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148章 老边军智送情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大胆,你这狗奴才,如同猪狗一般卑微的草芥贱民。不要以为你这狗奴才会使得几招狗屁箭法能够讨得格图肯大人的欢心就觉得自己像个人物了!告诉你这狗奴才,想得美!只要有俺古尼音布在,你李大胆这厮就永远是个狗奴才!”

    怒气未消的古尼音布一把将自己手中的宽刃牛尾尖刀刀收入鲨鱼皮刀鞘之内,对着刚才还在对古尼音布和穆林阿大声好言劝解的李大胆恶狠狠地说道。牛尾尖刀锋利的刀刃与鲨鱼皮刀鞘因快速摩擦而产生了一阵刺耳的噪音,惊得众人心中一片烦躁。之后,古尼音布就对着李大胆、穆林阿等众人冷哼一声,猛催坐下卷毛战马,向铁岭城方向飞奔而去。

    其实,古尼音布之所以就这样狼狈离去,共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点原因便是此次按照后金鞑子佐领格图肯的命令陪同李大胆一起出铁岭城捕猎野鹿(名义上是陪同,实际上老奸巨猾的格图肯还是在如同狐狸一般狡猾的心中对身怀绝技的李大胆放心不下,古尼音布这几个佐领格图肯身边的亲兵随从以陪同李大胆捕猎野鹿的名义,实际上还是为了替格图肯监视李大胆。)

    而第二点原因,则是因为之前古尼音布就与穆林阿在战功划分上有些旧仇。当时还是在与废物总兵杜松所率领的明军主力在萨尔浒之战中进行决战的时候。有一身穿金色鱼鳞细甲、头戴凤翅红缨高顶头盔、手持一杆长杆鸭项枪(最先为宋代步兵所用,此枪在枪头与枪柄相接处,用锡来装饰,就好像鸦颈的形状一般,故因此被命名为鸦项枪。《武备志》中有所记载:“鸦项者,以锡饰铁嘴,如乌项之白。”枪尾有?。)的明军将领(按照这身打扮来推断的话,这个明军将领的级别少说也是明军中的一个千户衔)同时与古尼音布和穆林阿这两个彪悍鞑子兵相遇。

    在后金鞑子军中以一根筋而闻名、平日里只喜好打打杀杀的穆林阿也没有考虑多少,只是一股脑的纵马扬刀冲上去去,与这个明军将领进行死命搏杀。而这个明军将领也不是像废物总兵杜松(注解一)一样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还真有几分马上厮杀的真本领。而且还有几个他手下的忠诚亲兵前来相助。短时间内,以勇猛著称的穆林阿竟然胜不了这个明军小将。

    而如同老狐狸一般狡猾的古尼音布见这个明军小将也不是什么好相与之辈,便随便卖了一个破绽,偷偷溜走了,只剩下了鲁莽无脑的穆林阿一人与这个明军小将以及这个小将手下的忠心亲兵死战。

    而那穆林阿也真不愧是跟着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最先起事的老红旗中的鞑子兵,手中一杆虎头泼风大砍刀(即因刀身形状好像波浪一般而得名)舞得是虎虎生风。他见古尼音布舍弃自己后一人独自逃去,顿时就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披挂着双层重甲(即贴身穿着一件精铁镶钉棉甲,棉甲外套着一件玄黑色大厚甲片札甲)的虎狼身躯顿时怪力四射。一番左劈右砍之后,那个明军小将身边的三四个忠心亲兵便被穆林阿给砍翻于战马之下。就连那个装备精良、有几分马上厮杀真本事的明军小将,也被穆林阿给砍伤右臂肩膀。刺骨的疼痛痛得那个明军小将右手直接失去力量,一下子从战马上摔落下来,双手紧握着的长杆鸦项枪也一把掉落在地上。这个明军小将也算是一条好汉,明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的他,仍旧用残存的左手死死攥着一把雁翎短刀,喷射着愤怒火焰的双眼依旧死死地盯着凶神恶煞、浑身是血的穆林阿。

