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 第108章 宫廷政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终,曹爽被歹毒至极的司马懿灭了三族。而这边孙权也寿终正寝,幼子孙亮继位。当权的司马师觉得有机可趁,发兵三十万去攻东吴。

    不得不说司马师走了步昏招:此时吴蜀联盟而蜀国最弱,应该倾尽全力先伐蜀,再伐吴。可能有的大大会掩卷发问:现在东吴出现大变故,趁虚而入其实蛮明智的呀!但p民我就想反问一句:诚然,幼子上位是会引起吴国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古语说“哀兵必胜”,所以说其实曹魏此时用兵并不能占到太大便宜。

    东吴方面的老将丁奉“置之死地而后生”,出其不意大破魏兵,阵斩曹魏偏将两员,导致司马师南伐战略流产。东吴主帅诸葛恪抓住良机猛攻曹魏的新城,同时致信蜀汉方面的姜维,要其联手攻魏。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攻城最终惨败,但不得不说诸葛恪的总体战略思想是没错的!

    曹魏这边得到了消息,主簿虞松则献策了:东吴远地来攻粮草不济,我们只需坚守就能以逸待劳;但蜀汉不可不防,这是重点!p民我一直认为虞松的建议只对了一半:防备蜀汉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说吴军“粮草不继”则未免过于草率。

    诸葛恪经过连月苦战,新城摇摇欲坠。就在这时新城守将张特使了个诡计:他用“诈降”之计,终于求得了数天的修整期。p民我早年每每看到这里都会击节赞叹,觉得张特的智谋真是了得;现在再仔细一读,觉得张特这么做似乎有些过分。如果按照现代《战争法》,张特的行为应该是犯了战争罪,超越了战争的底线,会受到惩罚的!

    结果等诸葛恪发现中计后勃然大怒,指挥攻城却额头中箭,士气大落。此时夺新城时机已过,如果诸葛恪明智的话应该立刻班师回朝;然而诸葛恪被愤怒遮住了双眼,孤注一掷。此时天气炎热军士多病,然而诸葛恪还是不管不顾;这下子将士们纷纷溃散,甚至连都督蔡林这样的高级将领都率众投魏。这下子诸葛恪才认输服软,撤军回吴。可惜撤退工作做得又不够好,魏将毋丘俭率军追击,吴军败上加败。

    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问题:新城附近其实有两支生力魏军,分别由胡遵和毋丘俭率领。新城连月血战差点就要失守,没见这两支部队支援过;甚至就连追击逃敌的时候胡遵军也未动!这不是很奇怪吗?

    吴军大败而归,诸葛恪不仅不自求罪罚,反而变本加厉迫害百官;同时令心腹接管御林军。这就和他的亲叔叔葛亮同志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可见诸葛恪此人情商不高。俗话说得好:高处不胜寒;上山容易下山难。诸葛恪此时已经位极人臣,而小皇帝孙亮并非昏庸残暴之辈,且朝廷内外拥护孙氏的人极多。因此此时的诸葛恪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才能避免祸乱!

    诸葛恪滥杀无辜,终于被皇亲国戚孙峻和太常卿滕胤联手除掉,被夷灭三族。p民我每每看到这里就十分感慨:诸葛瑾一生小心谨慎,怎么他的儿子会如此高调、跋扈?终于招致灭门之灾!

    如果诸葛恪不要这么胡闹,吴蜀两国的联盟怕是会更加紧密。原因很简单:东吴的二号人物是诸葛恪,而在蜀汉,诸葛恪的亲戚们也都手掌大权。

    诸葛恪被害时官至太傅;无巧不成书的是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也是太傅。诸葛恪任命了自己的心腹接掌禁军,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最后还是在皇宫之内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刺杀。这就很奇怪了!

    p民我分析来分析去,大概只有下列三种解释:

    一、\t诸葛恪的心腹对皇城控制不严,给了孙峻和滕胤可乘之机。

    二、\t孙峻和滕胤着实狡猾,钻了个大空子。

    三、\t上述两种原因都有。

    诸葛恪也不是完全没有防范。当他兵败居家时就一直心神恍惚,估计是预感到前途不妙。赴宴途中见到“凶兆”也会心中泛起嘀咕,在咨询了心腹张约后准备返家,然而却被孙峻和滕胤劝了回去。在宴席上天子向诸葛恪敬酒,诸葛恪怀疑是毒酒没敢喝,而是喝了自家的药酒。但这都是小聪明,最终“聪明外露”的诸葛恪还是为此丢了性命!

    孙峻将诸葛恪全家处死,似乎有些过于残忍。诸葛恪自然是要死的,但他的家眷没有过错呀!当然了在中国古代是搞“株连制”的,但孙峻这么做还是过于血腥;此人杀人立威,很快就成为了第二个诸葛恪,为后来的血光之灾埋下了伏笔。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