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逆清1845 > 第276章 扫盲运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参与制定宪法的汉王府臣子们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民权的实际定义,也并不太认同这一略显激进的观点——原因也很简单,在这样的一个以愚昧民众的封建王朝里,开启民智是一件非常要命的事情,清廷只会想尽一切办法愚昧民众,更不会让百姓拥有所谓的民权。

    即便是在汉王府和复汉军体系内,也有很多人认为百姓不需要开启民智,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民权,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王朝更替时,黔首所能发挥的力量是被精英们所低估的,王侯将相才是过去两千年的常态。

    倘若这种常态能够一直持续下去,黔首的确不能左右一国之兴衰。

    但问题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西方文明的到来,华夏这个半封闭的圈子被打开,而赵源更是明白一点,时代在不断发展,火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战争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传统的精英骑士会被数量庞大的农夫淘汰掉,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各国的君王都不得不开始依靠庶民来获取对外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不得不开始向庶民让渡权力小说

    与此同时,清廷自入关以来就开启了最为极端的愚民政策,利用文字狱对华夏思想进行钳制,对各地私塾采取了最为极端的控制,导致华夏百姓的识字率直接跌到了百分之一以下,使得很多地方整个村、乡、县的人都变成了文盲,百姓麻木不仁,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贫穷和痛苦。

    如果赵源只是想做一个所谓的明君,他自然不需要去做这一步,继续沿着清廷的老路走下去,加上他自己手腕和能力,或许还能比清廷更能苟一段时间,可代价却将会让华夏民族永远沉沦下去,这正是赵源所不希望发展的方向。

    因此,开启民智,开启民权,更多去依赖民众的力量,也就成为了赵源必须要走的道路。

    当然,这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民众民智尚没有开启之前,民权将不会立刻实现,这也是赵源对当下局势的妥协——黔首是一张白纸,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描画,包括赵源的敌人。若是他主动放开,并不意味着百姓就有了民权,反而会变成斗争的工具。

    在后世,西洋所谓的‘民权’就走上了这样的一条歪路上,黔首们并没有因为信息科技发达而开启了民智,反而被迷惑在各种有意营造的假象当中,民权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被各种人进行利用。

    赵源不会这么愚蠢,也不会这么激进,他深知众人矛盾的关键点,便主动站出来说道:“欧洲所以发达,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击而成,其国民之实力,充于内而不得不溢于外,于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于他地,以我为尾闾。其下手也,或以兵力,或以商务,或以工业。彼以一时之气焰骤进者,吾可以鼓一时之血勇以相防;彼以久远之政策渐进者,非立百年宏毅之远猷,必无从幸存也。”

    民族想要强大,必须要立下长策,而不仅仅只是投机取巧,关键就在于国民自身需要开启智慧,无论是军事发展还是工商业发展,都必须建立在高素质国民的基础之上,而民权之始即为开智。

    在之前的时候,赵源便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科举制度改,对所有的教育内容进行检查考核。

    在得知这一点后,台下众人中顿时有些人的神情出现了些许异样,因为这让许多人想到了清廷实行的‘文字狱’。

    赵源并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跟反对者进行辩论,他给出了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

    “教育乃民族根本,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民族崛起这一伟大目标,而教育司对教育内容的审核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必须警惕一切可能会阻碍民族崛起的不正确思想,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毒害。”

    “同意!”

    “同意!”

    众人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尽管有一些人产生了犹豫,也有一些人选择了弃权,但是这一项并没有产生非常激烈的争论,很快就正式通过。

    除了这一点以外,赵源打算推行的第二条争议就显得更大了一些——他打算在六省范围内进行试点,尝试组织扫盲运动以及三年义务教育。

    扫盲运动,赵源也借鉴了后世历史上的教育运动,即在六省范围内展开全民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在农闲阶段组织办夜校和识字班,集中进行大规模扫盲。当然这种形式并不要求百姓掌握多少知识,主要还是以识字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当下的情况摆在这里,当下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文盲,只有少数人才会读书识字,很多地方十里八村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这个时候不要说更加高端的教育,哪怕是最为基础的扫盲都缺乏足够的老师来完成。

    像这样的问题在普鲁士早期也曾经遇到过,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初期就面临着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他们严重缺乏有学识、受过教育的教师,且缺乏专业的师资培训机构,大量的乡村教师通常是教士或手工业者,他们仅仅只是将当老师作为一项副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腓特烈专门下达过一道命令,即让领取养老金的士兵担任学校教师,从而解决数量的问题。

    赵源同样打算参考这个方案,他早先就十分重视复汉军内部的文化扫盲工作,每个营中都安排了两位文化教员,通常都是从各地请来的老秀才。这些人已经绝了科举上的心思,平日里也都是给幼童开蒙授业为生,正好可以教复汉军的士兵们识字。

    其次,赵源通过组建黄埔军校的形式,将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读书人转变成军官,让这些具备相关知识基础的军官下沉到基层去,定期进行文化授课,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当今华夏识字率最高的群体正是复汉军,其中一年以上的老兵通常至少能读一千个字,能写三百个字。

    等到将来这些老兵分配退伍以后,他们都将会成为支援各地扫盲运动的主力,从而缓解师资力量的匮乏,当然师范类型的学校也会进行组建,确保有更多的活血进入。

    在扫盲运动这一块,赵源主要要求各地地方官府予以支持,提供相关的场地开办夜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将先生请起来,而这一块所需要消耗的资金,将通过中枢地方各自一半的比例进行分摊。

    对于这一部分政策,大部分人赞同写进宪法当中,但是对于赵源的另外一个政策,也就算三年义务教育,则反对的声音要多了许多。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