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三百五十四章 暗流涌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太极宫,北海池。

    过了中秋,虽未有寒意,但早晨清冷,黄叶飘落,有萧瑟之像,李渊沿着北海池缓缓踱步,脚尖踢了踢岸边的石鱼,脸上颇有愁容。

    实话实说,李渊是个比较懒的皇帝,每年元旦、冬至的年会,每月的望日、朔日的月会还能维持,常朝其实并不多见,一般五六天才会进行一次早朝,而且也只是礼仪性的,正式的议事都是在两仪殿。

    没有早朝的时候,李渊一般都起的比较迟,而今天也没有早朝,但他早早起床,在池边徘徊

    李渊的烦恼在内外两处。

    虽柴绍大胜吐谷浑,而且意外的使可汗入朝,接下来几年内,朝廷不需要太担心陇西道那边了。

    但江南战事还陷于僵局,一时间没什么进展,毕竟江淮军有地利的优势,兵力雄厚,而唐军分路进击,兵力分散。

    而马邑那边的局势也不太好,连续几份军报入京,苑君璋引万余突厥自云州南下,刘世让、李高迁率军出雁门相援。

    虽然兵力相差不多,但往年这时候,正是突厥大举南侵的时候……马邑到底能不能承担起重任。

    经略马邑,刘世让竭尽所能,但如果兵败,他能守得住雁门吗?

    这还是外部的烦恼,而导致李渊之所以一早在这儿踱步的烦恼是另一方面,如今朝中坊间的流言蜚语。

    太子有意行迁都之举,以避突厥锋芒。

    无论什么朝代,迁都都是最重要的事,是维系国家根基的关键,也是阻力极大的大事。

    魏孝文帝都要以伐齐为借口行迁都之事,最终得以大力推行革俗汉化……但之后六镇兵变,皇室衰微,其中也有孝文帝迁都汉化种下的因果。

    隋炀帝同样是迁都洛阳,最终身死国灭……李渊不可能不考虑到旧事,无论在北魏还是前隋,或者现在的李唐,关中都是根基。

    不得不说,李善给李世民出的这个主意挺毒的……李渊将怀疑的视线投到了李建成身上,而李建成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最关键的是,李善这个穿越者很清楚,在之后的几年内,因为突厥势大,李建成的确怂了,鼓动李渊迁都。

    所以,李建成不太可能跳出来自证清白。

    而李渊本人,虽流言的真实性,甚至他觉得以太子的性情来说,真实的可能性更大。

    裴世矩倒是私下在裴寂面前点评过,此策虽好,但后患无穷。

    简而言之一句话,李善怂恿李世民放出的这条流言,让满朝都陷入纷争之中……虽然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直保持垂首的李世民摆出了一副心如枯槁的模样……孤这是受了委屈啊

    能不委屈吗?

    一旦迁都,必择洛阳。

    迁都洛阳,必撤陕东道大行台。

    李世民手中的牌等于被砍了至少一半。

    “拜见父亲。”

    “臣拜见陛下。”

    李渊面无表情的坐下,挥手示意众人起身坐下,眼角余光扫了扫李建成,随口道:“兵力调配如何?”

    南北两场战事,南边还好说,虽然一时间没有进展,但兵力不吃亏。

    但北边需要提防马邑失守,突厥大举南下,所以需要抽调兵力在河东道、关内道防御。

    “灵州、陇州、会州、原州秋收之后,各选府兵五千。”裴寂当仁不让开口道:“河东道无行军总管,并州总管襄邑王麾下常备六千兵力,再选府兵数千补足万余。”

    “十二卫已发公文往各州折冲府,但需陛下钦点行军总管。”

    李建成插嘴道:“江淮军据重城而守,赵郡王弟麾下兵力分散,是否遣派援兵?”

    李渊沉默了会儿,侧头看向李世民,“二郎觉得呢?”

    “赵郡王已与岭南道合军,麾下兵力逾三万。”李世民简明扼要的只说了一句,才婉转道:“若父亲有意遣派,孩儿自当领命。”

    在场的都是人精,哪里听不出来这几句话里的刀光剑影。

    江南、淮南打成一锅粥了,而李孝恭为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统率多方大军,如果还要遣派援军,最有可能的就是陕东道大行台。

    这是东宫又一次试图将手伸入陕东道。

    反正大家伙儿都心知肚明,陕东道、天策府,这两样是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夜覆灭。

    而李世民强调了兵力充足之后,将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圣人李渊。

    不过,太子口口声声赵郡王弟,而秦王称赵郡王,亲疏有别啊。

    李渊沉思片刻,开口道:“既兵力充足,当首论关内、河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