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特战队 > 第二百一十七章 拍错马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到了中军大帐的皇太极此刻简直可以说是惊魂未定,坐在虎皮交椅上半天没有说话。这时候英郡王阿济格回来了,他在前线的进攻还算是顺利。

    密云就算是一块铁板,差不多也禁不住这样的啃,已经显出松动了。所以阿济格此番要迅速把消息报告给皇太极,并且在皇太极的面前请功,意图是很明确的。

    如果自己率部拿下密云,那么整个战局也就算是活了。到时候皇上肯定会意思意思的,自己在那个郡王的帽子估计也不会戴的太久了。到时候没准混一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对于爵位的问题,阿济格多少还是有点不满意的。有一句话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他的对比是谁呢。很简单,对比的是自己的同母兄弟。

    确切的说,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在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里,阿济格排行第十一,多尔衮排行第十四,多铎排行第十五。他们的生母都是大妃阿巴亥。

    努尔哈赤死后,大妃被迫殉葬。接下来的事情就扑朔迷离了。那就是汗位的争夺。当时四大贝勒里,本来是代善最有竞争的实力,却主动放弃了名额,率先把皇太极给扶上了位子。

    为此皇太极心里是相当有数的,所以把代善封为世袭罔替的礼亲王,代善的两个儿子也封为世袭罔替的郡王。这在当时是相当荣宠的,要知道后金改为满洲,建国号大清以来。初封的铁帽子王爷也就是那么几位。

    除了代善一家三人,还有就是多尔衮和多铎这哥俩。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多铎则被封为和硕豫亲王。都是世袭的爵位。

    当时初封的世袭王位,有一个唯一的选评标准就是军功。当然了,有人觉得不公平,说这里面肯定是有猫腻的。但也就是私下里说说罢了,谁也不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把这种腹诽的话放到桌面上面来说。

    这些认为这种封爵有猫腻的说法大致的思路是,代善之所以放弃争夺并不单纯是高风亮节的问题,而是他自己本身有一个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事,那就是生活作风问题。

    而生活作风问题在那个时代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严重的事情,但你得分跟谁。代善的这位绯闻女主角就是一个比较不靠谱的人,也是一个绝对不能够宣之于众的人,那就是他父亲的大老婆,大妃阿巴亥。

    有这样的问题,汗位基本上是不需要再惦记了,保一个合适的人,全终身禄命,福泽后代子孙才是最靠谱的事情。代善的眼光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他选中的是皇太极。事实也证明,他压的这一宝算是押对了。

    皇太极给了代善丰厚的回报,他意想不到的回报。代善应该哈哈笑了。但是为什么又要说到多尔衮和多铎这小哥俩呢。

    路边社的新闻记者大致是这么分析的,一来是这两位确实有些自身的硬实力,那都是在战场上打仗不要命的主,这绝对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二来他们都算是努尔哈赤的幼子,在老头那里颇受喜欢。第三就是大妃已经殉葬了,而两白旗却掌握在多尔衮和多铎的手里,为了安抚他们也需要这样做。

    除了这三条之外,路边社新闻记者还持续分析,还有一条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妃殉葬了。但是大妃生前的绯闻对象是代善,现在既然大妃已经挂了,代善也算是彻底的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了。那索性做人情就把人情给做到家。把多尔衮和多铎一并封为铁帽子,这也算是安慰大妃,同时安慰代善吧。

    东西怎么着才算值钱,只有少了才值钱。大清的皇室虽然人数不少,封为亲王郡王的也算是人数挺多,但铁帽子只有八顶!

    偏偏封完了多尔衮和多铎,把一位比较重要的给忘记了,这个人就是十一弟阿济格,他和多尔衮和多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在皇太极即位称帝后,仅仅被封为郡王。

    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只要不是铁帽子的爵位,是要降级袭封的。也就是说第一辈是郡王的话,儿子就是贝勒,孙子就是贝子,重孙子就只能是镇国公。一直降级到镇国将军为止。