    就在穆林阿即将要用自己手中虎头泼风大砍刀一刀了结那个英勇明军小将性命的时候,眼疾手快、心思狡诈的古尼音布却抢在了穆林阿前面一步,用他手中的那杆铁锥大枪一下子将那个英勇的明军小将扎了一个透心凉。苦苦厮杀一番最后却没有落得半点军功的穆林阿心中又怎能咽下这口恶气,二人争执不下,最后还闹到了他们所属牛录中佐领格图肯的面前。

    而平日里擅长阿谀奉承、经常拍格图肯马屁的古尼音布自然在此次与穆林阿的军功之争中得到了格图肯的偏护。自此,穆林阿与古尼音布二人的梁子便因此而结下了。在铁岭城内,有佐领格图肯的庇护,古尼音布自然是在穆林阿面前摆出一副耀武扬威、狗仗人势的态度。纵然那穆林阿气得是咬牙切齿,但却奈何不了半分张牙舞爪的古尼音布。但这次可是在荒无人烟的铁岭城郊外,而且,此次随穆林阿、古尼音布两个鞑子兵一同监视李大胆的三四个鞑子兵基本上都是与穆林阿相熟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穆林阿等人将自己杀了,回到铁岭城后向佐领格图肯谎报说是遇到明军精锐骑兵,想必也不会有任何人怀疑。

    因此,在这两点原因的考虑之下,古尼音布这才虚张声势一番后,便立马快速纵马跑回到铁岭城中。

    “老李头,不要理古尼音布那狗畜生!那狗东西,平日里仗着有格图肯大人的庇护在我们弟兄身边总是摆出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我们这把子弟兄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今日正好借助老李头,可算是好好在心中出了一口恶气了!”

    看着古尼音布不断策马远去的狼狈背影,平日里经常受古尼音布那厮欺负压迫的穆林阿等几个鞑子兵顿时在心中感觉神清气爽。他们纷纷收起刀剑,对着古尼音布远去的背影哈哈大笑起来。

    “老李头,你这奴才,这是要去干什么呀!还不抓紧随我们回铁岭城去,等格图肯大人见到你这奴才为他打的上好野鹿之时,格图肯大人肯定会好好地奖赏你这被萨满保佑的狗奴才一番的!”

    刚刚心中出得一口恶气的穆林阿见李大胆三步并作两步地向旁边稀疏的小树林中飞快跑去,连忙警惕地问道。

    “哎呦,穆林阿爷爷唉,我老李这几天也不知道是吃坏了肚子了还是怎么样了?只觉得肚子里面好像有十几把锋利钢刀在绞俺老李肚子里的肠子一般,甚是疼痛!穆林阿爷爷,你先带着这几位军爷稍等俺老李片刻,俺老李先去旁边树林子里边解决一下。免得再污了诸位爷爷的眼!”

    李大胆一边捂着肚子像个跳梁小丑一般滑稽地向小树林中飞快跑着,一边用着几近哀求的语气对着穆林阿这几个剩下的鞑子兵说道。逗得穆林阿这几个凶神恶煞的鞑子兵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他们急忙摆摆手,示意李大胆抓紧去解决。

    待李大胆到达稀疏小树林中假装”方便“一番之后,便又装作一番滑稽笑人的样子,跟着穆林阿等人骑马载着那头成年梅花鹿大摇大摆地返回铁岭城,准备向佐领格图肯邀功请赏。

    而就在李大胆和穆林阿等人离开原地不到半刻的功夫儿,一个穿着一身轻便土黄色灰毛皮甲的敏捷身影悄无声息地从不远处的一处小山丘后翻出来。他再三确认那几个鞑子兵走远之后,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李大胆刚才方便的地方,从那里一个标记着简易三角记号的土堆中刨出一张用厚厚泥土包裹着的牛皮细纸,上面记载着的,便是铁岭城中鞑子兵的兵力布防情况以及记载被鞑子兵关押的大明乡亲位置的情报。

