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二百三十三章:新的朝中局势(大章二合一)

第二百三十三章:新的朝中局势(大章二合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到乾清宫,朱祁钰再度将刚刚廷推上的场景想了一遍,盘算着没什么问题,浑身才松弛下来。

    这一场朝会的意义之大,朝野上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是最清楚的。

    单纯从官员调动上讲,这次一次性任命了三个阁臣,两个尚书,可堪称是这些来的最大动作。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张敏继任工部尚书,然后让俞士悦,江渊和王一宁入阁。

    不论是从朝堂稳定的角度,还是从内阁调和内外的作用考虑,内阁的局面,始终是要相互牵制的。

    江渊是陈循的学生,王一宁则和高谷亲厚,他们两人入阁之后,势必会继续依附于陈循和高谷。

    而陈循,高谷两人,如今看似亲密,但是实际上,两人暗地里都防着对方,所以最多也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关系。

    至于俞士悦,他素来和翰林院不对付,前段时间,因为王振的案子,和江渊闹得甚不愉快,这些消息,锦衣卫都有记录。

    因此,他入阁之后,大概率会向王翱靠拢。

    当然,俞士悦肯定不会完全投向王翱,他虽然在内阁势弱,但是却和六部关系匪浅。

    俞士悦在担任大理寺卿之前,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副都御使,辅佐陈镒掌管都察院,两人有很深的交情。

    除此之外,他和于谦的关系也很不错。

    有这样的底气,即便是身在内阁,他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附于王翱,大概率也是趋于松散的联合状态。

    如此一来,内阁当中便有两个松散的联盟,相互牵制,但是因为联合关系松散,又不可能真的发生激烈冲突。

    即便王翱和陈循矛盾不浅,他们也要顾虑会不会被另外两方渔翁之利。

    内阁的关系越复杂,越符合朱祁钰对内阁的期待。

    群辅的制度决定了他们和都察院一样,独立性很高。

    只有相互之间不对付,才能真正对他这个皇帝起到最大的作用。

    应该说,陈循的猜测是准确的。

    朱祁钰对内阁的定位,处于六部偏中下的位置。

    他见过明后期,内阁横压六部,首辅礼绝百僚的场景,这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强势,发展到极端,就会引起党争。

    朝廷如今也讲究人脉,但是始终没有生出,像前宋一样所谓的结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如今的朝廷以六部和都察院为首。

    这些部堂官,想要做到侍郎尚书,人脉关系固然需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六部和都察院都是办事的衙门,所以要做这些衙门的长官,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政绩。

    就拿张敏来说,朝野上下之所以认为他有可能接任尚书,不是因为他讨好了什么朝臣(天子不算),而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压力,将匠户改制推行了下去。

    而且,他在之前,主持营建了许多工部负责的水利,道路,殿宇等工程,政绩斐然。

    同理,都察院也是一样,想要做左都御史,没有在任上揪出过几个震惊朝野的贪官污吏,或是奏请过朝廷,更改过巡抚之地的陈规陋习,是不够资格的。

    也就是说,但凡是想要成为尚书,要么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深受爱戴。

    要么,就要在侍郎的位置上,踏踏实实的干出些实打实的成绩。

    只有带着这些实打实的政绩打底,他们的人脉关系,才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助他们登上尚书位。

    但是内阁不一样!

    内阁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所以对大臣的要求不是政绩,而是声望。

    一个大臣想要入阁,除了简在帝心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批为他摇旗呐喊的大臣。

    越是这样“德高望重”,说明他对朝野的影响力越大,在皇帝和外朝发生矛盾的时候,越容易居中调和。

    这是职位本身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但是一旦内阁越过六部,成为朝廷之首,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但凡是入仕的官员,没有不想往上爬的。

    当六部七卿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便会朝部院堂官的方向努力,去做出政绩。

    当内阁首辅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朝内阁的方向努力,去养望,去结党。

    人性如此,不可改变。仟????d

    这一点,说起来是他的错,准确的说,是前世的他犯的错。

    内阁是从他的手里长起来的,他当年在这件事情上做出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文入阁成为首辅。

    这个先例是他开的,也就埋下了内阁凌驾六部之上的祸端。

    有此先例,往后的几代里头,六部的尚书便低人一等,自己都想着怎么从尚书到阁臣。

    要知道,能做到尚书位置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他们为了入阁刻意经营之下,结党的速度是超乎想象的。