    而镇国将军,只能是相当于一品武官的待遇,还不是实际职务,慢慢的就成为闲散宗室了。

    对于这一点来说,阿济格肯定是不满意的。都是两腿之间夹着个几巴,双肩头上扛着个脑袋,谁比谁差来着。要是按照以上那几个说法的话,要封也是三个人一起封才好。

    退一步来说的话,哪怕你封我阿济格一个世袭郡王我都不说什么,但是这样的话确实是有点郁闷了。

    所以阿济格一直以来都和多尔衮、多铎并不算十分的亲近。这也并不奇怪。他之所以有机会就想带兵出征。无非是想立下军功,顺便在皇太极那里邀宠。想着总有一天自己能够被加封为铁帽子王。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很骨感的。此时此刻,皇太极刚喝完一口参汤,在刚才的那种心急不定的状态下略微的缓过神来。此刻他的内心是相当有波动的。

    这种波动并不是在于一次冲锋造成了多少损失。对于拥兵几万对战绝对劣势明军的最高统帅来说,这根本就不算什么。甚至士气的影响也不算什么,此时,他考虑的是自己的面子。

    而阿济格已经在士兵的口中知道了这次由皇帝亲自指挥的冲锋就以损兵折将黯然撤退。他却高兴了。因为在此之前,他是曾经对皇太极有过规劝的,言犹在耳,只是皇太极并没有听。

    这个时候,这样的惨败,不恰好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皇帝是错误的吗。那么以后自己的意见皇帝肯定就会加倍的器重了。还有一点,自己对密云城池的进攻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而对阵凌云的作战中皇上却吃了败仗。这样,自己不就成了比皇上战力还爆表的将领了吗。

    想到这些的时候,阿济格有点喜形于色。这人到了得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能够在面色上体现出来的,那是相当的准。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只能说阿济格的思维已经秀逗了。

    先不说皇太极吃了败仗的面子问题,就算是阿济格再怎么着,他要是在皇帝面前不加检点,那还别说是什么加封世袭,能不能保住现在的爵位那都是一个未知数了。

    果然,在和皇太极汇报完了前面的战况之后,他已经忍不住自己的微笑了,然后请缨道:“皇上只要是给臣弟两天的时间,臣弟是保证能够拿下密云城的。”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看着皇太极,希望能够得到这位皇兄的嘉奖和鼓励。谁知道,皇太极实在是已经忍耐了他太久了,觉得已经没有再忍下去的必要了。

    刚才正喝完一碗参汤,顺手就把碗给摔在了地下,然后大发雷霆之怒:“十一弟,听你的意思似乎是对我军损失两千余勇士无动于衷,或是视而不见?你不知道他们都是上三旗的正牌子?朕亲自带兵对阵凌云,不避矢石,侥幸得脱。你并未有一句问候之语,却喜形于色。难道以为朕是可欺之主吗!”

    这几句话出来,再加上刚才摔的那个碗,阿济格就算是再傻也知道皇太极动怒了。虽然他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到底是什么情况,但他知道天子动怒,生杀也就是在一瞬之间。

    笑容已经僵硬在脸上,接下来的事情只能是伏在地上不断的叩头谢罪了。

    这事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以理解为阿济格确实对皇太极不敬,也可以理解为这算是贪功心切的一场误会。有句话说的好,叫做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阿济格这一次就算的上一次彻底的不长眼睛了。

    但这一次毕竟他是前锋作战有功的,皇太极也不想把他怎么样。其实这位皇帝不是想真的找他的别扭,他只是丢了面子不知道去哪里找补,而正是这个时候阿济格自己撞到了枪口上了。

    既然火气已经出来,皇太极也就心绪平静了一下,口气比较和缓的说:“你有过,却也有功,这次君前失礼的事情朕就不再追究了。你下去吧,有差事朕再知会你。”

    但是对于密云城的进攻是要暂停还是继续,回去是回哪里,是回去指挥作战,还是回到自己的军帐里休息。毕竟刚才主动请缨,挨了一顿臭骂。

    阿济格不敢再轻易说别的,但是现在如果停止进攻的话也是死路一条。因为大军只有这几天的军粮,如果真的断了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这坚城之下,承受着明军的夹击。

    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但是此时此刻,他却不敢再说什么,纠结了片刻,还是磕头谢恩,然后退了出去。

    皇太极看着他出去,然后一下子瘫倒在了虎皮座椅上,他在紧张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