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圣天子 > 第112章 弘继和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由检把孙元化、徐光启他们几个叫到近前来,对他们这一阶段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尤其是琢磨出铁芯铜体的工艺。

    给炮营的人赏赐了一万两白银后,对他们交代了火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后装。

    凭着前世玩枪战游戏记住的一点浅薄的枪械知识,给这些大明顶级的武器专家们开窍,明确的告诉他们,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未来必然会在尾部装弹。

    未来的火炮不会像现在的火炮这样,炮尾粗而炮口细,而是整个炮管薄厚一致,内部还有螺旋状的膛线。

    而火枪就更简单了,前世,朱由检所处的时代正是抗日神剧盛行的年代,不知看了多少栓式步枪的画面,绘声绘色的给赵翼勋他们讲着这种换弹方式。

    几人听完既感到惊奇,又觉得肩头沉甸甸的,皇上有的只是想法,怎么弄还得他们来做。

    孙元化惊奇道:“陛下竟有如此见识。”

    他这么一说,朱由检才意识到自己说多了,立马往别人身上扯:“赵士祯前两天给朕托梦了,他在底下研究出了这种新式枪炮,不过朕醒来就记得这些了。”

    当了这么久的皇帝,朱由检现在扯起谎来脸都不红,把子虚乌有的事讲的跟真的一样,几人都信了。

    赵翼勋讶然道:“爷爷给陛下托梦了?!”

    朱由检看他一眼:“是啊,他没给你托么?”

    “没有啊。”赵翼勋一脸茫然。

    “给朕托也一样。”朱由检随便含糊过去,正打算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对徐光启道:“徐大人是松江府人吧。”

    “回陛下,臣正是松江府人。”

    “你们那里有没有一种叫地瓜的农作物?也有个名字叫番薯,皮是紫的,内里却是黄的。”

    据他微薄的历史记忆,番薯应该已经传入大明了才对。

    果然,徐光启立刻给了肯定的回答:“番薯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臣的《农政全书》中就记载了此物。

    番薯最先在福建有人种植,后来臣将番薯从福建引入松江府,此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一亩可收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他的《农政全书》今年刚出版,故而对书上的内容记得很清楚。

    “那土豆呢?”

    徐光启眨眨眼:“土豆,臣书上也有写,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人种植,虽然少见,但陛下想吃还是能找到的。”

    “玉米呢?”

    “这个在世宗朝(嘉靖)就传入大明了,十个布政使司都有种植。”

    “那西红柿?就是番茄?”

    朱由检一连问了几种后世百姓经常吃的菜,都从徐光启口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当皇帝快一年都没能吃上一个的西红柿,实际上在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就已经把西红柿跟向日葵一起带进大明了。

    如果他多读书就知道,天启年间的一些著作里就已经能见到“番柿”二字。

    见过的人都不多,种植的地方更少,这个时代西红柿的身份是观赏植物,而非食物,老百姓肯定不知道,徐光启他们能知道此物,也足以用博学多才来称赞了。

    “这样啊,那朕知道了。”

    连问了几个问题,显得他很无知,朱由检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掩饰着心里的尴尬,但凡自己多读点书也不至于这点农业知识都没有。

    ……

    回宫的辇车上,朱由检命令道:“即刻草诏,着广东、福建两省官员在明年三月前,选拔会种植番薯、土豆的农户3万户迁往各省,待明年开春后,由军队护送百姓前往各省。

    勒令各省官员务必安置好迁居过去的百姓,让那些百姓教授当地人民种植番薯、土豆的知识。

    前往长江以南各省的百姓,地方官府每户给银十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每户15两,黄河以北20两,另外朝廷发给房屋、耕牛、土地、农具。

    还有告诉他们,届时锦衣卫会派人混于民中,各省官员如有怠民、欺民,九族之内,概杀之。”

    朱由检说出大致意思,王承恩将意思转为文言文写在诏书上,写到最后这句时他停住笔:“陛下,不至于概杀之吧。”

    朱由检走到王承恩身边,胳膊肘搭在他肩膀上,看着他写好的内容:“朕不拿百姓当孩子,地方官就拿百姓当韭菜了,朕只怕这样还震慑不住地方官。”

