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秦:打卡十八年开局请祖龙退位 > 第128章书写材料迫在眉睫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撤回到安邑之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将战况传回太原,并从当地大肆征召青壮。

    此时已经不是考虑过度使用民力的时候了,如何抵挡住秦军的征伐,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包括李秀宁在内的所有李唐武将,要么抓紧时间征召士兵,要么走访河东高门。

    希望能聚拢起所有的力量,来阻挡大秦的北上。

    好在,大秦夜袭当夜,李唐的武将并没有遭受损失。

    否则,连反击的力量都很难聚拢。

    可是大秦会给他们积蓄力量的时间吗?

    所有李唐的将领心里都没有底。

    所以到达安邑的当天,李秀宁就被李世民给派遣到了上党郡。

    如果一旦安邑无法据守的话,那么上党将成为太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且因为涉及到李家的未来,李世民在写战报的时候,并没有夹杂任何的个人感情。

    而是将当晚的一切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李渊。

    虽然他有些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已经预料到了李渊将要做出的选择。

    那就是一旦上党再无法阻挡大秦,那么李唐必然会第一时间向突厥称臣。

    以此换取突厥的支持,来抵挡大秦的攻击。

    毕竟称臣不过是一时的屈辱,可是要被大秦击败了,那么李家百年的基业,就会瞬间化为飞灰。

    更何况,李家之前并非没有向胡人称臣过,杨坚没有篡位之前,所有人还不都是胡人的臣子?

    而唯一没向胡人称臣的南陈,还被隋朝给灭了。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唐朝只是强大,却没有汉朝那样的气节。

    当然,这也和五胡乱华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晋朝让世家整个都烂了,而五胡乱华又打断了儒家的脊梁骨。

    汉朝以来公羊学派的大复仇思想,彻底被后世的儒家子弟忘到了祖坟里去了。

    所以北地被胡人统治着,南方却无力北伐。

    这才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这种融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因为版图的扩大,造成了多民族的接触,提供了融合的客观环境。

    而偶然性是因为三国的战乱,让中原的元气大伤。

    而晋朝的乌烟瘴气,却让本来就没有恢复的元气又再次衰弱起来。

    可以说胡人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某一方面来说,世家也是文人的代表。

    看看东晋时期那些擦脂抹粉的娘炮吧,哪个不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

    正是这些世家的掌权,才导致了中原正统逃难一般,奔丧到了长江以南。

    为了遮羞,还美其名曰“衣冠南渡”。

    南渡的不是汉家的衣冠,而是读书人和世家的衣冠。

    然后等到读书人再次翻身,和赵家共治天下,又促使北方辽、金、蒙古的交替强大。

    整个养士百年的弱宋,只能龟缩在黄河以南,悲哀地用钱财买着虚假的平安。

    然后第三次文人遮天,就是明末虚伪到骨子里的东林党人。

    这些所谓的文人风骨,就是“水太凉”和献媚的建奴奴才。

    于是在晋商的直接支持下,东林党的纵容下,“我大清”南下了。

    所以,每次文人掌控天下的时候,就是汉家百姓苦难的开始。

    而已经习惯了和胡人“和睦”相处的李唐,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骨气。

    因此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整个李唐势力的高层,都在考虑一个问题。

    该何时向突厥求援?

    如果有战胜大秦的希望,那么求援突厥,只会损失自家的利益。

    如果晚了的话,恐怕不等突厥到来,自家就被大秦击败。

    一时之间,李唐势力陷入到两难之间。

    面对这种艰难时刻,李建成终于放下了兄弟之间的争锋,以家族大局为重。

    “父王,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上党,由二弟统领吧!”

    “如果上党失守的话,那么就立即向突厥求援。”

    “二弟在上党挡不住南秦的话,那么即使我们将所有的兵力都留在太原,结果也一样。”

    听到长子的话,虽然家族面临着威胁,但李渊的心里依然欣慰异常。

    起码在家族存亡时刻,两个儿子还是能够分清轻重的。

    “好,就依建成所言。”

    “元吉,带着所有的兵力,立即赶赴上党,交于秀宁。”

    “文静,征召所有太原郡青壮,由建成负责组建新军。”

    “如果一旦上党失守,那么我们就必须依靠这些新军来支撑到突厥大军的到来。”

    “是!”

    随着李唐高层最后的决定,大批的军队开始由太原向着上党进发,希望能在安邑失守之前,组建起抵抗大秦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在战争的最前沿,双方对峙的第一线。

    李唐据守安邑,而大秦则驻扎蒲板暂时休整。

    虽然河东大地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短暂的时间绝对不会太长。

    五天之后,蒙恬和王贲两路大军汇合。

    以王贲为主帅,蒙恬为副帅,冯去疾为军需官的大秦军队,正式向安邑开拔。

    一万五千骑兵分列军阵两侧,充当侧翼兼侦察敌情。

    而当头的是刀盾兵和矛戈兵的组合。

    紧接着就是弩步兵方阵和纯长矛当武器的步兵方阵。

    共计十万大军当中,弩步兵一万五千,刀盾兵五千。

    这是标准的大秦军阵配备。

    而六万多的步兵当中,还有两万人兼职少量后勤的押运。

    除非是急行军,一般的情况下,大秦的军阵会随时携带五天左右的辎重。

    而急行军则只能携带三天的口粮,并且这些口粮还是每个士兵自己携带。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干粮。

    在李唐大军恐惧的目光中,大秦军队终于来到了安邑县城。

    从前一天傍晚出发,等到了安邑正好是第二天上午。

    安邑县城,一万五千的弩步兵排列成整齐的队列,五千刀盾兵分列弩步兵的前沿。

    负责阻挡对方反击的箭矢。

    至于后排,大秦对于自家的弩箭威力非常自信,他们相信对手的弩箭到达不了那里。

    其实在冷兵器时期,弓箭手的射程并没有多远,顶多也就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

    当然守城的时候,因为站得高,所以装备精良的可以到达一百五十米。

    但这一切在大秦强力的弩兵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