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九十八章 话别众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比起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崇祯一点都不糊涂,不仅不糊涂,而且他是相当的聪明睿智。不然的话,就凭他多年来搞不清情况那个样子,上任不久就彻底把魏忠贤的阉党连根拔起是根本就做不到的。

    但不糊涂并不证明他没有缺点,这个缺点似乎不大,但是很致命。那就是多疑。平常人的多疑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决策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深远。

    正因为多疑,他才不能对大臣们完全相信,却也正因为如此,大臣们也都有些惶恐。不惶恐的人倒是也有,比如这位刘鸿大人,可他却偏偏的倒了霉,正因为这东林党的身份。

    当然了,倒霉的并不是他一个人,上上下下京官外官,三品以上的调动或者罢黜了十多个人。

    坦率的说,刘鸿这个东林党的身份在他的升官过程中也曾经为他助力,但是如今却也连累了他。可谓是成也东林败也东林。

    这一次崇祯采取了比较平和的手段来消除他心中认为可能会存在的隐患。大部分关键且比较重要的职务,都是采取了明升暗降的办法,把他们调离。这样做尽可能的避免了人心的恐慌,也照顾了很多人的情绪。

    但是刘鸿却一头雾水,他望着内阁飞签火票正在疑惑不解。自己在辽东地区经营两年之久,屡屡挫败努尔哈赤父子的进攻。而且这一次朝廷给山海关增兵添饷,正是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怎么这个时候要把自己调回京城委任虚职呢。

    不仅刘鸿想不明白,他手下的这些将官们也都想不明白,这个时候怎么能够轻易调离主帅呢。现在山海关的一切都在上升阶段,把一个主帅调走,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办。

    然而圣旨毕竟是圣旨,皇帝也是金口玉言,开了口就不好收回。疑惑不解也得执行,在离开山海关回京之前。刘鸿召集了四品以上将官们开了一次会。

    他知道很有可能这是他作为蓟辽督师在这里开的最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了。因此也是比较重视。

    山海关四品以上官佐有几十人,都聚集在中军帐中。在他们中间,凌云这个游击也并不起眼。

    但就算是不起眼,也毕竟有了列席其中的资格了。可凌云并不为此而欣慰,刘鸿已经很少召开这么大范围的会议了。

    他很快就知道了圣旨的内容,并且预感到了这是要变天的节奏。刘鸿的离开,很有可能说明更上一层的支撑倒塌,或者是受了什么样的连累。别看现在旨意上面些的风光,什么晋封太师之类的。但这也同时就意味着蓟辽督师这个职务没有了。

    兵权在一瞬间就被剥夺的干干净净,丝毫不留一点痕迹,真的是干净利落。凌云有些莫名其妙的失落感,他感觉刘鸿的离去,将会带来在山海关全体官兵中的一个低谷期。

    自己的突击队刚刚组建,虽然现在为了避讳也是为了防止对方的情报部门,没有命名为特战队,但他还是用热兵器时代的标准来训练这些士兵们。

    并且尽自己所能的为他们去争取能够争取的一切,自己任性大胆,随便制定和执行作战行动,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刘大人的包容,要是换个不开窍的人来经略辽东。自己不会伺候的,轻则三天两头挨板子,重则很可能就被军法从事了。

    他简直不能够想象,如果刘鸿离开以后,再来了一个新的边帅。山海关将会陷入一个怎么样的局面。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些,俗话说是肉就要烂在锅里。山海关内部出点什么状况,还是能够内部调控的,万一被盛京的皇太极听到了什么风吹草动的,要来进军征伐。

    在这个时候,并凶战危,军心不稳,说不定就弄出什么事来。很可能这座天下第一关就不一定能够守得住。这才是最为让人揪心的事情。崇祯此举,可谓是自拆长城。

    凌云百思不得其解,在史书来看的话,崇祯的形象虽然是那种卖力干没结果,但也是个刚烈之主。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就是他。

    就连他的老对手李自成也曾经在一篇檄文了这样说,说明朝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样一个应该印象相当不错的皇帝怎么总是出昏招呢。

