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佣兵为王 > 第40章 穿衣问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看着小娃娃们穿着木鞋,哒哒哒,的在水泥路上跑来跑去。马如龙也是打心里开心。

    现在这里的流民全部都穿上了木鞋,小娃娃们的木鞋没有刷漆,因为长得快,哪怕是换着穿,也无所谓。不像成人,许多时候工作的环境都是恶劣的,鞋子要做些保护。

    现在已经是月底了,下月7号。就要结婚了,想想还是蛮激动的。

    这些人以后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家奴了。结婚要喜庆,这些人的衣服也要张罗起来了。

    明朝织布技术差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宋朝就有了全自动纺车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纺纱的机械,比西方的水力纺纱机要早四个世纪。

    水转大纺车发明在南宋(11271279年)后期,在元代(公元1206年—1368年)盛行于中原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

    这种水转大纺车结构较为复杂,由转锭、水轮和传动装置等三部分组成,体积庞大,全长约9米,高2.7米。通过将水的动能转化为大纺车的动能,实现自动化的工作。

    每台纺车每天可纺纱100斤,效率是一般纺车的30多倍,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器。

    水力大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成就,具备了近代纺纱机电磁铁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是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

    以水转大纺车为代表的中国机械技术知识西传到欧洲后,对以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为代表的近代机器的发明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马如龙却不是要复制改良宋朝的纺机,他还直接拿出18世纪中期的改良版珍妮纺纱机。

    这种机器还是用人工摇动把手,只是效率已经是目前的大明手工纺纱的100多倍。

    而且由于转速低,对材料强度要求不高,依然可以用大量的木头制作。

    木头车床铣床,加工木头设备,还真是得心应手。

    而木匠师傅们在这两拨的工具制作中慢慢也学会了机床,铣床的基本用法。

    很快随着工地接近尾声,大批的女工被带入了纺纱工坊,经过简单的培训,女人们很快掌握了纺纱机的要领。

    同时马如龙给的工资也很高,基本工资每人每月1两银子。包三餐食宿,一年两套工装。(没办法都是流民,又成了家奴,自然得全包了)。

    纺纱质量和品质综合前20%的人每人每月奖励500文,前50%的奖励300文,前80%的奖励200文,凡是完成基础工作目标的奖励100文,奖励不可以累拿。

    马如龙可没有闲着,他回到自己的船里用3d金属打印机,打印了10台缝纫机的机头。额外的缝纫机的核心部件打印制作了1000份,包括梭心、机针,小的轴承。

    核心是梭心,加工要求较高,这是一直到18世纪末期才初步掌握。

    缝纫机最难的就是梭心和机针,因为这两样对于钢材的要求特别高。梭心的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机密器件。

    没办法其他的就让铁匠和木匠按自己的图纸规格去解决吧。

    制造了缝纫机,马如龙才发现,确实要抓紧时间去开发石油了。因为缝纫机是需要润滑油的。而且是专用油。

    好在马如龙船上就有各种各样的油,能顶一段时间。

    很快木匠和铁匠们就给马如龙的缝纫机生产好配套的设备。同时送来了几十把按照马如龙给出的图纸制作的专用剪刀和现代规格的木尺。

    实际上明朝的尺子在不同的环境使用的标准略有差别,误差在两厘米内(3234之间),而马如龙直接用了后世的标准,直接定制了一批,度量单位。尺子,秤杆都定制成后世的标准。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

    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

    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

    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

    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

    明朝的秤杆为啥是16两,其实从数学角度更容易,分析出来。

    那就是秤杆要等分,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16。因为等分可以最容易做到精准。而“福禄寿”三星,自然也是真的,这是古代人对商人的告诫。

    毕竟黑心的太多了,加入文化信仰,商人们自然都会多少有所顾忌。这和古代推崇孝道一样,没有这种文化羁绊,那种剥削下造反的只会更多。

    现在女工用上了缝纫机,一台抵得上,几百人工作量是没有问题的。找了些手工好的女工将他们统一带到了,缝纫作坊里开始培训。

    其实脚踏缝纫机的操作一点都不难,女工们主要学习的是全新制作衣服的裁剪方法。

    第一批的制作就是马如龙给的图纸,陈真装、中山装和民国女旗袍。

    陈真装本质上是中山装的简化版,而中山装还有个别名叫做毛装、人民装、人民服等。陈真装只有左胸处有一个口袋,也就是对比中山装少了个口袋,并取消了口袋翻扣,让人显得更加精神。

    依然是立领,5粒扣,扣子自然使用木头加工制作了。整体简洁干练舒适。

    而旗袍又称?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还存有诸多争议。

    但不能改变的是,身材好不好,旗袍一穿自知晓。就像现在的许多小鲜肉为啥拍古装不好看,因为一束发,原来也是鞋拔子脸。

    马如龙这里用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改良款,具体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至于开到大腿根的那种,想想还是算了,不能太嚣张。

    哥是文明人,但不影响哥私下做几套自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