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佣兵为王 > 第76章积善堂女婴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清晨马如龙。从桌案上起身伸了伸懒腰一个晚上,不眠不休的画图,绘制。

    终于将抽油设备,钻井设备以及蒸馏炼化设备全部做出来,看着数百张的图纸,心中也是稍许欣慰。

    来到了铁匠工坊,将图纸分给了各个部门的铁匠,好在现在的铁匠,从一开始用的就是马如龙给的工具箱的量尺标准,像米厘米,分米,毫米,这些精度单位,都是按照马如龙给的标尺来进行测量。

    否则的话光是尺寸不一,精度单位换算,那就够他忙活了,想想自己,还好当初走的第1步是建学堂。

    教给这些孩子们学习的是简体字,拼音,阿拉伯数字以及现代化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现在这些工匠在近半年来,每天半个时辰的夜校学习下。

    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这些马如龙给的度量单位了。

    而且马如龙给的这些标尺单位都很精准,不像明朝做衣服的一尺是34厘米。制作工具的一尺是32厘米。

    每个行业都会对度量度的标准,进行或增或减的修改,只为方便自己,而忽视了标准度量的整体统一。

    马如龙将这些尺寸给了各个工匠,他要做的就是,让各个工匠根据他的要求铸造出相应的零部件后。

    他再统一的用精密车床,修正精度,这样他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减轻了。

    溜溜哒哒间马如龙,走到了海边干船屋那里,自从上次66吨级的渔船建造好之后,船坞里一直在缓慢,建造着四艘海船,这四艘海船每艘都是300吨级,也就是1000料的飞海船。

    其中两艘身形略为粗短,主要是用于运输,适用于近海航行和江河航行。

    另外两艘海船甲板更高,身形修长,这是适用于远洋中破浪前行。

    船体龙骨依然是铸造部件进行铆接,最后焊接除震。

    十几个工人在那里牵引着焊接机进行焊接,自从上次马如龙使用二氧化碳焊接机之后,许多工人也开始跃跃欲试。

    马如龙全程指导了几次焊接试验之后,就让这些工匠先开始从小的部件来,锄头,爬犁,播种的耧,这些农用器械上的点焊工作便是由他们负责。

    经过数千件农具的焊接实战训练。

    很快,这些人便掌握了焊接技巧,尤其是自动化焊接大块钢板时,基本上不需要人控制,只需要人监督一下就可以了。

    马如龙远远的看了一会儿,发现有人在焊接,有人在检查焊缝,有人在铆接船体,总体来说分工比较明确,大家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进行着,所以马荣荣也没有进前去打扰,远远的看了一会儿边转身去了玻璃工坊。

    玻璃工坊自己那里,可是做了全世界第1条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虽然日产量只有400斤。

    但是经过这几个月的工艺熟悉,也加大了石英砂和二氧化锰的采购量,现在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了两吨。

    每天能产出2000片玻璃。但是镜子的产量依然只是从过去每天192块增加到现在每天200块。

    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因为市场需求量也就这么多,再多了镜子的价格肯定会掉价。

    马如龙这个事情全权由交给了醉金枝负责,从醉金枝的商业经营角度来看,她认为没有必要增大产量而拉低价格。

    因为现在不需要。尤其是在马如龙给他讲了海外还有广大的市场之后,醉金枝更是没有增产降价的兴趣了。

    马如龙慢悠悠的来到了,冶炼熔币工坊,这是一个专门为回收回来的铜币,重新冶炼分离出铜,锡,铅这类金属的车间。

    马如龙刚走进车间,便感受到了一股热浪袭来,工人们穿着皮质防热服,将一串串的,一筐筐的铜钱倒入到干锅中。

    放入焦炭炉火中快速烧融,通过熔点不同,逐步分离出锡,铅,铜。

    锡会被送到马口铁制作的工坊,而铜则会送到银币作坊去,最后的铅则会送到不锈铁那里去,用于制造铸造新不锈钢硬币。

    总之,金属宝贵不能浪费,要物尽其用,恰好马如龙的这些工坊,都需要这些金属,许多时候还要外面采购一些进行补充。

    最后马如龙来到了积善堂,远远便发现了一个熟人,原来老魏头在这里。

    此时的魏忠贤身边跟着两个小丫鬟拿了一大包零食和十几个棉花糖。

    老魏头笑呵呵的围绕在女娃中间。一张老脸像盛开的菊花一样。

    一大群女娃娃围着老魏头叽叽喳喳的喊着爷爷。

    好爷爷,我要吃这个!

    爷爷我要那个!老魏头,则一脸慈祥,笑呵呵的一会儿给这个女娃娃拿个棉花糖,一会儿给那个女娃娃的手里塞把零嘴。

    积善堂这里的幼儿基本上都是女婴。10个人中至少八九个是女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主要是由宋朝开始的婚嫁风俗决定的。

    许多地方婚嫁习俗和现代恰恰相反。

    现在是女方高昂的嫁妆,逼的男人打光棍,而宋明清朝时期却是女方高昂的陪嫁活活逼死女婴。

    老百姓嫁女儿需要给男方家准备嫁妆。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还要花上大笔的钱送给别人家,生养女儿显然不合算,女儿是“赔钱货”就由此而来。

    古代女性喜欢佩戴首饰,手镯、戒指、项链、头饰,品类花样繁多,又多用金银、玉石、珍珠制作,价格不菲。

    嫁女儿的时候,一整套首饰下来,需要花费不少资金,有些家庭因为女儿多,就面临嫁女嫁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娘家给女儿准备的嫁妆多与寡,直接关系着女儿能不能寻到好的夫家,以及到夫家后的待遇和地位。

    嫁女儿陪上高昂的嫁妆,相互攀比,也就成为了老百姓的一大负担。

    嫁妆备得少了,会被外人看不起,女儿嫁到婆家日后还会受委屈。

    最出名的案例就是词人李清照,嫁到夫婿家。

    当时夫家以为李清照还有许多古玩珍宝,便让人主动提亲。

    结果婚后发现经过战乱动荡,宝物大部分丢失,便对李清照态度大变,时常打骂。

    后面才有李清照,忍不可忍,打官司休夫。

    在这种风俗的推动下,不少老百姓为了省下这笔嫁妆钱,或是害怕因为备不起嫁妆,害怕女儿嫁不出去,生下女儿后,让接生婆直接扔进水盆里淹死。

    明朝政府为了遏制溺死女婴事件的发生,制定律法,禁止溺女,凡发现生下女孩溺死者,发配边关受苦役。

    有了律法约束,溺死女婴的事件有所减少。但是丢弃女婴的事件却增多了,有些人家生下女婴后,偷偷弃于荒野草丛中,或冻死饿死,或被野兽吞食。

    有些女婴虽然被乡民发现了,却也没有人愿意认养,最后不得不送进府衙。

    面对被遗弃的女婴,明朝政府无奈又在各地建立了育婴堂,但因为资金不足,育婴堂也只是空摆设,大批被遗弃的女婴还是得不到及时救助而丧生。

    而马如龙的积善堂,则规定凡是送来的孩子皆有一两的赏银,用于感谢对方的善举。

    由于金钱的刺激,十里八乡的,甚至周边的几个城里,都时常会有人主动将女婴送来!

    不到半年时间积善堂,便收留了1000多名孩子。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