    王承恩不再说话,老老实实的写好诏书,之后就是交给翰林官抄录,再发下去了。

    朱由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命令:“派人在京城里多走动走动,找找哪个洋鬼子家里种番柿了,就派人移植到御花园里。”

    “奴才记下了。”

    跟他交代完这些,朱由检算是放心了,在他的考虑中,等广东、福建两省的农夫迁居到北方各省的时候,朝廷也完成撤藩的事。

    从各地藩王手中得来的土地正好可以大规模种植番薯、土豆这种抗寒抗旱的农作物。

    未来十几年大明粮食产量总体不足,番薯的确是救灾的不二食品,他不在乎后人会不会说崇祯中兴是靠番薯堆起来的,解决目下难关才是重要的。

    靠在窗边,望着外边的京城景象,突然车停了。

    都不需要他去问,王承恩就出去问:“怎么回事?”

    一名金吾卫快步奔到车前,单膝跪地道:“回公公,一群和尚堵在宫门前死活不肯离去,当值卫士正在驱赶他们,马上就好。”

    “让他们快着点。”

    “是,小的这就去催。”

    “慢着。”

    朱由检的声音轻飘飘的从车厢内传出,王承恩赶紧叫住那名小校,回过就听朱由检说:“派个人把领头的给朕带来,人家冒死拦路,朕不见见也不好,带来吧。”

    “是。”

    没一会,车厢外就传来一阵“放开我”的叫声,朱由检透过车窗看见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和尚被两名大汉将军押到车边。

    他穿着常见的灰色僧衣,长相看不太清,但皮肤挺白。

    这和尚的脑瓜门顶上足有12个戒疤,对自己是真够狠的了。

    “冒死堵宫门,别说你不是为朕来的。”

    和尚也不挣扎了,先自我介绍:“陛下,贫僧弘继,请恕贫僧不能见礼了。”

    “什么事直说,朕很忙。”

    “贫僧听闻陛下欲扶道灭佛,禁绝全国寺庙,强令所有僧尼还俗,所有百姓不得供奉佛像,不知可有此事?”

    “有。”

    “贫僧不明白陛下为何如此做,自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佛教传入中土已…”

    “停停停!”朱由检赶紧打断他的长篇大论:“朕以为寺庙的存在对我大明并无益处,你听着,寺庙的土地不纳税,寺里的和尚尼姑也不纳税。

    全国的和尚尼姑加起来有几百万人,他们要是从事生产、娶妻生子,对国家的做的贡献比他们在庙里收香火钱大多了。

    还能顺带打击白莲教,朕会让道观的土地、人丁都要纳税,确保财政收入。

    灭了佛,增加了国家人口和纳税的土地,国家的银子多了朝廷就不会跟百姓要,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们这些和尚怎么就不知道体谅朕的难处呢。”

    弘继和尚道:“陛下斥佛道为非法,那昔日太祖皇帝在皇觉寺…”

    “别跟朕提那个!”

    朱由检再次打断他,语气很不高兴:“但凡读点书的人都知道太祖皇帝在皇觉寺里被大和尚们欺负成什么样了。

    太祖皇帝仁厚,不跟你们计较,你非要朕计较么?你若想让朕打消此念,除非你能让朕相信,你们的佛存在,对大明利大于弊,不然就带着你人该干嘛干嘛去。

    不想还俗就趁旨意还没正式下发各省,赶紧带着佛经找个深山老林待一辈子别出来。”

    朱由检给了他一个沙漏的时间,弘继和尚都没说话,来之前他准备了几十条说辞,现在一条也用不上。

    按照他想的,皇上会与他展开一番长谈,然后自己说服皇上改变心意,可事实截然相反了。

    宗教的作用在于让人走正路,这点道教也能做到,况且俗世间还有王阳明的心学呢。

    按照皇帝陛下的思维,佛教并不是必要的,相反没有佛教,朝廷还会得到不少好处,这根本无法辩驳。

    最后一点沙子漏尽,朱由检耐心耗尽:“不管你是沽名钓誉还是真心进言,朕不计较你这次,来人呐,一人打20板子就放了吧。”

    “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