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未卜先知(二合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扫荡中原,一战擒两王,圣人李渊以为功高无以封,想出了所谓天策上将这个名号,李世民在洛阳组建天策府,招揽豪杰英士。

    为什么陕东道大行台成为秦王府最重要的根基,一方面在于李世民亲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另一方面在于天策府。

    大量李世民旧部在秦王府、天策府中过一道手,转入了陕东道、益州道各处为官,这构成了李世民的根基……也是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能迅速平稳局面的关键。

    而如今李世民长期居于长安,如虎困笼中,所以在长安另组建了天策府,与秦王府、文学馆互为补益。

    天策府中属官,论官职高低,长史唐俭、司马宇文士及、封伦为首,论谋略,杜如晦、薛收为首,论心腹,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为首。

    但自从房玄龄弃职之后,只能以私人幕僚的身份待在天策府内,和他相仿,平日尝尝叙话的是天策府兵曹参军事凌敬。

    事实上,除了官员调配之外,天策府上下事务,均由房玄龄、凌敬两人主持。

    处理完公务,命下人烹茶,两人在侧屋坐定,聊起了江南战事。

    “自前隋乱世,国朝先后平西秦、灭武周,扫荡中原,均为殿下军功。”房玄龄盯着手上的公文,“故谋臣猛将并在殿下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独赵郡王著方面之功。”

    洛阳大战之后,李孝恭率军灭梁,虽然长史李靖异军突起,以兵法取胜,但李孝恭却实实在在是地位不可动摇的主将。

    凌敬微微点头,没有说什么,他想起了之前李善私下的评价,自后汉末年,天下纷乱,西晋昙花一现后衣冠南渡,南北对峙两百载,前隋二世而亡,李唐能得天下归心,一方面在于长时间国家破碎,各个阶层对一统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在于李唐的运气。

    李唐宗室一族,其实人数并不多,之前除了北魏名将唐国公李虎之外,少有杰出之士,但没想到这十年内,却涌出如许多豪杰。

    李渊身为开国帝王自然不需多说,秦王李世民军功盖世,江夏王李道宗、淮阳王李道玄均是尚未加冠即纵横沙场,襄邑王李神符领并州总管,对突厥颇有战功,之后又冒出了个赵郡王李孝恭……甚至连女子都能统兵上阵,军功赫赫。

    上天如此厚待。

    “若赵郡王数月内扫平江南,当回朝受赏。”房玄龄轻叹一声,神色有些不渝,“大亮欲有所为,殿下不置可否。”

    凌敬瞄了一眼,他入天策府半年多了,主持各处事务,虽然还不能参与李世民密会,但也听得懂这句话。

    对江南一战,李世民是无所谓的,就算李孝恭扫平江南,战功也无法与其相比,所以只从军事角度建议齐州总管李世绩出兵,而之前刚刚被授安州刺史的李大亮试图搅合进去,李世民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

    但李建成是有所谓的,因为宗室将领中,最能打的李道宗、李道玄都偏向秦王,李神通和李世民关系很好,李神通的兄长并州总管李神符也和李世民关系很不错。

    李建成那边……有点惨,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庐江郡王李瑗任洛州总管的时候,被刘黑闼吓得启城而逃。

    而李孝恭在夺嫡之争中并没有明显的偏向,自然成为东宫怀柔的对象。大风小说

    凌敬轻声道:“若赵郡王回朝,江南事何人主持?”

    “凌公以为?”

    “或为李药师。”凌敬立即给出了回复。

    “李靖……”房玄龄在长时间思索后叹道:“确有可能。”

    扫平江南之乱后,李孝恭注定会被调回朝中,主持江南的不可能是个初次接手的外人,不管从战功来说,还是从职位来说,李靖都是最合适的。

    房玄龄苦笑一声,“凌公目光长远……”

    听着房玄龄的赞誉,凌敬有点不自在,决定回去问问李善……他发现李善似乎有未卜先知之能。

    凌敬随口问道:“听说李药师曾在殿下麾下效力?”

