地。

    杨辰一路走来,很是满意。

    府县级的四车道公路,全部铺上水泥硬化了。

    乡镇级的道路也在施工。

    过些日子,至少能保证建成两车道的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嘛!

    看来,以魏长青、海澄为首的民政部官员干得不赖。

    道路两旁,秋粮如大豆,高粱等作物长势正旺,丰收在即。

    不少村镇的老房子,很明显都翻新过了。

    灭了辽国,缴获的大批犍牛、驽马,官府以较低的价格送往各地。

    十两银子就能置办一头。

    暂时没钱不要紧,每个县的银庄可以凭着户籍贷款,扶农利息只有4%。

    这已经很低了。

    要知道,存三年定期的利息都有3%呢!

    老百姓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的,牵着耕牛或者驽马在自家田地里忙活,笑语盈盈。

    头脑灵光的,小有积蓄的人家甚至置办了牛车马车跑起了运输。

    这样,收入就更多了。

    各村镇都陆续开办了三年制小学,县镇级还有三年制中学。

    学费和书籍、校服都是免费发放,中午包一顿饭。

    七岁孩子就被各地伤残退役的村长、镇上劝着入学了。

    难道?

    你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自家娃娃遇到了好时候,还不想改变一下他们的人生?

    这个年代,十三岁的半大娃娃就算成年,能顶半边天了。

    可以无忧无虑,不花家里一分钱地读完六年书。

    已经算明廷最大的善政了!

    当然,各府城还开办了政务、技术、商业、农务、医疗学堂。

    中学毕业的孩子,如果想继续读书,只要你有本事考进去,依然是免费。

    明廷已经取消了科举取士,上升的渠道,发展的门路更加广阔。

    一行人进入武安县,县城反而有些没落。

    凤凰军城才是武安最发达的地方。

    四车道水泥路从邯郸直通凤凰山,却没去武安县城绕一圈,就是明显的例子。

    当地官员强烈要求把县治搬到凤凰城去,上面可没同意。

    开什么玩笑?

    凤凰山将要建立杨辰的行宫,也就是修炼洞府。

    山下的城里,也是明廷第二大军工所在地。

    各种配套工厂足足几十家。

    跟老百姓搅合在一起算个啥?

    凤凰城可是明廷直辖的!

    赋税,财政、管理都跟武安本地无关。

    想占便宜?

    门儿都没有!

    前来迎接的秦丽婉讲起这些故事。

    杨辰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陪同他一起返回的还有小丫头司马飞莺。

    “咯咯咯!”

    “婉儿姐,你就故意答应呗!”

    “让武安县令、县丞和县尉去兵工厂转一圈,他们能看得明白,算咱们输!”

    “啥都不懂,就想蛇吞象,这不是胡闹么?”

    “我看可以重新换一批官员了。”

    秦丽婉笑盈盈的道。

    “不不不!”

    “梁子明他们几个,能力还是有的。”

    “这不?县城越来越落寞了。”

    “他们瞅着瞅着,心里不是个味儿。”

    “已经被我骂回去了。”

    杨辰摇摇头。

    梁子明他认识。

    打河东的时候,这老兄是武安支前运输队的队长,头脑和做事都还不错。

    要不然,一个小秀才也当不上一县的父母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