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疯狂县令 > 第137章 回归大石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石县发生奇事啦!

    胡家老爷子差点被突然出现的大堆粮食给埋啦!

    得感谢那些粮食是一袋袋整整齐齐凭空出现在院子中,而不是从天上落下来,否则胡家真得死几个人……被粮食压死、闷死。

    胡老族长受了惊,却高兴得当日就把粮价又降了一层。

    很多人都说,胡家低价卖粮得了老天爷欢心,老天爷不忍他家损失就补偿了他大堆新粮,也有人传说是新县令请了仙人帮助县里运粮。

    胡老爷子受了惊却没有慌张,因为在这之前县衙的新主簿已经提前对胡老爷子打了招呼,说他们家将有许多粮食凭空出现,让他们莫慌,说县令大人请了高人。

    胡老爷子原本对这事将信将疑,没想到不可思议的场景真的出现,让他自此铁了心站到了新县令那边。

    有一位当地有权势的乡绅支持,加上新县令来了以后给大石县带来的诸多好处和种种神秘事件,大石县县衙的运转也总算进入正轨,不再是说话没人听、下面人办事阴奉阳违、走到哪里都碰壁的状况。

    跑来大石县做工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当地人都担心这么多人会吃空县衙,却发现县衙的粮食似乎源源不断,便也逐渐安心下来。

    在大石县建好的第三个粮仓也满仓后,县令夫妇一行终于回转,经过那简陋的城门口时,他们看到了别的县城绝对不愿看到的场景。

    大量的难民在大石县城外滞留,情况看起来相当糟糕。

    “大人,你们总算回来了。”心叔白头发多了一点,但精神看着非常好。

    “我看到了。”朱二不等心叔开口,就主动说道:“不用担心那些流民,我已经向上面递了折子,说明大石县流民增加的情况,并请朝廷发赈灾银。”

    心叔把这话在心中转了一圈,笑了:“赈灾银有没有暂且不谈,想来陛下会下旨斥责各地管好自己辖地的百姓,减少奔向我们大石县的难民。”

    “嗯,虽说没多大用处,至少让那些想占便宜的知道我们不是软柿子。”

    朱二顾不得休息,直接就在二堂开始了解最新情况并集思广议,给出解决办法。

    “先说蓄水池和水渠修建一事。”

    “是。因为人手足够,加上有粮有银又是为自己做事,参加劳役的百姓都足够努力,如今已经小见规模和成效,三号蓄水池已经建好,从三号蓄水池流往三镇十六村的主渠道也已经修建三分之一。没有修建到的地方也有安排运水车解决他们的吃水问题。”心叔又做了一些详细说明。

    朱二略微思考:“当地富户可有人支援?”

    心叔:“胡家上了我们的船,暂时没有下船的意思,倒更希望与我们同舟共济。其他两大族,王家和黄家,仍旧是老样子。黄家还跑来县衙闹事,说他们家遭贼,要我们派人去调查,玄县尉亲自带了人去查看情况,结果黄家却不肯说明到底被偷了什么,却命令衙役帮他们抓人,玄县尉没理他们。他们竟然自己带了家丁到处抓人,闹得几个村落和县里鸡飞狗跳,后来玄县尉把他家带头闹事的几个管事给抓起来,情况才好一点。不几日又来哭闹说胡家突然出现的米粮就是他们家的,总之胡搅蛮缠。”

    玄不勇补充:“黄家也派了人出去买粮,浩浩荡荡一大群人,可至今没有归来。他家传出粮食被盗的消息,导致黄家人心惶惶,他们的粮店前不久也关了,说是粮食已经卖光。目前黄家豁出去一样,闹着要把水渠先修到他们家的田地里,而且他们家派出的劳役大多不听县衙指挥,经常领着我们的粮食却给黄家干活。”

    朱二挑眉:“那你是如何处理?”

    玄不勇嘿嘿一笑:“想吃饭的流民那么多,还怕找不到修水渠的人手吗?下官把黄家的劳役全部驱逐,还让人看着不准他们挖掘我们的水渠给他们家田地灌水。”

    朱二:“方法不错,震震他们也是好的,不过这只可以管一时,一旦开始耕种,你拦也拦不住。”

    玄不勇:“下官晓得。就是先急急他们,他们敢闹事,下官也有理由抓捕他们,再罚他们去做苦役,专门负责开采石头,等下官把黄家的壮丁全部分散到各地开采石头,我看黄家还怎么闹。”

    朱二表示认可,只道:“不要留下口实,务必要抓得合情合理。”

    “大人放心,如果他们家肯老老实实做事,谁也不会动他们。”玄不勇见县令赞成他的做法,心中顿时十分爽快。

    心叔清清嗓子,“另一大户王家不显山不露水,但恐怕其实力是大石县最大一支。表面上看王家只是原大石县县衙指定的接盐铺户,实际上这王家极有可能与乾州当地最大的盐商王家是不出五服的关系。”

    朱二沉默。夏朝盐的贩卖受到官府管制,采取盐引制度。

    大盐商把粮食运到边疆,根据里程远近,一百至五百斤粮食可换取两百斤盐引。

    之后盐商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再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比如心叔提到的乾州王家,他们的指定销盐区就是整个乾州。

    而百姓吃盐有额定数量,明确了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盐。

    乾州王家把盐运回来,和官府合作,由官府指派里长等人按照人头数去官府领盐,里长领额定盐的时候要交盐税银,这个盐税银就是买盐的钱。

    原本这种合作方式是为了防止盐商把盐价抬得太高,但如当地官府腐败,与盐商勾结,反而会让盐价变得奇高,导致当地百姓吃不起盐。

    同时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人头数,购买者必须是合法户籍,如流民、山民、野民等无户籍的人就无法买到盐,原也有鼓励和促进这方面的人口加入夏朝合法户籍的意思。

    但无户籍的人害怕官府加罪,某些地方父母官为了政绩虚报人数等,导致分盐不匀,而人们为了买额定数额以外的盐,又导致私盐盛行,不久这种由村长里正发放的额定发盐方法就逐渐消失。

    后来发盐方法再次改革,变成地方官府指定接盐铺户,也就是盐店,允许百姓到盐店自由买盐,只要一次性购买的盐不超过某个数额就可以。

    这种方法也大大方便了饮食业发展,让原本需要到官府特别开具证明,甚至要额外多交税银,以便买到大量盐的客栈饭馆小食铺都有了发展余地。

    而大石县王家就是原县衙指定的接盐铺户,并多年没有更改过。

    王家和县衙县丞主簿等人勾结,或者说原县丞和主簿等人就是王家的人,以至于王家的盐可以在大石县随意涨价。

    “不过我们探听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心叔斟酌着要不要说出。

    朱二看向他:“什么事情?且说说看。”

    心叔笑:“也不知是不是真实,我们隐约听到某个说法,似乎本县的王家拥有一口盐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