    自从凌云来到这大明时代以来,别说刘鸿的这次遭遇,就是他自己也曾经糊里糊涂的被罢官,又糊里糊涂的被起复。当时还在琢磨,说皇上这人还不错,知道自己犯错误就改。还算可以。

    现在想想,满不是那么回事。皇上想起来一出就是一出,就连边帅的调动都如此的轻率,这山海关万一被攻破,京城就岌岌可危了。

    不过在历史上,并不是丢了京城的皇帝都直接亡国,还可以设置,陪都。比如大明就一直把南京作为南都。在南京有相当完备的班子。六部衙门还有都察院都有。

    当时迁都的时候就是把南京当成第二首都来建设的,不过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上的崇祯并没有南迁避乱。甚至在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南迁的问题。

    凌云毕竟是二十一世纪来的,是懂历史的,他担心崇祯做了自拆长城的举动之后,万一出了差错,接下来就会大举南迁。

    一旦朝廷迁都南京,接下来的就是半壁江山的沦丧了。北宋当年的靖康之耻,对每一个朝廷都是一个大的鞭策和警醒。范成大出使金国悲愤作诗,舟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低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已成为千古绝唱。

    凌云只是想,那样的事情一定不要再重演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更由不得他。他在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游击而已。就在此时中军大帐内参加会议的,四品以上武官就有三四十人。

    在这样的一群军官里,完全都显露不出他什么来,以至于刘鸿开始说了什么他也并没有仔细听。不过还是话说回来了,还是因为大帐里的人实在太多了,并没有人注意到他有没有认真在听。

    不过刘鸿开篇也并没有说什么比较重要的内容,只是说了一些这两年内,大小将官齐心协力,自己来到关内一向仰仗大家出力之类的话。无非是督师大人的客气话。

    客气话说完了,就要开正题了,走神了半天的凌云终于回过神来了。

    刘鸿的语速很慢,他似乎说这些都显得比较吃力。但是他又不得不说,他拿出了内阁的飞签火票和随着廷寄一起来的圣旨。展示给众位将官看。

    其实根本就不用看,很多人对刘鸿即将调离的消息早就已经知道了。因此并不惊讶,大家也并不愿意扫了督师大人的幸。只是一起施礼说道:“大帅此番回京,晋封太师,可谓是皇恩浩荡,我等将校在这里给大帅贺喜了。”

    刘鸿看着满帐的将官们,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山海关这个地方,自己最早并不想来,自己只是个文官。却在这里待了整整两年,如今要走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

    再说,如今是晋封太师,但回到京师之内境况如何,又能够说的清楚么。再说这里百业待举,又是谁能够接替自己挑起来这里的大梁呢。

    当然了刘鸿也知道自己是想多了,能够派谁来接替自己经略辽东,那是皇上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只需要把这里的事情交代好,然后尽快启程回京。不然的话很可能就祸不旋踵。

    刘鸿告诉帐内的将官们,以后无论是谁来接管辽东事宜,你们一定要好好配合,听从帅令。一句话,如何对我刘鸿的,就要如何对待前来接印的人。不要因为刘鸿走了,就和别人闹情绪,这是我作为辽东最高指挥官最后一道帅令。

    大家诺诺连声,刘鸿又好言抚慰一番后,命令散帐。只留下了几个心腹的将官。赵峥自然也算是其中一个,凌云作为一个年轻人却也被留下来。

    凌云却不像别人那样拘束,他很坦率的对刘鸿说:“大人经略辽东已经两年,如今辽东固若金汤。各部也士气正旺,听说大人还要实行屯田,完善后勤。这些目前也都是起步阶段,山海关哪一天能够离开大人,您这一去,如果继任者不能萧规曹随,岂不是一切都耽误了。”

    赵峥接过话头说:“老弟不要想这么多,皇上调大人回京,或许是有更为重要的安排,也说不准大人只是述职之后,回到山海关也未可知。再说,刚才将官们都提到了,大人是我大明第二位在世之时就封为太师的,可见皇帝之信任。”

    这些话其实是想拦住凌云,让他不要口无遮拦,说些不该说的话。但凌云显然已经不在意了,说道:“君独不见张阁老身之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