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逆清1845 > 第279章 何人之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这一场大辩论进行到关键之际,一直在湖南装死的贺长龄终于也忍耐不住,他让刘蓉向汉王殿下送来了一封书信,里面的内容只有一句话。

    “敢问汉王殿下,当下乃何人之国?”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句相当大逆不道的话,但是赵源却深知,以贺长龄这个老头子的禀性,他万万不会用这行文字来挑衅自己,恐怕其中另有几分深意小说

    在琢磨了许久之后,赵源也慢慢品出了几分味道,自己的‘三民主义’恐怕让贺老头产生了几分误解。

    贺长龄所问的‘何人之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时候复汉军靠着工商起家,而后又团结士绅,拉拢清廷降臣,现如今又对底层百姓示好,看上去好像哪个阶级都不得罪,哪边都拉拢,但是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原因很简单,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它所掌握的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阶层的需求,始终都会有一个先来后到,厚薄之分,就好比大宋文彦博说了一句大实话,‘天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解开了千百年以来政治中最赤裸裸的一面。

    在皇权盛世中,别看皇帝和大臣们天天拿百姓的疾苦说事,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很清楚自己所占的阶层,也明白自身的利益,文彦博就很直白地告诉皇帝,所谓的老百姓算个屁,真正帮你坐稳皇帝这个位子的是咱们士大夫。

    当然,到了大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不惯着这些所谓的士大夫,一个个大耳光抽过去,逼着他们跪下老老实实听话,而后到了清朝的时候,满清皇帝更是不把这些所谓的汉族士大夫放在眼里,潘世恩也好,林则徐也罢,这些个大臣们又何尝能影响皇帝的决断呢?

    现如今贺长龄被‘三民主义’逼得坐不住,只好豁出一张老脸问赵源,实质上也是希望赵源能给理学派一个保证。

    “士农工商,四民并举。孤不偏用,亦不偏废。”

    赵源也写下了一句话,交给了刘蓉,道:“庵老有些担忧也很正常,孟蓉还是要好好跟庵老解释一番,免得生了间隙。”

    “是,汉王殿下。庵老原本也不想多事,实在是一些后生子弟不肖,多番软磨硬泡,庵老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还请殿下恕罪。”

    刘蓉脸上也带着几分无奈,他知道此番送信并不是一个好差事,但问题是他过去得到湘湖理学派帮助甚多,此时也不可能站在岸边坐视。

    赵源点了点头,道:“孟蓉,这一次差事办完以后,还有件事需要你来做。”

    “还请殿下明示。”

    刘蓉脸上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若是得到了汉王的青睐,将来在新朝的前途也就有了保障。

    赵源缓缓开口道:“孤立三民主义,草书宪法以正民心,而孤以宪法执掌天命,乃天下正朔,以民族为核心,自然需要正本清源,重订史书,其中最要紧的便是重修明史....何处。”

    赵源神情肃穆,“宪法未立,天下未安,孤便一日不即皇帝位。”

    .......

    学海堂。

    自从赵源曾经登上越秀山与众人探讨新文化运动之后,陈澧、吴又侠等人从朴学中挖掘新的内容和方向,经常与前来的各地士子开展大辩论,也使得越秀山逐渐成为了两广的新学学术中心。

    就在赵源还在武昌同众人制定宪法之际,贺长龄却并没有像刘蓉说得那么淡然,他和湘湖理学大家常大淳一同赶到了广东,二人都是一大把年纪,登上越秀山时多少有些体力不支,只能任由家人扶着缓缓上山。

    常大淳来历非常寻常,他本是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人,道光三年进士,出身相当不错,一上来就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后来出为福建督粮道,署按察使,官符如火,一路升任湖北布政使。

    后来太平军打到了湖北以后,常大淳不愿意太平军效力,也不愿意一死了之,便躲回了湖南乡下,直到贺长龄请他一同赶往广州越秀山,维护道统,这才让他得以动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常大淳这一次赶来广州,也是希望能够给广东士林一个教训,让陈澧、吴又侠这些人不要另寻歧路——他明面上不敢对赵源发表意见,但是却认为两广的读书人已经被赵源所言给蛊惑了。

    等到二人上了越秀山之后,却发觉四处无人,后来询问了一二过路的学子后,这才知道原来所有人都去了学海堂,正在听陈澧先生讲课。

    常大淳顿时有些兴奋,摩拳擦掌一番,道:“庵老,咱们这就去看看陈兰甫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贺长龄想了想,也点了点头,道:“那就去看看吧。”

    他打定了主意,自己老胳膊老腿前来踢场子,搞不好就惹得陈澧的门人围攻,不如就让常大淳先上,到时候他再看情况是否出面。

    二人一路赶到了学海堂门前广场前,只见此地空地处已经摆满了椅子,许多学子们正坐在椅子上,听着台上陈澧侃侃而谈。大风小说

    “汉之省赋,非通行长久之道,必欲合于古法。九州之田,不授于上而赋以什一,则是以上上为则也。以上上为则,而民焉有不困者乎?汉之武帝,度支不足,至于卖爵、贷假、榷酤、算缗、盐铁之事无所不举,乃终不敢有加于田赋者,彼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计虑犹未熟与?然则什而税一,名为古法,其不合于古法甚矣。而兵兴之世,又不能守其什一者,其赋之于民,不任田而任用,以一时之用制天下之赋,后王因之。后王既衰,又以其时之用制天下之赋,而后王又因之。”

    陈澧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钱银兴,人世旺,此乃天理人道。当今天下之衰,实乃银钱之道已衰。清廷无怜恤之心,欲壑难填,以钱以银为税,所税非所出。当行工商之道,而非拘泥于田赋一途。百姓之仁义,更体现于田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