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铁骑踏乱明 > 第218章 番外:聊聊明末”一堵墙“——孙可望(一)

第218章 番外:聊聊明末”一堵墙“——孙可望(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猾,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因为他识字,又机灵,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公元1644年八月(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并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随从张献忠起义,因骁勇善战,受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张献忠义子,张献忠赐姓为张可望。

    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大举入川,张献忠战死于川西凤鸣山,余部由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进军云贵地区,作为抗清根据地,一路攻克遵义、贵阳,进据云南。

    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人一起称王,孙可望成为国主,年号兴朝。

    公元1651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四月,孙可望派大将冯双礼等人率领步骑兵数万人、战象十余只,大举进军,由贵州入湖南。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清军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围如铁桶”。

    公元1651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四月十五日,冯双礼占领沅州,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接着乘胜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总兵徐勇防守甚严,未能得手。清廷委任的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双方在一段时间里呈胶持状态。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进攻靖州。清续顺公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领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重围。经过短暂的交战,清军大败,损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满洲兵一百零三名)、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残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

    沈永忠求援无望,被迫带着麾下自宝庆北遁,六月二日退至省会长沙,仍然立脚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9]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也随军狼狈北窜。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一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负隅顽抗。

    大西军联明抗清后,初试锋芒就旗开得胜,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孙可望与李定国在联明抗清问题上的分歧是其内讧的主要原因。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余部退守云贵,这时清朝已经建立,民族矛盾迅速上升,这要求大西军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广泛联合抗清力量,反对清朝统治。

    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二月,大西军余部领导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讨论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孙可望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李定国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李定国说:“当前清军大举进攻,闯王血溅九宫山,老万岁中箭身亡,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敌当前,如果再与明军厮杀,只会使清军渔翁得利。当务之急在于联明抗清,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称藩于滇、黔、楚、蜀,故对李定国的建议无动于衷。

    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出宝剑,准备自刎。众将一见,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随即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对李定国产生了疑虑。

    联明抗清的方针虽然确定,但直到公元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孙可望才派人赴广西与永历朝廷谈判。孙可望不愿联明,在幕僚的建议下,欲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来压服李定国、刘文秀等人。这与李定国联明以恢复中原的目的仍有根本区别。孙可望对李定国实力增强的猜忌和对李定国战功的嫉妒是孙、李内讧的重要原因。李定国能团结士卒,部下乐于效命,最初实力要超过孙可望。李定国为人强悍,与孙可望有不同意见,总是极力争辩。

    张献忠曾在辽西抗击过清军,并任小旗,故仿照明军建立五军都督府,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为四将军。张献忠在凤凰山之战被八旗箭毙,事后大西军的军事活动主要由四义子商议行事。众人推孙可望为四王首,四王中艾奇能和孙可望交好,刘文秀当和事佬随大流,李定国不服孙可望。孙艾刘三王曾商议在校场寻机将定国暴打一顿,立可望军威。谁成想虽然此次表面上孙李和解了,但是二人嫌隙却越来越大。时艾奇能中毒战死,艾奇能部将冯双礼虽继续效忠孙可望,但级别太低无法参与四王议事。四王议政中孙可望失去压倒优势。为此孙可望借故南征把李定国调离云南,南下征讨小西天,为确保计划顺利进行,云南开始为李定国筹备南征粮草,故长江战役前李定国没能参与大西与南明的高层会晤。但李定国为了参加云南北伐的计划,在南征胜利后就带兵折返。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李定国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一时声威大震,捷报传到贵阳后,孙可望大为不快,表面上奏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背地里却令李定国副手冯双礼对其暗中监视,另派一支人马尾随其后,妄图借机除掉李定国。次年,李定国率部在衡州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两蹶名王,接连收复了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孙可望见李定国战功赫赫,非常嫉妒。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孙可望率军到沅州,立即派人召李定国到沅州议事,准备借机逮捕李定国夺其兵权。李定国接到命令后,正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刘文秀之子自称探听到孙可望要对其“收而杀之”的消息。这一密报令他左右为难。如果不去,孙可望极有可能以违抗军令之名兴师问罪,如果去了,必有一番斗争。孙可望三天中下了七道命令,李定国无奈,率部向沅州进发。途中遇到刘文秀之子派人来劝阻,李定国退回广西,继续筹划北伐。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很快就自食恶果。当时孙可望正亲统大军由靖州(今湖南靖县)经武冈进至宝庆(今湖南邵阳),部下有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等,总兵力据清方记载为十万,史称岔路口之战。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三月初六日,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满汉主力由永州北上宝庆,十五日驻于岔路口,距明军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营地周家铺三十里。次日,清军进至周家铺,由于明军营于山顶,地势险要,又遇上天雨,双方列阵相峙。这天晚上孙可望率亲军由宝庆府来增援。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十七日,明军下山向清军发起全面进攻,清军分路迎击,双方展开激战。结果孙可望所统明军战败,颇有伤亡,被清军缴获马七百余匹,象一头,清军趁胜占领宝庆府。但是,清军在这次战役中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正黄旗两名蒙古梅勒章京韦征、武京都在激战中阵亡,次年清廷下发的衡州、岔路口两战阵亡清军抚恤银高达十一万八千余两。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