    (注解一:松松,字来清,陕西榆林人,杜桐之弟,明朝大将,官至总兵,历镇延绥、蓟州、辽东、山海关,威名远扬,被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后于萨尔浒之战中阵亡。天启年间追赠为少保左都督,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武壮。

    杜松于万历年间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万历。万历二十二年,被迁为延绥参将。当时杜松号称“杜黑子”,交锋时掳起两臂,乌黑如漆,持着金刀乱砍。镇守陕西时,与胡人大小百余战,战无不胜,被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

    万历三十三年,擢为署都督佥事,代替李如樟镇守延绥。

    万历三十四年,河套的蒙古人进犯安边、怀远,杜松大破之,不久改镇蓟州。

    万历三十六年夏,被授为总兵,接替李成梁镇守辽东。期间作战不利,一气之下焚烧粮草,被下狱处置。杜松感到很惭愧,数次自毁甲胄,声称欲削发为僧。当时朝臣都可惜杜松的勇武,但因杜松的为人,没人替他说话。

    万历四十三年,盘踞河套的蒙古人大举进犯内地,杜松被重新启用,率领轻骑捣火落赤营。斩敌二百余。

    万历四十五年。因蓟、辽多事,特设总兵官镇守山海关,令杜松担任总兵。

    万历四十六年,张承?J战殁,朝廷下令杜松驰援辽阳。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决定对建州女真用兵。总兵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杨镐本人坐镇沈阳,指挥全局。二月二十八日,时西路军杜松,从沈阳出发,到抚顺关稍作休息,杜松为抢头功心切,于是星夜列炬,一日内冒雪急行百余里,二月二十九日直抵浑河岸,此时杜松得知后金兵约一万五千人正于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修筑防御,企图阻挡明军前进。因界凡城形势险要,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咽喉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界凡城北,便是浑河东岸的吉林崖,为界凡第一险要之处,界凡城南为扎喀关,为界凡另一处险要之地,扎喀关旁苏子河对岸是萨尔浒山。皆距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只有百余里。过了界凡之后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因此界凡地位极度重要,于是杜松便将大军兵分二处,分两万人于萨尔浒山(今抚顺大伙房水库一带)麓扎营,杜松亲率轻装一万人渡过浑河,进攻界凡城下以北的吉林崖。但是此时杜松只知后金军在界凡城上防御的情报,却未得知后金已经向界凡方向大规模调动军队,注下败亡之祸。

    最终,杜松因为轻敌冒进,中了后金努尔哈赤精锐八旗骑兵的埋伏。明军精锐大败,死伤逃亡者无数,而杜松杜太师也身死殉国。

    注解二:明代军功制度:明朝时期,战场上杀一个敌人,把头(首)提回来就升一级。因为得一个\"首\"就可以升一\"级\",所以\"首\"也叫\"首级\",这就是按首级算功的军功制度。但事实上,明朝一开始并不是按首级算功的,而是按表现算功。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按表现算功听起来似乎比按首级算功要合理的多,毕竟如果别人杀敌,而你抢人头,军功就是你的了,这样是很不公平的。但到后来,明朝为何又改成了按首级算功的制度呢?其实这都是被将士们五花八门的谎报军功的方法逼出来的。那么明朝将领是如何谎报军功的呢?

    明初判断军功的标准有“奇功”、“头功”和“次功”。而在这三种功里面有个重要的标准叫“当先”,也就是所谓的冲锋在前,这就导致一些作战勇猛的将士容易得军功。在明初之时,这个“当先”有两条规定:一是一般不能超过五个人,二是要有专门的人员审核稽查。

    当时明朝规定,俘虏一个蒙古兵赏银子30两,杀一个赏银子20两。虽然后来具体数字都有变化,但是一颗首级的价值都远远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所以这巨大的物质刺激让明朝士兵如狼似虎。然而战场上局势变化多端,在逃跑之时,相比于斩首所获得的巨额奖赏,保命往往才是第一选择,所以物质刺激对于士兵来讲并没有多大效果。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明朝后期,再先进合理的军功制度到了烂到骨子里的大明军队手中,也会变成那些贪官们贪污的手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