    “确有其事。”房玄龄眉头微皱,“早在武德元年之前,李药师入秦国公府为三卫,后随殿下征战,只是未能独领一军。”

    “之后得圣人简拔,灭梁一战大放异彩,萧梁地广势众,李能逼自己投入天策府。

    当日凌敬半信半疑,之后半年一点消息都没有,他开始疑神疑鬼,觉得李善是在糊弄自己。

    因为凌敬后来细细想过,李善似乎能确认,秦王有武力夺位的可能……不然平阳公主掌北衙禁军,对秦王是没有直接威胁的,对秦王、太子夺嫡之争也是没有影响的。

    但如今,平阳公主真的在半年后节制北衙禁军……凌敬心神大乱,收回了视线,不敢再窥探李世民的神色,只在心里怀疑,秦王真的有起兵的可能吗?

    又聊了一阵,李世民笑道:“时日不早了,今日就如此吧。”

    一直沉默的凌敬突然起身,“殿下,尚有一事。”

    “凌公请言。”

    凌敬刻意的看了眼门外,上前两步,低声道:“怀仁欲外放。”

    “外放?”李世民有些意外,“难怪这几日连接入宫,就是为了此事?”

    “外放?”房玄龄也很意外,但细细一想,这的确是李善最合适的一条路。

    凌敬犹豫了会儿,补充道:“前几日入宫,未能言明,今日……”

    已经准备离开的李世民缓缓坐了回去,脸上神色变幻莫测,他再一次在心目中提高对李善的评价,针对父亲李渊的评价。

    不会那么巧,今日李善确认外放,平阳公主就得以掌北衙禁军……按道理来说,领兵出征的柴绍归京后再任命,才更加合适。

    李世民突然想起吏部插手陕东道官员调配一事,按理来说,吏部尚书是中书令杨恭仁兼任,此人并不依附东宫,却与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相争……这会不会是父亲的指使?

    此刻的李世民并没有武力夺位的谋划,一心想着以正常的手段谋夺东宫太子之位……但显然,父亲已经起了防备之心,不管其间有没有太子的怂恿,终究父亲还是起了疑心

    父慈子孝,父慈子孝,在身世没有大白于天下之前,李善可以不认父,但我不行。

    虽然我不行,但要知道,我是皇子,你是父皇,是父子,也是君臣。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李世民的神色渐渐转冷,手撑桌案,缓缓站起,低声道:“怀仁外放之前,择地见一面。”

    一个时辰后,日月潭李宅书房内。

    凌敬不顾体面的揪着李善的衣领,“你真能未卜先知?!”

    “什么?”李善莫名其妙,“若能未卜先知……小侄至于如此境地?”

    凌敬狐疑的视线扫了扫去,半响后才说:“平阳公主今日得以节制北衙禁军。”

    “什么?”李善毫无预兆的打了个嗝。

    凌敬松开手迅速退了几步,伸手扇着风……李善口味向来比较重。

    “若不能未卜先知,半年前就有定论?”凌敬打开窗户,哼了声,“为此甚至不顾平阳公主招揽。”

    李善呆呆的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才说:“不对,不对……”

    和李世民一样,李善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不可能那么巧,自己今日得李渊许可外放……按照时间推算,自己前脚离宫,后脚李渊就授平阳公主节制北衙禁军。

    “料事如神啊。”凌敬盯着发呆的李善,“解剖时局,明辨前路,如探囊取物,庖丁解牛。”

    李善用力揪着发髻,实在有点糊涂,难道真的是巧合?

    自己虽然对平阳公主有救命之恩……但如果李世民起兵,自己怎么可能拦得住平阳公主?

    李渊将身家性命托付,平阳公主只会忠于李渊一人……自己能做什么?

    李善自然想不通……所谓谋乱,所闻兵变,长时间的准备其实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往往是在那么一瞬间,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以果决的心性干脆利索的完成。

    比起历史上的武德六年,此刻的李世民处境其实要好得多,至少太子、齐王没脸去拉拢天策府的尉迟恭等将领……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是没有起兵的念头的。

    “秦王言,外放之前,择地密见。”

    李善转头看了眼满脸忧色的凌敬,点头道:“正欲一见。”

    看凌敬似乎满肚子的话,李善补充道:“凌伯先入天策府,小侄绝无他择。”

    “凌伯说得对,小侄的确能未卜先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