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两百四十八章 勾动心绪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从简略开始,一步步完善,一点点添补,最后达到某种高度,或者彻底泯灭。

    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始终被公认为封建时代,最完善,最公平的选拔制度……虽然在唐朝,选拔出来的人才,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

    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远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完善,也不是从一个童生开始,要连续闯过六关,才能身登皇榜,暮登天子堂

    没有考场也就罢了,连正经的主考官都没有,批阅考卷的是吏部侍郎带着一干吏员干的,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有点大。

    先将所有考卷的贴经题、释义题审阅一遍,前者十五中十三,后者十中八,才能进行下一轮。

    但下一轮的难度就有高了……明算科是最简单的,答案都提前备好了。

    明经科也稍微好点,毕竟说到底是进阶版的释义题。

    明书科……书法这玩意,判断标准在哪儿?

    明法科……唐朝都没正儿八经的律法,春秋断狱吗?

    当然,最让人头痛的是进士科,评价诗赋,实在太主观了。

    一首诗,能不能得到青睐,很大程度不在于写得好不好,而在于符不符合看诗人的胃口。

    就如同一些画作,人都死了,名气才涨起来,诗赋也一样,问世的时候未必名扬天下,但作者死后,却能流传千古。

    吏部。

    “自然择优选才。”吏部尚书封伦笑容可掬,“难道玄成信不过?”

    魏征一时间找不到话说,总不能说自己打探知晓进士科没录李善,所以来问问。

    “圣人下诏行科举事,为国储才,难道太子有……”

    这句话一出,魏征立即起身,略略施礼,转身离去。

    看着魏征的背影,封伦目光幽幽,沉默了一阵后召来吏部侍郎,“某去承乾殿拜会殿下,尔等誊卷吧。”

    吏部侍郎犹豫道:“那份……”

    “暂且搁置。”封伦心想,那位少年郎倒是真能折腾,不管什么事,卷进去都很是引人瞩目。

    就连赴考,都已经连续有三人前来拜访了,要么是世家子弟,要么是太子心腹,要么是秦王幕僚……

    承乾殿。

    “殿下不在?”

    “去禁苑走动、长孙无忌是最得李世民信任倚重的谋士,但兼任天策府司马的封伦地位也相当高。

    就在封伦还在承乾殿和房玄龄叙谈的时候,江国公陈叔达出了两仪殿,正要回门下省,突然转了个弯,绕到了吏部。

    圣人李渊正月初八已然定下,科举事以门下省侍中陈叔达和吏部检校尚书封伦主持。

    从头到尾,陈叔达都没插手,但明日就要放榜了,总要过去看一眼。

    “进士科九中八,为首者乃御史中丞孙伏伽。”

    吏部侍郎口齿清晰的将最后的结果一一呈报,陈叔达其实对此并不是十分在意,只略为听听。

    陈叔达眯着眼听了会儿,开口问道:“进士科落榜何人?”

    吏部侍郎眼神闪烁,“李善李怀仁。”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李怀仁?”陈叔达讶然道:“他也是今年赴考进士科?”

    “是。”

    陈叔达此人持身公正,向来对事不对人,得圣人李渊重视,得太子、秦王礼遇,更因为不涉夺嫡事,行事并无太多顾忌,只略略一顿就命人将李善的考卷送上来。

    而陈叔达第二个性格特点是性情直率,堪称刚烈。

    所以,当封伦从承乾殿回到吏部听到下属禀报后,脸色极为难看,自己想方设法将李善的考卷扣在手中,是有其用意的。

    此时此刻,陈叔达正在两仪殿内,慷慨陈词,“陛下,此等诗文,可堪传世否?”

    “为国选才,如此诗文,却遭斥落,何以服众?”

    斜斜靠在榻上的李渊细读长诗,渐渐的,身姿端正起来,口中不由吟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长时间思索后,李善最终选择的是孤篇压倒盛唐的《春江花月夜》。

    不为别的,只因为陈叔达。

    原因很简单,《春江花月夜》是陈后主所创,而陈叔达是陈后主的弟弟。

    一诗勾动心绪,这是李善在知道陈叔达主持科考事后才决定的

    虽然陈叔达一直没有插手科举,事实上即使没有他,封伦也不会真的让李善落榜……但李善的选择,的确起到了效果。

    至少,直接把事儿捅到了李渊面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