    所以,内阁必须要受到限制。

    在他的手里,往后只能有内阁大臣往六部尚书升迁,决不会出现尚书向内阁升迁。

    当内阁和各部院的侍郎一样,成为朝臣向尚书位发起冲击的跳板和过渡之一。

    那么,就算不能消弭党争,也能将祸患尽可能的降低。

    这也是他暂时想到的最好办法。

    内阁现在有崛起之势,但是还能遏制。

    前番,他要让王直入阁做首辅,受到了朝臣的集体反对,所有人都认为,这是贬谪。

    这一次瓦剌之战,王文当居首功,王翱次之,最终王翱成为首辅,王文接任天官,朝野上下都认为正常。

    这都说明了一点。

    那就是,内阁如今虽然权重,但是实际上在朝臣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六部七卿,要比内阁大臣的地位更加尊贵。

    这也是朱祁钰变着法的要给六部的官员加官的原因所在。

    现如今的六部尚书里头,户部王文加了少师,兵部于谦加了少保,礼部胡?跫恿松俑担?げ砍卵?恿颂?犹?担?际谴右黄返墓傧

    都察院的陈镒,户部的沈翼,刑部的金濂,虽然都还没有加官,但是朱祁钰也在盘算着慢慢安排上。

    与此相对的,内阁的所有阁臣,在迁到实职尚书之前,他都不打算再给另外的加衔。

    地位这种东西,不能仅靠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约束。

    他给内阁加正二品的尚书衔,是为了让内阁可以和六部比肩,成为中枢衙门之一。

    那么六部的长官要压过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从一品的衔。

    如此一来,不管是从百官心中的认知,还是从品级上,都能保证六部长官始终压过内阁大臣一头。

    只要六部还是朝廷之首,那么官员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成为尚书。

    即便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筹谋入阁当做跳板,也必不会和前世一样,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拉拢交游之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踏踏实实的做出政绩来,就不可能有精力,能够结出大的党派。

    如果真的出现只顾结党的人,那么他的仕途终点,就是内阁,终生无望尚书。

    朱祁钰相信,但凡是有野心的人,都不会如此盲目。

    即便是真的出现这样的人,只要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也能将其压制的死死的。

    当然,陈循是个特例,他一直在翰林清流转迁,没有什么拿得太过拿得出手的政绩。

    不过,也仅有他这一位了。

    再往后,朱祁钰会渐渐将翰林院的官员,外放到科道,部院或者是地方。

    反正,不可能让他们直接入阁,翰林掌院学士也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谷其实挺惨的。

    他举荐了陈循,却耽搁了自己。

    应该说,陈循的尚书位,并不是朱祁钰一开始打算好的。

    毕竟,陈循一直的翰林流转,而六部尚书的惯例,都是需要政绩支撑的。

    只不过,就在廷推的前一天,他收到了高谷的奏疏,举荐陈循迁升工部尚书。

    虽然奏疏是高谷上的,但是这种事情,他不可能越过陈循来做,除非他想要和陈循成为死敌。

    所以,十有八九,这是陈循自己的意思。

    朱祁钰当时确实有些犹豫,但是稍一思量之后,就准了。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再一次坚定朝臣心中的信念,明确的告诉他们,六部的尚书,要比内阁的次辅更加金贵。

    相信聪明的朝臣,已经能够看得出一些端倪。

    他在廷推上,说的是“晋陈循为工部尚书”,一个晋字,代表这是升迁,不是平调,更不是贬谪。

    工部尚书在七卿当中,排不上靠前,大多时候处于吊尾的位置,但是次辅却是内阁的二号人物。

    次辅转调工部尚书,如果是升迁,那么六部和内阁之间的地位,也就清楚明白了。

    至于陈循的清流资历,这个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不大。

    和内阁新设,各种规矩都没有先例可循相比,六部尚书的升迁流转,自有一套从开国就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老规矩。

    偶尔小小的破一次例,算是皇帝的特权,并不能真正将其动摇。

    何况,就像王翱继任首辅,会受到陈循,高谷的挑衅一样,陈循到了工部尚书任上,也必然会受到挑战。

    因为他只有清流资历,这种挑战会比普通继任尚书的官员,来的要更加猛烈和艰难。

    至少,工部的那些官员,就不会怎么服他。

    想起接下来几年的年景,朱祁钰叹了口气。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几年,过的最难的,就要数户部和工部了。

