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唐:逆子叛国 > 第239章 李恪的布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去了宁国,怕是有去无回。就算他没有像侯君集一样,被弄碎,估计也得被狠狠羞辱一番。

    所以,他说什么都不肯出使宁国去谈判。

    太子又把目光投向自己舅舅的舅舅高士廉,高士廉也是吓的浑身一哆嗦。

    看着两人的表现,太子失望极了。

    自己现在没了主意,极度缺乏安全感,想着这两人都是自己的亲人,怎么着也该为自己顶一下吧?

    毕竟他们两个可是眼前几位大臣中,自己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结果呢?

    甥怂怂一个,舅怂怂一窝!

    这舅甥三人,一个比一个怂!

    没办法,太子只好去立正殿长孙皇后那里撒娇,让自己母亲帮忙给推荐合适的人。

    到了立政殿,太子收起阴鸷的面孔,摆出一副和风细雨又稍带些许忧愁的表情。

    一番捏肩、捶背后,太子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阿耶让派人去跟老三谈判,阿娘帮我想一下,该派谁去呢?”

    听到儿子的话,长孙皇后愣了下,说道,“后宫不得干政,这事你不要问我。”

    “阿娘,收到最新的军报,老三已经占领半个淮南道了,虽然不会危及我们长安,可若他一直这么打下去,我会很没面子的!”

    之前,太子向宁国用兵,房玄龄在太子的大殿外等到昏厥,也没能等来太子。后来找了长孙皇后,可大军已经出征,开弓没有回头箭,长孙皇后也无可奈何。

    再接着,她陆续听到宫外传来的消息。

    宁军反攻大唐了;

    河北道没了;

    河南道半个没了;

    淮南道被瞄上了;

    ……

    现在,自己儿子又亲口说,半个淮南道也没了。

    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虽然远离长安,但是却是大唐最具活力的地方,是大唐半数以上的赋税来源。

    如今的大唐,赋税上缴的可不是现金,全是农产品,也是就各种粮食、以及麻丝制品。

    属于黄淮海冲积而成的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因此,自古以来,河北、河南、淮南是历代王朝的天然粮仓。

    至于江南地区,还远没有开发出来。

    长孙皇后自然也不会知道,大唐的赋税重地,到了百多年后逐渐转移到了江南。

    而如今,这些地方半数以上落入宁国,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仅仅是以“没面子”做了个总结!

    长孙皇后,顿时觉得浑身冰冷。

    “没面子?你仅仅是认为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你会没面子吗?”

    “要不然呢?我只是小看了他准备的不充分而已,待调集剑南、山南、岭南道府兵到位,他还不得乖乖退走!”

    “三郎耗费钱粮、兵马,从河北一路打到淮南,这三道之地的兵力,尤其是河北与河南,都没能挡住宁军,你以为从别处调兵,就能吓退他?”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

    “那又怎样!?别忘了,他的亲生母亲,还在长安!”太子冷哼一声。

    “啪!”

    长孙皇后刚端起的茶杯,失手掉落在地,摔了个粉碎。

    一旁的宫女立即上前来检查长孙皇后的手有没有烫伤,然后清理茶杯残渣。

    “高明!你,你不该有这个想法!”长孙皇后突然间变得面色惨白。

    “阿娘,你怎么了?”太子对母亲的举动和面容充满了困惑。

    一向端庄、稳重的母亲,从来没有像现在失态过。

    就连当年玄武门事件期间,自己的母亲还曾亲自帮助父亲谋划、商议。行事时,母亲更是亲自慰问、鼓励准备起事的秦王府一众将领和兵士。

    待秦王府将领和兵士们开始行动后,自己母亲把一包毒药和一把匕首藏在身上,然后在府内静静等待,等待起事成功与否的消息。

    那时的母亲,才二十多岁,是何等的英武、决绝、果敢!

    怎么今天突然如此失态?

    “高明,你们之间的争斗,原本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可如今已经成了两国之争。”

    “你知道,娘的命都是三郎救回来的。如今,娘不管其他的,你们爱怎么斗怎么斗,只有一个要求,你不要动淑妃和六郎,还有苏家、郑家、阎家、徐家,这是底线,你要切记!”

    “阿娘,为什么?”

    “娘是为你好!或者就当替娘报三郎的救命之恩了。你务必要记住!”

    如今,长孙皇后也不指望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能看出其中的弯弯绕了。

    只要不踏破这个底线,以李恪极重感情这一点,太子将来好歹还能留一命。

    至于为什么?

