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五十七章 粮长制的消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盛世蝼蚁哭,乱世蝼蚁死。

    这是封建王朝的悲哀,也是几千年来底层人的真实写照。

    纵览任何历史朝代的盛世,多数是文人笔下的富饶与美好,是一地或数地的财富堆积,其手段,往往类似于元朝“贫极江南,富夸塞北”,搜刮天下之财,以彰盛世繁华。

    至于底层是五个人穿一条旧裤子,还是一头老牛耕几十亩土地,这都与其他人无关。

    官吏闭着眼享受美酒,商人逐利远走,文人提笔思考明日春游,该作一首怎么样的诗,赢满堂喝彩。

    所有人的眼睛,似乎都在翻白眼,看得到上面,看不到下面。

    这是眼病,得治。

    朱允?伤?非蟮氖⑹溃?皇巧偈?刂鞯姆徘榭窕叮??谴蟛糠值撞忝裰诘囊率澄抻牵

    没错,只是衣食无忧!

    至于后世的物质与文化冲突的主要矛盾问题,与现在的大明朝,根本没有半点搭嘎!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你还输出文化?

    小康水平是朱允?刹桓疑萃?模?轮泄?懔似呤?辏?劳写蠊ひ担?笳?撸?笊桃担?笤耸洌?蠓銎叮?呕?韭跞胄】瞪缁帷

    大明现在什么都没有,你凭什么去奔小康?

    唯一可行的,便是先解绑农户,减轻农户身上的负担,让其有所生产,有所存留。

    情况好的,可以拿余粮换点银两,改善生活,情况不好的,也不至于灾荒之年,直接出门乞讨要饭,等着朝廷赈济。

    一条鞭法,是符合大明当下,最适合的一类手段。

    农税总司最高长官为左侍郎,由夏元吉担任,右侍郎由严奇良担任。夏元吉统筹全国农税,负责各级各地农业司一应问题,严奇良出京师,推行一条鞭法,所行之地,主要便是江浙一带

    严奇良抵达湖州府后,安排随行监生,在布政使衙门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各县,推行一条鞭法,若遇所阻,布政使衙门之人需全力配合,若遭遇府县官吏阻挠,则由监生汇报府农税府司,由农税府司联系一省布粮长,专职催缴征运税粮,这户人家不缴税粮,身为粮长,自应为朝廷办事,为皇上分忧,确保不少一粒粮地运抵京师!”

    “粮长?”

    胡浚微微点了点头,拱了拱手。

    周布农更觉威风。

    这个时代的粮长,确实有威风的本钱。

    粮长不是官,却有权。

    粮长制是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是为了征收税粮服务的。

    在明朝之初,上一代的地主基本上都死了,新一代的地主数量还不够多,土地还很分散,这就让官府收粮很是困难。

    朱元璋一动脑筋,没人负责,那就找人负责嘛,这还不容易,弄几个粮长出来管事,不就解决了?

    粮长负责的范围是区,区纳粮是一万石,或是几千石,以后这个区,设置一个或四个粮长,负责田粮催征、经收、解运。

    等粮长送粮到了京城,老朱再举办个宴会,大家见个面,喝个酒,老朱一看,小伙子长得不错,身体素质也过得去,脑子又不好使,当个听话的官员还是可以的,大笔一挥,你别回去当粮长了,留下来当个户部主事吧。

    可是粮长怎么选?

    老朱的标准就是,谁纳粮最多,谁就当粮长,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给我老朱家做贡献了嘛。

    谁纳粮最多?

    地主呗。

    一批中小地主,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的基层管理支柱,与里长、甲长,共治底层。一些威风的粮长,甚至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连县太爷,都需要看其脸色。

    周布农看着转身走向马匹的胡浚,冷笑道:“少年郎,好自为之啊。”

    胡浚从马身上的行囊里,掏出了一份文书,转身对周布农笑道:“周粮长,您听清楚了,朝廷废除粮长,大明再无粮长!”

    “什么?不可能!”

    周布农面色恐惧,慌乱起来。

    “朝廷文书便在这里,如何不可能?”

    胡浚丢下文书,看向一群打手,厉声喝道:“我乃大明农税总司队监胡浚,谁敢阻我入农户,一律以违逆之罪论处,还不让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