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四百九十六章 路遇(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还在正月,虽然十天前塞外还大雪纷飞,但代州、忻州等地气候日暖,寒冬已过,有春暖花开之像。

    李善顿足在忻州、代州的交界处的一处高坡上,放眼望去,下面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麦田,劲风吹拂,麦苗翻滚犹如波浪

    这一幕李善在前世时常见到,只不过看到的是稻田而已,这一幕让李善略有些烦躁的心绪安宁下来,仅仅半年多时光,北地已不复旧观。

    代州北望草原,东依太行,南靠太原,农作物主要以粟、麦为主,也种植豆类、高粱甚至水稻。

    自北周、前隋时期,麦就已经有冬小麦、春小麦的说法了,前者一般是十月到十一月种植,次年春耕时期施肥,五月底到六月初收获,而春小麦是三四月份播种,中秋前后收割。

    去年李善七月下旬赴任代州,所过之地大都荒芜,而如今却不同了……这些年农户一般都选择春小麦,而不愿意种冬小麦,因为冬小麦次年五六月份收割,那正是突厥大举南犯的开始,事实上突厥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才来的。

    而春小麦虽然产量略低,需细心照料,但只需要三四个月就能成熟,中秋前后突厥大都已经退走了。

    但如今,马邑失而复得,唐军出塞大捷,这些消息散播在河东北地,大量庄子都选择了种植冬小麦。

    李善掐指算了算,今日是正月二十六,距离二月二龙抬头也没几天了……呃,不过唐朝没有所谓的二月二,只有类似的正月晦,也就是正月三十。

    在这个时候离开代州,其实李善是不大愿意的,李道宗勉强答应遣派之前守御雁门的部将薛忠率军进驻马邑,芮国公苑君璋上书请入京觐见,大约会在三四月份启程,已经有不少旧部都被散在代州、忻州各地,择地授田,登记造册。

    这是能不能彻底掌控马邑的关键时期,李善却不得不暂时离开……他最怕的就是从朔州、云州迁居来的民众,以及苑君璋旧部和代州、忻州的原住民之间出现大规模的纷争。

    一旦闹出动静,要知道马邑那边苑君璋麾下还有数千,行马引事,导致大量粮草被运送到代县,也导致了代州军完全不缺粮,甚至还借给刚上任的并州总管李道宗一部分。

    但一旦和突厥开战,商路断绝,代州还会不缺粮吗?

    代州、朔州必定是主战场,大军一动,粮草耗费如同流水,不可能不缺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军屯实在是个一个两相便宜的办法……苑君璋麾下万余大军,为了保证唐军对马邑的控制力度,至少有一半以上会分流。

    五六千人呢,而且还大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分散到代州、忻州各地,授田过安定的日子……但如果腾出一大片地方做屯田兵,虽然不完美,但却也是一个办法。

    分流、屯田,积蓄粮草,而且关键时候,这些屯田兵还能转为正卒,配上铠甲、军械就能上战场。

    当然了,操作起来难度有点大……首先,如何保证马邑那边的驻兵接受这样的方案,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有苑君璋,也未必能做得到

    李善突然问道:“弘慎兄或精于算学?”

    张公瑾愣了下,摇头道:“只学了九章等,不敢与县公相较。”

    李善嘿嘿笑了声,他对于张公瑾还有个前世的记忆……大名鼎鼎的佛教高僧,也是天文学家的一行禅师就是张公瑾的曾孙,搞天文的,必定精于算学。

    “是了,若要屯田,必然清查田亩……”说到这,张公瑾微微抬头看了眼李善的神色,试探问:“听县人提及,县公去岁授人算学之术。”

    李善翻身上马,随口道:“此事延后再议……”

    张公瑾神色一松,延后再议,意思很明显,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但现在还不到时候……的确如此,唐军还没有完全掌控马邑,苑君璋还没有入朝觐见。

    就在忻州、代州的交界处分手,李善趋马南下,但还没走多远,前方就传来阵阵嘈杂声,有哭喊声,有哀嚎声,还有高声叱骂声。

    王君昊眉头一皱,令骑队缓行,亲自上前探看。

    片刻后,李善阴着脸看着路旁四十五个持刀的青壮,以及跪在地上被绑住手脚的农夫。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