    这是很明显的事,自己儿子都没能看出来,她也懒得再解释了。

    如今的圣上到上万里外御驾亲征,而物资保障却是要靠宁国通过海路输送。

    如果自己的宝贝儿子,对淑妃母子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自己那个万里之外的夫君,怕是要被立即掐断物资供应!

    若是在当地一直打胜仗还好,一旦失败,再无翻身机会!万里之遥,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只是其中一点。

    长孙皇后知道,能建立一个强大宁国的李恪,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自己这个嫡母恭敬有加的庶子李三郎了。

    如今,虽然还保持着应有的恭敬,但这些恭敬也是建立在他的生母亲、弟弟在长安安然无恙的基础上的。

    若景淑殿有事,自己这个大唐皇后的命,不知道能不能留到第二天!

    长孙皇后是极其聪慧的,不然的话,怎么能成为李二这个天可汗的皇后?

    她掌管后宫,早就发现了李恪在后宫的布局。

    后宫这些年,新添的宫女,经过她仔细调查,深入挖掘,发现很多隐秘。

    再结合自己夫君说的:老三有四支神秘力量在长安活动。

    她岂能不知,这是自己那个庶出的儿子,在用这种方法,时刻提醒她这个皇后,让她帮忙照顾好母亲和弟弟。

    但她明白,这些布局都仅仅是为了保护他母亲和弟弟,只要不对他们动什么坏心思,就一切相安无事。

    这是一种制衡,若自己这边首先打破这一平衡,那就意味着,自己一方要向对方动手了。

    她曾悄悄试探、观察过那些宫女,个个身手不凡,看得她心惊肉跳。

    因此,为了避免对方误判,她也不能清除那些宫女。

    比如,正在清扫碎茶杯的这个宫女……

    也就是说,一旦撕破脸,李恪有手段同时对付大唐的皇帝和皇后!

    如今,自己这个宝贝儿子,竟然不要命的把主意打到淑妃头上!

    这是嫌爹娘和他自己的命太长了啊!

    就自己儿子刚刚这句话,估计几天后就能传到老三耳朵中!

    长孙皇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太子会突然说出这句话,再想把现场的宫女们赶出去已经来不及了,也没有必要了。

    自己这个儿子,脑子是锈住了还是怎么?唐宁两国交战,老三敢于坦然把自己的母亲留在长安,难道会没一点护佑的手段?

    可能正是考虑到自己这个愣头青儿子看不到这一点,老三才故意把后宫的一部分暗桩暴露给自己吧?

    老三这是对老大何等的鄙视啊!?

    唉,可是又一切正如老三所料,老大还真没察觉,还真就想对淑妃动手。

    长孙皇后越想下去,那种无力感就越强烈。

    “高明,你以后要和弟弟姐妹们多多亲近,要做一个好兄长。”

    太子对自己母亲越来越不理解了,怎么我在询问让谁出使宁国比较好,你却说要兄友弟恭?

    “阿娘,我与弟弟相处的挺……哦,挺好的啊!”太子心中补充了一句:除了胖子!

    “娘说的不仅仅是雉奴,还有其他弟弟们!”

    “儿知道了。”太子无所谓地答道。

    长孙皇后对这个宝贝儿子感到无力。

    如今,虽然李恪远在宁国,与其他弟弟、姐妹们一年才见一次面,甚至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但是,李恪与弟弟、姐妹们的关系却是最好的。

    要知道,这些弟弟、姐妹们,虽然现在还都年轻,可未来他们却是皇室的中坚力量!

    若将来老三与老大势均力敌,到了皇室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这些弟弟、姐妹们会选谁?

    结果显而易见!

    以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嫡长子的高贵与高傲,估计很难得到支持了。

    “阿娘,舅舅和舅公都不敢去,其他人我又不放心,到底该让谁去?”

    看着儿子满不在乎的样子,长孙皇后无奈叹了口气,

    “让岑文本去吧,他受你父皇恩惠,最起码不会主动做出伤害大唐的事情来。”

    “杨师道呢?他也算是我的姑父吧,会不会更亲近一些?”

    长孙皇后看了看儿子,心中又是一声哀叹。

    心说:是你的姑父,也是老三的姑父啊!况且,这次出征的将领,只有赵节逃了回来,难保不是老三看在桂阳公主的面子上,故意放回的。如果让杨师道去,那就不是谈判,而是去感谢留自己继子一命的恩情了。

    这里提一下,赵节是李二的姐姐桂阳公主与前夫赵慈景的儿子,赵慈景殉国,公主带赵节再嫁杨师道。

    “岑文本比杨师道更善辩,让岑文本去吧。另外,让苏诚出任副使。”

    “什么?让苏诚也去?不行!那岂不是说,我向老三服软了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