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百三十九章 崔娘的英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崔娘回到家,大女儿陈余就迎了上来,马尾不断摇晃着,一双粗糙的手伸出接过食盒,灵动的眼忽闪着光,笑着问:“娘,爹什么时候回来?”

    “他估计要等晚上了,去准备一斤豆腐,我给陈叔家送去。”

    崔娘看着陈余,虽只有十四岁,却已似十七八的姑娘,不是长得快,而是操劳的多。

    陈家落户宛平县,陈木与崔娘商量好了,陈木负责种地,崔娘负责摆个摊点。

    周围来自山西的百姓多,加之是通往北平城的要道,赶路的人不少,免不得落个脚歇歇,崔娘又会做豆腐、豆浆,便在门口支起了棚子。

    不过开春时,大地尚未化开,无数移民百姓已等待不及,奔上了荒原垦荒,谁家又愿意落后,加上农时可耽误不得。

    用牛垦荒一个人是操作不得的,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负责牵牛,一个负责掌犁。

    崔娘在牵牛的日子里,家里的摊点都是交给陈余来管的,她还需要照料两个妹妹,至于儿子陈力、陈树,已经送去了社学,十日才有两日假,虽说每日黄昏时也回家,但他们以后是要考取功名的,家务活哪里轮得上他们。

    当父母的,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娘,王婶家又赊账了。”

    陈余小声地说。

    崔娘将陈余拉到一旁,道:“乡里乡亲的,赊点账算不得什么,不要挂在心上。你也知道,王婶身体不好,这一路颠簸耗了多少气力,冬日里吃了好多药才活过来,眼下是困难的时候,咱们能帮衬一点是一点。”

    陈余哦了一声,然后将钱屉子拿给崔娘,崔娘笑着摇晃了下,没声,又摇晃了下,还是没声,连忙打开钱屉子,看着里面空荡荡的,来回翻看了几次,确定一个铜板也没有,一张钱钞也没有,不由看向陈余,问:“钱呢?”

    陈余指了指东面,说:“娘说的都对,乡里乡亲的,能帮衬一点是一点……”

    崔娘指了指钱屉子,又问:“所以?”

    陈余低下头:“我都给了王婶了。”

    崔娘手不断张合着,一转身跑到了家里,隔着门唤陈余进去,见陈余入了门,这才拉到院子里,拿起一个扫把就朝陈余腿上打去,道:“这里可是还有你弟弟的束?钱,你全给了,他们咋还上社学!”

    陈余知道母亲素来心软,平日挥得重打得轻,可谁知这一次竟然下了重手,不由委屈起来,眼泪巴巴地说:“爹说过,天大地大人命最大,到底是弟弟社学重要,还是王婶的命重要。”

    崔娘愣住了,丢下扫把,默然地看着空了的钱屉子,哀叹道:“孩子,那也不能把所有钱都给王婶看病啊,咱家也难。”

    陈余撇了撇嘴,走近了,拉着崔娘的胳膊道:“娘,朝廷不是说免费读书吗?现在社学也办起来了,缘何又收起钱来?”

    崔娘摇了摇头,说:“朝廷是说免费读书,免费进入社学,可没说先生不收束?啊。听说孔夫子就开始收学生的束?了,没听你弟弟说,有学生三个月没交束?,孔夫子还埋怨吃不到肉,叫什么来着,想来了,三月不知的肉味……”

    陈余被逗笑了,摇晃着崔娘的胳膊道:“娘啊,弟弟念的是‘与齐太师语乐,只要是移民的孩子,社学一律免费读书,日后升入县学也是免费,这是改变命运的事,怎么能说不读书就不读书了

    “我知道家里难,但你们想想,若是这两个孩子读书有成,他日入朝为官,不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即便是没有考上功名,孩子也识字通文,哪里没有他的用处?”

    张博志掰开了道理讲。

    赵大娘依旧摇头,打定了主意不让孩子去社学了。

    张博志很是无奈,看向赵氏:“你说,你愿不愿意让儿子读书?”

    赵氏看了一眼母亲,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张博志知道,一家之主是这赵大娘,赵氏哪怕是发了话也没半点用,不由起身,看着两个孩子,一咬牙,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钱囊,递给赵大娘:“这里是一两三钱,够你们找个人帮衬帮衬家里了,让孩子去社学吧。”

    赵大娘惊讶地看着张博志,从来都是听闻学生给老师束?,没听闻老师给孩子家长钱的,这算怎么一回事?

    “这钱我们不能要,张先生也知道,我家儿子走了,不方便找外人帮忙,请你回吧。”

    赵大娘看也没看,就将钱囊还给了张博志。

    张博志握着钱囊,咬牙道:“赵大娘,不是张某无礼,而是希望赵大娘仔细想想,赵老大还在的时候,是多希望让孩子读书,他将孩子交给我张博志的时候,可是给我磕了九个头,现在他走了,我却没有办法教导他的孩子!我对不起他,还请容我给赵老大上柱香,还他九个头!”

    “先生。”

    陈力、陈树走了出来,一脸眼泪。

    刘瓜的儿子刘田也走了出来,围观中的孩子纷纷走出,这些人都是张博志的学生。

    陈木、刘瓜众人已被感动,张博志是一个称职的先生,他教导孩子极是用心,从不体罚学生,听说他是皇上亲自派来到北直隶的,是一个饱学之士,大儒。

    如此之人,如此性情,如何能不让人动容?

    陈木一把将崔娘拉了出去,然后使了个眼色,崔娘明白过来,走向赵大娘,道:“赵婶,让孩子读书是好事,咱们从山西搬来,不就是为了子孙考虑?眼下孩子还小,也帮衬不了多少农活,要不这样,你家的柴我来劈,水我来挑,让孩子去社学吧。”

    刘瓜感叹不已,陈木这个混账怎么娶来如此通情达理的老婆,看看自家婆娘,就知道在这里感动,也不知道上前说句话。

    刘氏被刘瓜推搡了一把,这才想起来劝说。

    赵大娘被张博志的话所触动,仔细想想,全家跑了几个月从山西到宛平,为的可不止是五十亩地一头牛,还有让孩子读书识字。

    他们是自己的孙子,年龄还小,现在若不让他们去社学,以后这辈子都会留在这五十亩地上了。

    “赵婶,赵老大走了,你还有我们,这样吧,以后庄稼熟了,我们先帮你家收,就让孩子去读书吧。”

    陈木也跟着劝。

    事到如此,赵大娘再坚持下去就很难做了,起身就要给张博志行礼,被张博志一把拦住。

    “张先生大恩大德,当我赵家一拜。”

    “不可,万万不可。”

    “赵博、赵文,给先生行礼!”

    赵博、赵文两个孩子,有模有样行礼:“先生在上,弟子这厢有礼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