    户部那边,他已经有了腹案,不过工部这边,陈循就只能自己扛一扛了。

    不过,话说回来。

    要去工部是陈循自己的想法。

    朱祁钰遂了他的意,至于能不能做得下去,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原本他是打算,再过些年,让江渊或者俞士悦升迁回部院做尚书,来再次昭示六部和内阁的地位的。

    陈循的事情,只不过将这个进程提前了。

    所以实际上,这个人是陈循还是高谷,朱祁钰都无所谓,陈循敢冒这个险,是他有勇气。

    相对而言,高谷就运气差了不少。

    因为,这种事情只需要做一次,让朝臣们看出来,六部比内阁贵重,就够了。

    不出意外的话,陈循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没有足够的政绩,却从内阁升迁到六部的官员了。

    在此之后,朱祁钰就不会再开这个先例了,这些话他不会对别人说,但是却一定会这么做。

    换句话说,除非高谷一样能够下狠心,平调到都察院,带着右都御史的虚衔,外放出京巡抚,或是自降身价,去当六部侍郎以攒够足够的政绩。

    不然的话,他这辈子就只能在内阁打转,无望尚书了。

    但是问题就是,高谷想要发现这一点,估计也得是几年以后,发现江渊等人都升迁走了,他还在原地踏步,才会反应过来。

    所以高谷未来的仕途目标,就只能是弄死王翱,继任首辅。

    但是即便是首辅,也最多只能媲美普通的七卿,和吏部,户部,都察院这外朝三大巨头相比,始终是要稍弱一筹的。

    何况,以王翱的手段,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不过,这就不是眼前朱祁钰要操心的事情了。

    至少目前,经过这次调整之后,朝廷高层的格局,应该不会再有特别大规模的变动了。

    当然,随着陈循的这个变故,朱祁钰原本给内阁划定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既然陈循不在内阁了,那么如果王一宁和江渊同时入阁,就必然都会选择依附高谷,毕竟,他们都是翰林出身。

    如此一来,他们三方合力,即便是王翱这个首辅,也难以相抗,为了对抗高谷,他和俞士悦必然会从松散的联盟,结成更紧密的盟友。

    内阁也就会和现在一样,变成剑拔弩张的两极对立格局。

    这不是朱祁钰想要的。

    因此,只好委屈王一宁,继续在礼部做事了。

    去掉王一宁,换成张敏入阁,那么局势就会再次发生变化。

    内阁既然是群辅,那么就算首辅有分票权,也不是其他阁臣的上官。

    能够做到这种地步的朝臣,个个都不是甘居人下之辈。

    如果有可能,凭俞士悦在外朝的两大靠山,也必然不会想要依附于王翱。

    那么他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拉拢无凭无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入阁的张敏。

    这么一来,王翱手握分票权,高谷有江渊相助,俞士悦和张敏联合,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局面。

    至此,他对于文臣这边的调整,算是大阶段的告一段落。

    之后虽然会有调整,但是也不会是如此大规模的频繁调整了。

    不过,让朱祁钰有些意外的是。

    老天官在廷推之后直接上本请辞。

    他是答应了王直,在主持廷推之后,就可以彻底致仕了,但是他却没想到,王直竟然这么着急。

    联想起前不久,王直的前两封致仕奏疏,也是显得无比急迫。

    虽然说,早在土木之役以前,王直就一直有隐退之意,但是他这种不同寻常的急迫感,还是让朱祁钰本能的觉得有些奇怪。

    沉吟了片刻,朱祁钰忽然招了招手,立刻便有内侍上前,跪在地上问道。

    “皇爷有何吩咐?”

    “去将舒良召来,朕有事要吩咐他。”

    望着小内侍匆匆离去的身影,朱祁钰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王直,五朝元老,吏部天官,六部之长,百官之首。

    以你的身份,地位,威望,人脉。

    为什么,要如此急迫的从朝局的漩涡当中脱身出去。

    你在着急什么?

    或者说……你并不是着急,而是察觉到了什么迹象。

    这种迹象,让你即便是有现在的身份地位,都要感到害怕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