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明末:崇祯你先别登基容我诈个尸 > 第484章 徐大人此议,实乃误君误国害民之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銮殿上,朱由校高坐龙椅,一脸宁静淡泊,其圣如佛。

    山呼已毕,众臣也早听到了一些关于炸喜马拉雅山的风声,此刻都很震惊。

    昨天在场的信王等人,全都看向徐光启,毕竟这是今天朝议的头等大事。

    果然见到徐光启和钦天监监正杨汝常一起出列。

    “臣徐光启(杨汝常)奉陛下谕旨,商讨拟定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的详细章程,今特此呈奏!”

    杨汝常说着呈上了一本厚厚的奏折。

    魏忠贤接过,朱由校并没有看,而是直接开口道:“今日上朝就为大议此事,两位爱卿先说说看吧。”

    杨汝常一脸凝重,闻言当即开口。

    “昨日臣与徐大人查阅了历年天象文献,并与钦天监诸位官员一起推演。”

    “最后预测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我大明今后气温只会越来越低,大旱等天灾也会更加频繁,如此严峻的情况将会持续七十年之久!”

    众官闻此言论,无不惊骇。

    朱由校面上平静无波,但心下却也很震惊。

    这大明后面的天气情况,他一清二楚,自不会惊讶于此。

    令他震惊的是,现在的钦天监竟然能够将明末小冰河期的持续时间,推算得如此准确,实在出乎他所料!

    杨汝常真不愧是辅佐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一代国师。

    看来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种花家从来都不缺牛人在为国尽心尽力!

    徐光启忧心忡忡道:

    “陛下,照此下去,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像正德四年,广东潮州降雪一尺,正德七年琼州府万州大雪连天,百物凋零、六畜冻毙。”

    “这样的大雪纷飞,今后在我大明南方各大州府恐将为常态!”

    宋应星闻言面色也跟着凝重起来。

    他通过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曾推测出今后几年的天气并不乐观,但是没想到会极端如此,而且持续时间竟然还这么长。

    他忍不住开言:“陛下,若真如监正大人所言,极寒来袭,不仅南方谷物、北方麦粟歉收,就连臣最新推广的番薯,栽培和育苗受到巨大影响,产量也会大打折扣。”

    “粮食问题恐将更加严峻!”

    朱由校闻言沉吟片刻。

    看来自己以前还是想得太乐观了。

    这次山陕两地灾情的顺利解决,让他产生了一种有钱在手,万事无忧的错觉。

    现在想来,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解决赈灾,都是得益于从各地藩王、巨商那里搜刮来他们多年囤积的粮食。

    这些粮食都是存粮,即使将番薯能够顺利推广,受到小冰河期

    ,此乃利民之举啊!”

    郭允厚也附和道:“若是如此,丰年常有,百姓富足,民有余财,必将促进商业繁盛,何愁国库不满!陛下,这个工程,我户部投了!”

    其实,国库满不满且不说,他就怕没有应对极端气候的方法,今后民生更加艰难,国库收不上钱,那是真的。

    就在众位官员纷纷进谏赞同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却跳了出来。

    朱由校一看,是左都御史房壮丽。

    他没有在围观地图的行列,一直站在自己原来的位置,静听徐光启的慷慨陈词。

    此时,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大喊。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朱由校原本以为第一个跑出反对的,还会是郭允厚,没想到却是言官。

    只见房壮丽扑通跪地,一脸痛心疾首。

    “徐大人此议,实乃误君误国害民之举,必将毁我大明于一旦,实乃奸臣所为!”

    这大帽子扣得...别说众官惊讶,朱由校也觉得过分了。

    徐光启闻言脸色大变,怒指房壮丽。

    “房大人你莫要血口喷人!本官乃是奉旨行事,你怎敢如此污蔑于我!”

    朱由校见状,面露不悦:“当朝议政,同殿为臣,就事论事,不要搞人身攻击!”

    房壮丽却理直气壮道:“陛下,听臣所言,自知分晓

    朱由校:“说!”

    房壮丽顿时提高音量:“那喜马拉雅山宽四五百里,要炸开一个宽五十里、深四里的口子,工程之浩大旷古未有!”

    “又乌斯藏远离中原,物料转运、民夫奔波万里,工程所耗民力、财力不知几何!况耗时十数年尚不知能否完工。”

    “如今我大明仍有旱灾需要赈济,反贼又四处横行,天下本已动荡不安,若再强行此等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我大明亡国不远矣!”

    众官闻言不由纷纷呵斥:“大胆!房大人焉敢出此不祥之言!简直大逆不道!”

    房壮丽面不改色,一副悲天悯人模样。

    “臣身为言官之首,眼见乱臣出此奸谋,欲惑君心,祸害大明江山社稷,必当死谏!”

    这时,右都御史曹思诚也出班站在了房壮丽身旁,一脸正色。

    “陛下,秦始皇劳数百万民力筑长城、建阿房、大修皇陵,致二世而亡!”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累死民夫二百五十万众,同样二世而亡!”

    “前朝教训,历历在目,臣等岂能让陛下再蹈覆辙,倾覆江山,臣亦以死相谏!”

    都察院的御史和言官们一个个都走了出了。

    “臣附议!”

    “臣附议!”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